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應平



摘 要:含山縣地處皖中東部,隸屬于馬鞍山市,農作物主要以水稻和油菜為主,該縣是丘陵山區縣,農業機械化發展一度相對滯后。但自2004年起在全縣實施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以來,經過數年補貼資金的持續投入和推進,含山縣水稻、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各環節均有所突破。該文分析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對全程機械化各環節的影響,提出了發展具有當地區域特點的主要農作物(水稻、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機購置補貼,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全面機械化
中圖分類號 F426.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7-0122-03
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棉花、油菜、大豆、花生和甘蔗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指在耕整地、種植、收獲、烘干、植保及秸稈處理等6個環節上均實現機械化,對于含山縣來說主要就是水稻和油菜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其推進和發展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密不可分。含山縣地處皖中東部,隸屬于馬鞍山市,農作物主要以水稻和油菜為主,農業機械化發展一度相對滯后。自2004年起在全縣實施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以來,含山縣在水稻、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各環節均有所突破。本文對其政策實施成效進行了分析,對下一步發展具有當地區域特點的水稻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提出了對策建議。
1 含山縣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情況
1.1 農機購置補貼使用資金及實施成效 截至2020年,含山縣累計獲得中央及地方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8109.35萬元,其中:國補資金7994.475萬元,省級疊加補貼資金87.248萬元(2004年—2013年),市級配套獎補39.353萬元(2011年—2012年),縣級配套獎補7.776萬元(2012年),農業綜合開發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60.498萬元(2005年—2009年),自主品牌補貼資金1萬元(2013年,奇瑞);實際實施并使用補貼資金8338.8萬元(注:為確保實現農民“無縫”、“隨時”都能申請到補貼,2020年在“安徽省農機購置補貼輔助管理系統”超額錄入申請113份,擬補貼資金148.45萬元)(圖1),累計補貼各類農機具9108臺(套),平均每年受益農戶(及組織)達300戶。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到2020年全縣農機總動力已達490MW,農業機械總值達4.8億元,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綜合水平達80%。光“十三五”期間全縣就發放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3063萬元,補貼機具2348臺(套),受益農戶和組織1277家,直接拉動農民投入1.1843億元。
1.2 2010年以來水稻插秧機補貼購置情況 2010—2020年度,全縣共補貼水稻插秧機141臺,其中2010年之前購置的均為4~6行手扶步進式水稻插秧機,2011年之后購置的均為6~8行四輪乘坐式水稻插秧機,具體見表1,圖2。
1.3 2008年以來谷物收獲機械補貼購置情況 2008—2020年度,全縣共補貼谷物收獲機械(包括自走履帶式谷物聯合收割機和油菜籽粒收獲機)527臺,補貼額達1317萬元,在全部補貼資金中占有較大比重,平均年占比16.2%,僅次于動力機械,具體見表2,圖3。
1.4 2011年以來糧食烘干機補貼購置情況 2011—2020年度,全縣補貼糧食烘干機169臺(套),其中2016年當年購置機具臺數高達86臺,具體見表3。
1.5 植保無人飛機(遙控飛行噴霧機)及秸稈處理機械補貼購置情況 含山縣從2018年起開展“農機購置補貼引導植保無人飛機規范應用試點”工作,僅3年時間全縣已添置多旋翼植保無人飛機(遙控飛行噴霧機)79臺(套)(不包括2020年度由于補貼資金不足而未能及時申報的20臺);從2015起,與秸稈處理相關的秸稈粉碎還田機及打(壓)捆機相繼被種植戶重視,日前尚處于起步或爬升過程中,具體見表4。
2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對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各環節的影響
2.1 耕、種、收機械化成效明顯 在全縣歷年累計實施的8338.8萬元補貼資金中,從數量上來分析,其主要構成為旋耕機、開溝復式機等耕整地機械和大中型拖拉機等動力機械,年平均占比65%,耕整地的機械化在含山已成為現實。種植方面,從圖2可以看到,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影響下,含山縣早在2010年左右已大量使用水稻插秧機進行水稻種植,且相繼建成眾多育秧大棚和標準化育秧工廠(水稻育秧成套設備、碎土機、育秧軟盤及硬盤等補貼機具同時跟進并得到應用),但當時均為手扶步進式水稻插秧機,因其效率相對較低故購置數量相對也較大。2011年起,加入補貼目錄的高性能四輪乘坐式水稻插秧機受到農戶普遍青睞并成為主流,雖購買數量有所下降,但其工作效能卻得到翻倍增長,并一直延用至今。近2年來由于農戶種植規模及經營方式的改變,水稻直播機甚至多旋翼無人機(載藥量20L以上機型)飛播技術被一些種植大戶使用,但無論采取何種方式,曾經田間地頭彎腰曲背人工栽插的場景已不再可見。同時,隨著農戶對小粒種子播種機、免耕播種機、旋耕施肥播種機等補貼產品的購置使用以及縣內油菜毯狀苗機械化育插技術的推廣應用,油菜機械化種植難的問題得到有效突破。收獲方面,如圖3所示,全縣在機械化收獲進程中出現了3個節點,第1個節點是2010年,2010年之前是起步階段,縣域內農作物收獲主要依靠引進外省跨區作業機械才能完成;到2013年,收獲機械的購置明顯持續大幅增加,這期間農戶不光能滿足本地收獲需求,還能跨區作業創造服務收入,為此大量農機專業戶和跨區作業服務隊不斷涌現,這是第2個節點;第3個節點是2016年,從數量上來看當年購置的臺數處于最高點,但由于補貼政策的影響,各地收獲機數量出現和本縣類似的飽和狀態,跨區作業市場不斷縮水,導致后期購買需求下降,但仍處于一種高位持有狀態,滿足本地農業生產需要綽綽有余。
