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蓮華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20年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顯示,在政治、金融、文化、科技等10個維度的比較中,上海除了在金融、貿易方面在全國排名第一外,在文化、科技等方面尚不具備壓倒性優勢。作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是世界觀察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提升城市軟實力事關全局、事關未來。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更歷史性地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各項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要充分培育和釋放科技創新力量,絕非一日之功,離不開科研科普的深入轉化,更離不開科學文化的長久耕耘。
厚植創新文化,營造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對上海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寄予厚望。新時期,我們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好科普工作的頂層設計,厚植創新文化,營造創新氛圍。
科普工作是一個城市培育創新策源能力時必須下好的“先手棋”,科普工作首先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緊緊對接科技前沿,用系統化的思維構建創新策源能力體系,圍繞創新鏈部署傳播鏈,著力激發創意、宣傳創新、服務創新。其次,科普工作要通過構建以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為核心的創新文化,向社會張揚科學理性,培育科學的思維與行為方式,為上海建設全球頂級城市提供文化環境支撐。第三,科普工作要以從事科學研究的鮮活個體為精神的火炬,把科技創新融入社會文化的底層結構,點燃更多青少年的科學夢,讓科學精神代代相傳,助力提升城市軟實力,從長遠上支撐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實現科技強國。
聚焦公眾需求,構建多維立體的傳播體系
上海的科普工作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但是與國際一流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我們主動打破路徑依賴、突破思維定勢,跳出上海看上海,充分對接創新發展戰略需求、提升城市品質、聚焦人民需求,構建高質量的科學傳播體系。
首先,要扎實培育特色科學教育資源,始終以公眾體驗為核心,不斷提升自身的研發能力,打造高質量的“第二課堂”。其次,要打通從科學家到科技傳播者的通道,引導和鼓勵科技工作者承擔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雙重社會責任,讓社會公眾有機會了解最前沿的科學知識。第三,以數字化教育資源為突破口,探索科普產品的新未來和市場化的可能,持續提升科普策源能力,努力營造人人關注創新、人人參與創新、人人支持創新的良好氛圍。
整合社會資源,打造美美與共的科普生態
近日由十一屆市委十一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中提出要堅持“人人都是軟實力”,就是希望人與人美美與共,人與城相互成就。提升科學文化軟實力,不光是政府的事,也是社會公眾的事。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充分激發方方面面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人人能科普的良好生態,才能更好地提升科普效能。
首先,要充分發揮科學共同體對科普的支撐作用,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院士中心等機構加大對科普工作的投入,建立學科背景多元的一流科學家團隊。其次,挖掘培養一批兼具科學傳播力與社會公信力的科普“網紅”,培育創立個人品牌,在公眾中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第三,探索科普公共服務機制,挖掘熱心公益事業、具有工作熱情和專業特長的科普愛好者,構建科普愛好者社群,鼓勵深度參與科普工作,逐步形成為廣大公眾提供科普服務的合力。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軟實力則讓城市偉大。科普工作要通過對科學知識的傳播、科學方法的培養、科學態度的養成和科學精神的塑造來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以潤物細無聲的力量,以文化人,以文化城。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上海科技館黨委書記、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