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衛東
【關鍵詞】新世紀,實用類文本閱讀,高考命題分析
近年來,實用類文本閱讀考查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高考試卷中的分值比例逐步加大。2021年全國甲、乙卷的實用類文本閱讀題均為12分。全國新高考卷盡管沒有明確出現“實用類文本閱讀”板塊,但是在“語言文字運用”板塊中進行了考查。對實用類文本學習的重視,反映了現代語文教育的發展趨勢,體現了“語文是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1]的學科本質。世界語文教育的潮流同樣如此,如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NAEP(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估)、PIRLS(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等大型國際閱讀評價項目均重視實用類文本學習能力的測評。本文以我國新世紀高考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命題分析為例,探究現代語文教育的走向與測評趨勢。
一、實用類文本范疇與學習能力內涵
不同性質的文本,其閱讀目的不同。實用類文本是在現實工作與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文本,其閱讀的主要目的在于獲取信息。PIRLS項目根據閱讀目的將文本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獲得文學享受的經驗,另一類是尋找、獲取和應用信息的經驗”[2]。NAEP根據閱讀目的將文本分為三類:“為獲取文學體驗而閱讀;為獲取信息而閱讀;為完成任務而閱讀”[3]。實用類文本內涵比較廣泛,屬于文類范疇,不屬于我們經常所稱的文體范疇,它包含了如說明文、新聞通訊、廣告、啟事、說明書、非連續性文本等各種日常生活與工作所需的應用性質的文本。與文學類相比,該類文本閱讀對象更有針對性,結構相對簡單,文脈清晰,語言表達注重清楚、準確、簡潔,內容力求真實可信等。對文本信息的識別、整合、提取、篩選與運用等是實用類文本閱讀考查的核心能力,如PISA 對信息類文本閱讀能力的測評分為“直接提取”“直接推論”“闡釋、整合觀點和信息”“檢驗、評價內容、語言和文本元素”4個維度[4],包括19個閱讀測試點。這些測試點也基本是以信息的獲取與整合為基礎的,實用類文本的特征決定了這些測試點的考查。從教育發展規律與基礎語文教育的任務看,實用類文本閱讀的價值更為重要,它影響著學習者未來基本的生活與工作能力,尤其是信息時代,它更應得到重視。
二、新世紀實用類文本閱讀命題的基本特征
1. 逐步重視實用類文本考查,分值總體呈增長趨勢
實用類文本在中國古代已經存在,如奏章、序、跋、尺牘等,但受抒情文學傳統以及重視文道書寫的考試傳統的影響,實用類文體在中國古代考試中一直沒有得到重視。新中國成立初期,實用類文本閱讀考查也很少。1952年,新中國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性質的統一高考。該年的閱讀題要求考生閱讀“一個走上正軌的合作社”調查報告,“用幾句話說明全文意思”,“分段閱讀、再寫出每段的要點,組成一個大綱”。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實用類文本閱讀題,考查對文本信息的概括與整合能力,但此后一直到1983年,實用類文本閱讀都難以成為高考的內容。“十年動亂”前17年的高考,主要考查如標點符號、語法、修辭、文學常識、詞語運用等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閱讀內容相對較少,實用類文本閱讀內容則更少。1983年,實用類文本閱讀又回到了全國高考試卷中,該年全國卷選取《中國石拱橋》的一段材料,考查學生劃分層次的能力,分值為5 分。1984年到1991年的8年間,高考語文都以論述類文本或文學類文本為主要考查對象,對實用類文本閱讀再沒有考查。這種對實用類文本閱讀或有或無的考查狀態一直到新世紀才得以改變。
