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娜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學習了習近平同志《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一書。翻閱此書,我仿佛跟隨著走過了黨的百年歷史,學之越深,越能感受到我黨“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的宏闊格局;學之越勤,越能品味到“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的精神風貌。思維的涌動、心潮的澎湃讓我徜徉在文字中自省自問:通過學習,我汲取到了什么樣的智慧和力量,應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校準理想信念的定盤星,成為政治上的明白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也是旗幟鮮明講政治的基本前提。從1921年那艘“紅船”為起點,黨開始了偉大的征程。一百年來,黨在苦難中鑄就輝煌,在探索中獲得成功,在失誤后撥亂反正,在奮斗后贏得未來。多少次艱難險阻的考驗,多少次生死攸關的抉擇,我們的黨一路走來,走得那樣穩健,走得那樣自信。如果沒有崇高信仰的激勵和鞭策,怎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理想信念的堅定來源于思想理論的扎實,作為黨員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要有強烈的黨性觀念,對黨絕對忠誠,確保理想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練就攻堅克難的寬肩膀,成為工作上的挑擔人。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面對革命戰爭的烽火狼煙、槍林彈雨,共產黨人英勇奮戰、視死如歸;面對建設時期的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他們激情燃燒、拼搏奉獻;面對改革開放的未知風險、千鈞重擔,他們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成就了百年中國滄桑巨變的偉大傳奇。站在“十四五”大幕初起的新歷史起點,前進道路上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許更加復雜,但時和勢都在我們這邊,黨員們要點燃能干事、干成事的澎湃引擎,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以往,學好一門專業,就可以干一輩子;學會一門手藝,就可以享用一生。可是時代在變化、迭代在加速、技術在發展、信息在更新。如果要真刀真槍錘煉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需立足自身崗位,用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把知識空白、經驗盲區、能力弱項補起來,總結經驗得失,獲得提升成長,也要敢于在“硬骨頭”項目上摸爬滾打,在一次又一次任務中,甚至是挫敗中,增長經驗智慧、磨礪意志品格,把自己鑄造成器。
用好調查研究的傳家寶,成為作風上的實在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早在1930年5月,毛澤東同志就對調查研究工作有過精辟的論述。調查研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只有經過調查研究,心中才有底數,才能去謀事、成事。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我們在開展安全生產條例執法檢查、家政服務條例立法調研、營商環境專項監督等工作時,采取的“四不兩直” “身入心至”“解剖麻雀” “帶著問題找答案”等做法,均取得既定的成效。經驗告訴我們,調查研究是保證科學決策的基本前提,來不得半點花架子,必須出實招、下實功、求實效。要堅持問題導向,杜絕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盲目式調研,更杜絕為調查研究而調查研究,切實把群眾急、難、愁、盼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揪出來,搞清楚問題是什么、癥結在哪里;要走好群眾路線,以群眾為鏡、拜群眾為師,走出辦公室,深入到社區園區、街頭巷尾,訪準民情民意;要突出求解思維,聚焦主要矛盾,從理性認識中發現事物內在聯系和本質規律,形成有問題、有思路、有舉措的調研成果,并將成果用于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形成完整閉環,提升調研質效。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以學促行、以行踐學,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深沉的使命憂患感不斷增才提能,才能成為一個時代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