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臻奕 張家海
不久前,成都某中學一名16歲學生墜亡引發輿論高度關注。事件的具體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孩子生前與好友的QQ聊天內容可以看出壓垮這個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考試”“分數”和“評價”。
面對生命的消亡,我們在痛心疾首之余,不禁思考一個問題:作為一名新時代背景下的家長,究竟該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好評價這一手段,助力孩子幸福快樂成長呢?
正確認識“目的地”,莫讓南轅北轍的故事重演
“我討厭做作業,媽媽每天坐在旁邊監督我,還總批評我,一會兒說我慢,一會兒說我不認真,煩死了!”
“每次測驗考試,一看到我就問考得怎么樣,他們根本不關心我這個人,只知道關心我的成績!”
“考試成績出來了,媽媽就會問誰誰誰多少分啊,有幾個100分啊!就知道比來比去,真討厭!”
在現實的家庭教育語境中,家長們隨意一句話無不蘊含著對孩子的“評價”。什么是評價?評價對于孩子成長起著什么作用?什么樣的評價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呢?我想,一個準備在評價上“有作為”的家長很有必要好好琢磨一下。
評價是教育過程中促進教育有效實施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無論是學校評價學生,還是家長評價孩子,目的都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激勵、診斷、引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潛在發展能力,是每一位家長眾望所歸的“目的地”。尤其提醒家長,不要忘了健康成長才是擺在第一位的教育“目的地”,那些所謂的高分數、名牌大學、體面的工作,都是健康成長的副產品。
時下,諸多家庭評價不當造成的悲劇一次次地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評價是一把雙刃劍,評價者運用時必須把握好度。在度的閾值內,科學合理地評價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超過度的閾值、不合理的評價,不但起不到激勵作用,反而會使孩子被動地貼上“懶惰”“腦子笨”“不聽話”的不良標簽,最終讓孩子失去正確的自我認知,朝著相背的方向越滑越遠。
現實中,部分家長總是拿自己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先是比成績、比特長、比技能,后是比大學、比工作、比待遇,時時加量,層層加碼,不到孩子無法承受的心理反應出現絕不罷休。孩子是獨特的,教育也是獨特的,世上沒有一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適合所有孩子的評價尺子。
順應“風向標”,積極為孩子“施展拳腳”鋪路搭橋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就是我們說的“黨的教育方針”。以教育方針為指南,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出臺。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把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看得出,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
每一個家庭對于孩子的未來,都有共同追求的“小目標”。然而,需要提醒的是,小目標必須生長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上。也就是說,只有順應了“大方向”,才可能有我們的“小目標”實現、生長和體現價值的土壤。
量身定制“度量衡”,因勢利導選擇正確打開方式
前些時間,各大教育微信公眾號相繼轉發了一篇題為《自從把小孩當植物養,我整個人都豁然開朗了》的文章。文章中,作者通過通俗易懂的比喻啟示我們:種養植物,要承認種子的區別、種類的區別,尤其還有生態平衡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區別,正所謂孔子說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有智慧的家長,首先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興趣愛好等特點。對孩子進行評價前,他們首先是通過聽課、讀書等相關學習,充分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做到“因齡施評”。評價過程中,他們尊重孩子發展的個體差異,面對不同氣質類型和性格的孩子,強調的是自身差異評價,做到“因人施評”。
教育是“慢”的藝術,家長的愛要施予“教育愛”,家長的眼光要善用“教育學眼光”,要理性對待孩子的成長特點,不可對孩子期望過高,或者置之不理地“望天收”。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獨特性,敢于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給予積極的評價。
評價主體多元化,重融合,輕單力。家長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有著較權威、全面的發言權和評價權。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學科教師利用專業化知識,評價當然更具科學性。如果家校合作,將家長和教師的力量融合,使兩個評價主體相互溝通、相互了解、相互建議,則更有助于科學地評價孩子。比如,可以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會、微信、QQ等形式進行階段性觀察和溝通交流。孩子自身也是一個重要的評價主體。自我評價,可以促進自我認識和理解,幫助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如果由于孩子對于評價標準把握不夠成熟,家長需要給予耐心指導和幫助。
評價方式多樣化,重全面,輕片面。家長、教師的評價主體要有目的、有意識地運用觀察、談話、檔案袋、測驗等方法,利用照相機、錄音機和攝像機等工具,全面搜集孩子在學校、家庭、研學旅行等不同環境中的成長素材,并進行詳細記錄和整理,為孩子的學習與發展評價提供真實全面的第一手材料依據。所謂一切結果的出現都有其必然性,孩子各種成長現象產生原因就存在于這些真實的評價信息中。尋到根找到源,也就有了改進的方向和辦法。
評價內容立體化,重素質,輕知識。立體化評價包括縱向評價和橫向評價。橫向評價是根據年齡段一般規律,評價孩子的學習品質、健康狀況、言行舉止,以及評價孩子的認知、社會交往與情緒表現的發展。縱向評價是對孩子自身差異的評價。在那些有“過度教育”“不輸在起跑線上”等嚴重傾向的家庭教育中,評價內容應立體化,家長不僅要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更要認識到綜合素質才是孩子茁壯成長的源泉。
評價輕重合理化,重改善,輕結果。科學評價孩子,不是用評價結果給孩子“貼標簽”,也不是用成人的眼光直指孩子的“優點”和“缺點”,而是通過評價客觀公正地認識孩子的成長過程。如果是問題,要力求找到改進的策略和方式方法;如果是優點,要在保持中鼓勵進一步發揚光大。家長科學地對待評價結果,對孩子正確認識自我,進一步增強自我效能感,有著不可低估的持續效用。
我想用一個故事結束這篇文章。一位媽媽正在廚房洗碗,聽到孩子在后院蹦蹦跳跳玩耍的聲音,便對他喊:“你在干嘛?”孩子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去。”聽到孩子異想天開的話語,這位媽媽沒有任何批評,而是微笑著對孩子說:“說得好!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但是不要忘記回來喔!”這個孩子后來成了人類第一位登陸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成年后的阿姆斯特朗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時,仍然深有感觸地說:“我所有的成就都源于母親對我的鼓勵和夸獎。”這里的“夸”,其實就是評價。希望家長找準時機,適時合理地給孩子一些夸獎,讓孩子明白自己“棒”在哪里,“聰明”在哪里,目標在哪里。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