進入新世紀,對實用類文本的重視程度加大,尤其是考試的方式更加靈活,逐步增加了傳記、新聞、非連續性文本等新樣式,反映了新世紀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如“高中語文課程,應注重應用,應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5]?!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專門設計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要求語文課程“引導學生學習當代社會生活的實用性語文,包括實用性文本的獨立閱讀與理解,日常社會生活需要的口頭與書面的表達交流”[6]。課程標準對實用類文本的要求也反映在了高考命題中。新世紀初全國卷關于實用類文本的測試分數基本保持在12分左右,通常為4道選擇題,如2001年為說明文《銅奔馬正名》,分值為12分;2002年為關于沙塵暴的節選材料,分值同樣為12分。全國卷的這個分值一直到2005年才有所變化,調整為9分,設置了3道選擇題,此后相對比較穩定。2007年基于新課標的全國卷有了“選做題”,實用類文本與文學類文本二選一,兩個類型的文本考題均為25分。從考生實際答題情況看,大部分選擇了實用類文本的閱讀;從答題結果看,實用類文本閱讀平均分高于文學類文本。這也使得“選做題”備受詬病,因此2017年起全國卷取消了“選做題”,實用類文本閱讀題成為必做內容,分值又恢復為12 分。如2021 年全國卷中的甲、乙卷實用類文本閱讀均為12分,全國新高考卷將實用類閱讀內置于“現代文閱讀”板塊,與其他文體材料形成關聯性閱讀,總分為19分。從試卷題型結構與文本閱讀分值的變化趨勢看,實用類文本閱讀經歷了從無到有、或有或無,到較為穩定、從少到多的變化,反映了高考對實用類文本閱讀的逐步重視,對語文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2. 文本材料形式趨于多樣化,內容與現實問題緊密關聯
文本材料的形式與內容對于測試考生的能力具有重要關系,當前也深刻地影響著語文教學。進入新世紀以來,實用類文本的選材與之前相比有很大的變化,形式與內容均呈現了更加豐富的樣態,材料以告知性的說明性材料居多,如有新聞通訊、人物傳記、科普文章等。尤其人物傳記的增加,提升了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的生動性,如2016年全國Ⅰ卷中的《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記述了著名作家陳忠實寫作的故事,全國Ⅱ卷中的《吳文俊的數學世界》記述了數學家吳文俊攀登數學高峰的故事等。在這些生動活潑的實用類文本閱讀引導下,基礎語文教育加深了對實用類文本內涵的理解。新世紀高考實用類文本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如2002年全國卷實用類文本內容為“沙塵暴”的危害以及形成原因,2003年全國卷則是以地球變暖為主題的材料,2006年的《地球氣候成因新說》與此類似,這些均反映了我國政府對當前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引導基礎教育對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2005年全國Ⅰ卷閱讀材料為《植物睡眠之謎》,Ⅲ卷閱讀材料為《計算機能思維嗎?》,均為反映生物科學、人工智能等科技文明的文章,旨在引導教育注重科學信息素養的培育,以應對信息化時代、人工智能時代出現的問題,更好地面向未來。2017年以來,重視國計民生的重大題材,尤其是反映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成就的素材,成為實用類文本閱讀的主角。如2020 年全國Ⅰ卷所選3 則材料內容為我國政府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與采取的措施等,全國Ⅱ卷所選材料內容為我國政府在扶貧攻堅方面做出的突出成就與各地積累的寶貴經驗,全國Ⅲ卷節選了《對話〈鐘南山:蒼生在上〉作者》的一段訪談錄,內容以訪問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焦點人物鐘南山為主題。2021年全國乙卷的實用類文本閱讀是由關于我國糧食生產發展的3則材料構成的非連續性文本。這些材料回應了當前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
從選材范圍看,新世紀前10年高考題所選的實用類文本基本為科普性質的,內容涉及生物、物理、化學、環境等方面。這凸顯了教育為生活服務,語文與生活相結合的考試指導思想。同時科普文章的閱讀也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培育科學文化素養,提升思維品質。因此,面對未來的基礎教育將科普文章作為重點也是現實的必要選擇。這些試題選擇的材料都很好地觀照了現實生活,引導語文教育承擔關注現實問題的責任。文本形式方面也體現了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的多樣化,尤其是近幾年非連續性文本成為一個重點,使得連續性文本、多重文本與非連續性文本并存于高考語文試卷中。連續性文本多為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科普文章,如2021年全國甲卷的文本節選自特里斯坦·古利的《水的密碼》,介紹了水形成“彎曲面”“黏性”有趣現象的內在原理等。多重文本是近年來的新樣式,為圍繞某一主題內容形成不同性質文本的關聯組合,如2021年新高考卷節選了朱光潛《詩論》中關于雕塑“拉奧孔”形成的由來以及象征意義的說明性材料。該材料為實用類說明性文本,與材料二所節選自錢鍾書《讀〈拉奧孔〉》中的一段論述性文本形成關聯組合。這種閱讀體現了近年來出現的閱讀綜合化傾向,具有較強的互文性特征。這種變化也反映出語文新課程綜合性的特點。