2.2 烘干機械化穩步發展 含山縣自2011年前后鼓勵并引導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等從事糧食烘干作業,并逐漸被認可和得到重視,隨著越來越多的糧食烘干機組進入本省補貼目錄,到2016年全縣對糧食烘干機購買和需求達到峰值(表3),并和收獲機械類似一直處于高位持有狀態(烘干機使用周期長,更新速度緩慢)。2020年更是將納入補貼范圍內的糧食烘干機械(及生物質熱風爐、秸稈固化成型設備等熱源配套機械)敞開補貼,不設置年度糧食烘干機械補貼臺套數限制,做到應補盡補。油菜籽粒烘干方面,由于種植面積相對較少,且目前尚無生產企業和具體產品(油菜籽烘干機)進入省補貼目錄,其發展有待后期跟進。
2.3 植保及秸稈處理機械化取得突破 含山縣在機械化植保方面經歷了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早期的背負式噴霧噴粉機和擔架式噴霧噴粉機由于補貼額較低且效率不高,沒能得到推廣,后期推廣使用的噴桿式噴霧機由于價格較高,買的人并不多,直到2018年開展植保無人飛機規范應用補貼試點起,全縣的植保機械化才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僅僅3年時間,隨著多旋翼植保無人飛機載藥量及科技含量的不斷提升(比如:2018載藥量還是10L,2019增加至16L,2020年再次提高到20L),機植保的應用范圍也迅速得到擴大。至于秸稈處理,雖然秸稈留茬經2遍以上旋耕或者通過反轉滅茬機進行反旋覆蓋作業也能達到還田的目的,但目前主要還是通過秸稈切碎裝置(收獲機配套裝置,不構成產品不屬于農機購置補貼范圍,現大部分收獲機械均已裝備)和秸稈粉碎還田機來對秸稈和留茬進行切碎并旋埋來實現還田。但從表4可以看出,種植戶對秸稈粉碎還田機等機械的投入并不積極,故其機械化率仍處于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加大補貼、引導及扶持力度。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影響和推動下,含山縣在水稻、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六環節方面,耕、種、收環節已取得顯著成效,基本實現機械化;烘干環節由于受種植面積和相關機械設備的技術研發及鑒定投檔等因素影響,油菜籽粒烘干機械化有待跟進,但糧食烘干方面已趨于成熟,基本實現機械化;植保環節隨著補貼試點植保無人飛機的大量購置和使用,加上其精準施藥、范圍設定、智能控制等功能技術的不斷開發和升級,其效果及應用趨勢已非常明確,能否在全縣實現機植保應用全覆蓋只是1個時間問題;唯獨秸稈處理環節是短板,特別是秸稈還田離田、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將是今后一段時期需要面對的主攻方向。
3 發展主要農作物(水稻、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對策建議
3.1 解決秸稈處理環節機械化不足的短板問題 隨著國家對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深入開展和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宜機化”要求,以及“良種、良法、良地、良機”配套機制的逐步完善,丘陵山區(包括含山縣)的農田“宜機化”改造讓農業生產基礎環境得到了根本性改變。要解決短板問題就是要抓住這一政策利好契機,通過農機購置補貼的政策優勢,加強技術供給和技術指導,循序漸進引導種植戶加大對秸稈粉碎還田機、打(壓)捆機、秸稈壓塊(粒、棒)機、秸稈膨化機及秸稈收集機等秸稈處理機械設備的投入和應用,積極為農業適度規模化生產和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
3.2 多措并舉,打通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各環節 一是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主框架下,積極推進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認真開展對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機動噴霧機、飼料粉碎機、脫粒機及鍘草機等補貼機具的更新換代,加快淘汰老舊農機裝備,促進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應用。二是繼續開展植保無人飛機規范應用補貼試點,繼續對廢棄物料烘干機和連棟溫室大棚開展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三是大力推廣水稻毯狀苗機械化栽插、配套側深施肥、水稻缽體苗機械化拋秧、水稻(油菜及小麥)無人機飛播、高效機植保、秸稈還田離田等新技術,通過舉辦技能大賽、現場會、觀摩會等方式,對相關先進適應新型農機具進行演示和應用推廣,引導種植戶積極投入和使用,多舉措全方位加大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均衡發展并向縱深推進。
3.3 推進全程機械化面向全面現代化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8〕42號)明確指出“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面對“十四五”,一個新的征程業已開啟,推進全程機械化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已取得的成效基礎上,借力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進一步實施,提升果菜茶、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及農產品初加工等方面的機械化;引導智能高效農機裝備的購置使用,推進智能農機與智慧農業的融合發展;推行并利用訂單作業、農業生產托管等多種形式,開展高效便捷的農機作業服務,引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推動農業機械化由全程向全面高質高效推進,為實現區域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