馬相中
學生真正的審美鑒賞能力應是源于內心、主動愿景下的審美態度和鑒賞。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模式有所創新,而具體的落實就不得不在變與不變中前行。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在游戲的模式下,不斷主動地完成一些任務,如:跑步打卡、芭芭農場、螞蟻莊園等。其實質就是因為游戲讓人們明確了最終目標,而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人們勢必會遵守游戲的規則進行逐步操作。在游戲的過程體驗和反饋中,游戲參與者的心理或物質方面得到滿足,進而使人們主動參與并堅持參與到游戲之中。以此推及,我們覺得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若有類似游戲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就會變得更加主動而有效果。那么,在我們研究詩歌鑒賞時,是否可以把游戲中的這種魅力因素融入到教學中?下面我們就從“煉字”的角度,研究一下游戲式的引導,完成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
一、明確目標,引出主題
1.明確語文高考中詩歌鑒賞的相關知識。
在此處可以設計傳統的搶答模式,以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并落實詩歌鑒賞中相關的基礎知識。如,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明確高考中關于詩歌鑒賞的考查內容,理解詩歌內容、背景、題材、作者,以及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等方面。
2.明確何謂“煉字”?
為了表達的需要,在文章中對字詞進行精細的推敲和藝術加工,從而使所用的字詞變得形象生動、含蓄深刻。這種在用字方面能夠達到簡練精美、表述準確的表達效果便是煉字。
二、游戲式導入,制定規則
限時一分鐘完成下列“填字”游戲,調動學生積極性,可設獎品。
例:試析蘇東坡、蘇小妹和黃庭堅如何完成“填字”作業——“輕風____細柳,淡月____梅花”。
此處可先情景導入,講述蘇東坡與蘇小妹的故事,然后提出限時要求和“填字”具體要求。如,需填一個動詞,含蓄、唯美,能具體說出所選詞緣由,可以小組研討等。蘇東坡、黃庭堅、蘇小妹分別用了“搖”“映”;“舞”“隱”;“扶”“失”。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填的字進行比較式的點評引導。在學生的討論或教師的及時反饋下,可鑒賞出蘇小妹在詩中扣緊了“輕”“淡”二字。這種“輕”可體現在對細柳的輕扶之上,不是“舞動”更不是“搖動”,因此“扶”字可謂用詞十分精當。而月光下,梅花的極“淡”之處以一個“失”字更令人叫絕,把“隱”和“映”的效果都能融為一體,所以蘇小妹的用字,比蘇東坡和黃庭堅的詩更勝一籌。
清代著名學者沈德潛曾言:“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煉字,其實就是使“意”。鑒賞中,我們更強調“意”的重要性。我們在詩文中推敲某個字詞時必然離不開去結合“意象”“意境”。也就是說,詩文中意象與意境應該是緊密結合的。這就要求學生在鑒賞詩歌時,必須做到“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以點帶面地去理解。所以剛剛蘇小妹一個“扶”、一個“失”字更能緊扣“風輕”和“月淡”,使其更具感染力和美學性、啟示性。
三、真題競賞,增強自信
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
登裴秀才迪小臺 王維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云山。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
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
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問1:第二句中“望”字若換成“空”字好不好,為什么?
分析:可設計分值,用積分的形式反饋競賞結果。“望”照應題目中的“登臺”,引出后面描寫的景物。或“空”:營造空曠的意境,流露出超然心態。
問2:你如何理解詩中的“閑”字?
分析:“閑”既是環境的“寧靜”之境,又是一種“閑適”之情,“人外”應是“世外”之意,“閑”勾勒出“小臺”的“寧靜”景物特征,又表達了詩人遠離世間的喧囂的“閑適”之情。
此處可由學生總結不同詞性的詞語所體現的鑒賞效果,每個詞性可以設置不同的分值,學生可以得到不同的積分,以游戲的形式將易說出的詞性和難想到的詞性由低到高進行分值設置。如:關于形容詞,我們需注意所用的修辭和形容詞活用情況,可從修飾的生動傳神和語意雙關方面入手(1分);關于動詞,我們要分析其動態美,可從人或物的動作特點的角度進行分析(2分);副詞講究恰到好處的某種程度狀態(3分);疊詞除具節奏感與韻律感、富有音樂美外,更要注重其強調作用和生動形象的效果(4分)。
四、主動參與,歸納成果
春日即事 李彌遜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
問:請對首句中的“網”字進行賞析。
第一步:關注含義(結合意境),網,網子,網羅。絲絲的小雨被編成了網子。
第二步:描述景象(注意手法),小雨想要網住春天。用了想象、比喻、擬人。
第三步:點明作用(關聯情感),生動、新奇地表達了詩人想要留住春天的思想感情。
解讀: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嘆世態炎涼的情緒可從暮春時節的絲絲細雨以及風雨摧殘而落花狼藉的景象得知。如絲小雨,似乎是要將春天網住,比喻中帶有擬人的新奇語言,使詩文的畫面感增強,更具藝術感染力。此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描寫畫面,進行游戲式的競賽描摹賞析。同時引導學生歸納出“煉字”在詩歌鑒賞中的鑒賞思路:釋詞義+描景象(兼手法)+寫情。
五、成果鞏固,鑒賞建模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問: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如何?請結合全詩進行賞析。
解讀:此句中的“穿”字呈現了作者獨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的情形,流露出作者孤獨徘徊的情緒。而詩句中的“數”是一個動詞,在此處可理解為細數,詩人坐在林中悠閑細數螢火蟲的神態,更生動形象地體現了詩人苦悶無聊的心情。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問:請簡要分析詩中最精煉傳神的是哪兩個字?
若使學生主動有效地進行鑒賞,我們必須研究出任務的驅動性。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簡·麥戈尼格爾在《游戲改變世界》一書中強調“游戲”規則的重要性,人們可以沿著規則去完成任務。所以,詩歌鑒賞中,鼓勵學生自主研討、實現鑒賞建模就顯得尤為重要。有了這種建立起的“模式”即所謂可尋的“規則”,學生可依規尋找到解題成功的愉悅,哪怕只是思路、結構上的提升。以上文為例,我們可先明確該詩的畫面感,讓學生打開想象的空間,身臨其境,進入到視覺美之中。以寫、讀、分享的形式共同體味這里田野外上漲的河水在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明亮奪目以及雨后更加富有層次的“碧峰”。然后,以競答的形式點明詩中“明”和“出”二字,展現的雨后的“新晴”。進而引出詩人愛自然、愛生活的情感,以及描繪出這幅意境清幽秀麗的天然風景畫。
在游戲式的互動參與中,學生將規則、條件、思路轉化為對詩歌鑒賞能力的自信。教師對學生的成果及時進行反饋、表揚,更進一步形成“鑒賞建模”。以目標、成果為導向,建立學生的自信心,通過教師的及時反饋,不斷帶動學生的主動參與,真正實現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提升。最終不僅得到鑒賞審美能力的提升,更能形成賞析思路。如,該詞有……的含義,采用……修辭手法,化……為……(釋含義、明手法),寫出了……情形(描景象),表達了作者……思想感情(表感情、談作用),即,鑒賞建模(品味關鍵詞煉字)的三個步驟:確定關鍵字詞;明確字詞含義;分析作用效果。
教學理念和模式的創新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在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新能力提升中,我們從詩歌的“煉字”角度,積極創設以“目標明確、規則清晰、反饋及時、主動參與”為導向的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習模式。
(責任編輯?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