3. 能力考查點更加清晰、細致與豐富
實用類文本閱讀與文學類文本閱讀有著鮮明的差異,但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二者所承擔的不同的閱讀功能。20世紀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考查基本上以概括主要內容為重點,與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考查相比沒有較大區別。
新世紀以來高考語文重點考查識記、理解、分析、綜合、應用和鑒賞評價能力。2008年以后,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引導下,新課標卷增加了“探究”能力,并逐步成為全國高考語文試題的重要測試點。新世紀以來實用類文本閱讀的任務更加清晰。從歷年試題看,實用類文本閱讀考查點主要集中在信息的提取、篩選、整合方面。如2001年全國卷關于《銅奔馬正名》一文的閱讀中考查了4道選擇題,其中兩道題為篩選信息和整合信息,考生可以直接根據原文信息作出判斷;一道題為理解,要求根據原文最后一段的內容作出恰當的判斷。這種多層次閱讀能力的考查一直持續至今,在全國卷試題中得到突出反映??傮w上看,由于文本結構較為簡單,語言表達簡潔清晰,與文學類文本相比,其含義比較外顯,考查難度相對較小,實用類文本閱讀屬于整個試卷中得分率較高的試題。
高考大綱明確提出實用類文本閱讀應該在這些方面達到的基本要求:“閱讀和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新聞、傳記、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閱讀實用類文本,應注重真實性和實用性,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盵7]基于此要求,2021年全國甲、乙兩卷中的實用類文本閱讀各為兩道選擇題,一道主觀問答題,選擇題均要求考生在文本中直接提取信息;問答題要求考生能夠整合信息,概括文本核心內容,簡明扼要地對文本內容的信息點予以總結概括,如甲卷為“文中畫橫線句子中‘其他幾個要素指的是什么,請根據材料簡要說明”,乙卷為“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臨朐縣與安義縣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經驗?請概括說明”。這些考題均指向實用類文本閱讀的核心價值,要求考生能夠整體上理解文本,并能夠分清文本的層次,找出上下句之間、段落之間信息的關系,需要具有較好的信息獲取與篩選能力等。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命題反思與展望
從高考全國卷試題實用類文本閱讀分值變化看,新世紀高考加強了這方面的考查,其意義在于引導語文教學加強對實用類文本的重視,這是符合現代教育需要的,也是滿足現實生活需要的反映。實用類文本源于現實生活的需要,其突出的特征在于交互性,具有鮮明的對象意識。新世紀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選材也體現出了日趨多樣化的特征,同時緊密圍繞當前國家、社會、人類在發展進程中需要面對的問題,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從教育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看,新世紀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考查在以下兩個方面可以更加細化。
1. 增強“互聯網+”實用類文本的閱讀考查
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現代社會的文本形式與閱讀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當前的實用類文本及其閱讀具有鮮明的信息化特征,如傳統的紙質閱讀迅速轉向電子閱讀,紙質交流轉向便捷的碎片式、鏈接型的電子化文本以及各種圖文結合的可視化交流等。新媒體承載了新的實用類文本,導致僅有傳統閱讀技能無法適應現代交流方式的需要,因此語文教育需要補充這些閱讀新技能,相應的,高考也需要發揮其重要的指導與監測功能,以使智能化閱讀得以有序、有法、有趣地展開。
從世界范圍看,當前的主流閱讀測試均增加了智能化閱讀,包括電子文本、超鏈接等文本形式的閱讀考查。如PIRLS2021測試目標明確為:“本次評估關注向未來過渡的數字化這一主題,近一半的測評國家通過數字媒介對學生進行了閱讀測量。”[8]PISA2018測評框架將文本范圍予以擴大,分為連續性文本、非連續性文本和混合文本[9],測評框架明確將“閱讀電子媒體文本的能力”[10]列入測試的基本內容。目前我國高考在這方面尚是空白,我國中學生的電子閱讀素養還較低。這是基礎教育不得不加以重視的問題。高考不僅具有甄別、選拔人才的功能,還具有引導與監測的功能,對于基礎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價值,必須引導基礎語文教育加強對“互聯網+”實用類文本的閱讀。
2. 豐富考查的情境,提升文本的真實性
實用類文本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與情境性特征,因此許多交互性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考查需要借助具體的、豐富的多樣情境。《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創設運用語言文字的真實情境,形成有意義的互動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有效投入語文實踐”[11],并且在“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方面提出考題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12]。新世紀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的素材主題多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2016年以前的實用類文本以人物傳記與科普文章為主,2017年以來重點在于新聞通訊,文本著眼于對現實世界重大問題的回應,反映了新時代語文教育的特征之一。但從現代社會變化看,有的實用類文本情境性不足,基于真實場景的實用類文本較為短缺,如非連續性文本多為圍繞某一主題硬性拼接的材料組合,這類文本具有很強的虛擬性,弱化了閱讀的真實性。近年來的實用類文本閱讀中,非連續性文本占了主角,但基于真實情境的非連續性文本并不多。從現實閱讀需要看,廣告詞與圖片的結合,產品說明書、景點引導詞等大量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非連續性文本尚未進入高考試卷。與PISA 閱讀相比,高考閱讀中的實用類文本樣式略顯單一。PISA閱讀文本見下表[13]:
從世界高考經驗看,許多國家的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具有較強的情境性,如與我國高考性質相似的英國“教育高級水平通用證書”考試(Alevel),其閱讀試題將現實生活體驗與閱讀相結合,使得生活中的問題帶入閱讀之中,為閱讀提供了現實情境。以2018年由“英國資格評估與認證聯合會”(AQA)命制的Alevel試卷為例,試題要求考生閱讀兩篇實用短文,根據短文內容答題:短文A節選自《法國牛奶》,該圖表說明了露絲與她的媽媽經歷了一個六周的旅行活動;短文B節選自《從倫敦到巴黎》,該書說明了1926年到1971年,從英國到巴黎的“金色之箭”火車到現在的“歐洲之星”交通工具的變化。要求考生比較和對照作者在兩篇短文中是如何描述巴黎的,注意答案要兼顧語言的選擇和表達效果、不同讀者與短文的目的以及體裁方面的因素。
情境是基于現實問題與交際發生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明確將“情境”界定為“真實的問題背景,是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構成的活動場域”[14]。不同的問題產生于不同的閱讀需要,如PISA閱讀測評中所言的“情境”并非只是通過閱讀的場景判斷,需要考慮讀者的閱讀過程與目的,以及文本內容與作者意圖。因此,PISA將文本閱讀情境分為四類:為獲取個人信息用途的個人閱讀情境,個性化閱讀多屬于此類;為公共用途閱讀的公共情境,如獲取公共信息的新聞閱讀等;為工作閱讀的職業情境,如為完成某種工作的閱讀,多數實用文屬于此類;為了教育閱讀(教育情境),教學型閱讀多屬于此類。我國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中的公共情境較為豐富,職業情境與個人閱讀情境相對較少,因此應該優化這些測評樣式,以利于教育為學生未來生活與工作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