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沄
父親的評價
周五晚上,初一男孩云鶴寫完作業交給父親檢查簽字。恰巧家里有客人,大伯兩口子帶著堂兄云柏來家里閑坐。堂兄云柏讀高一,愛運動,從小練習跆拳道,時值二八年紀,身材高挑,英姿勃發,眉宇間頗有幾分男子漢的英氣,加之學習又好,簡直人見人愛。父親看到兒子云鶴歪歪扭扭的字跡頓時勃然大怒,厲聲罵道:“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你這字是人寫的還是螃蟹爬的?不懂得書寫工整、字如其人的道理嗎?”云鶴感覺面子難堪。頓了片刻,父親又指著一道數學小題罵道:“你再看你這題做的,那么簡單的小題都錯,你長的是豬腦子啊!我看啊,豬都比你強!”云鶴頓時沒了全部精神。得,這頓數落是跑不掉了,搞不好還要挨罰。云鶴心里暗忖,卻不敢吱聲。看得出來,今晚父親是真急了。“你看看你哥哥云柏,學習踏實,腦子靈光,市屬重點高中年級排名前15名,以后重點大學的苗子。再看看你,飯沒少吃一口,衣服沒少穿一件,學習學了個稀里糊涂。你是打醬油的,還是豬娃啊?把今天的作業重寫!”云鶴那叫一個泄氣,說中了吧,挨罰了吧!“還不滾回自己屋里去寫,在這站著等著領賞啊!”
我們在什么時候評價?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評價。對孩子來說,家長無意的一句話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個選擇,而這個“無意”在心理學中又充滿了“意義”。一句話、一個笑容、一次擁抱,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評價。重要的不是評價的存在,而是評價本身的價值:影響力。
科學評價的分析
后來云鶴父親和我喝茶時聊起此事,言語間不無感慨。他對孩子的擔心和期望想必每位家長都能理解,但我與他的看法略有出入,并借此和他一起分析。我說道:“如果只看小學、初中這幾年就急于把孩子定性歸類,未免倉促。能否以發展的眼光從一個更長的周期去看待人的成長?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做家長的在不了解孩子個性及特長的前提下以不科學的方式、方法對孩子的現實錯誤和未來預期做出不科學的評價。當然,這里面有不理智的成分在內,但更主要的在于評價方法有誤。常言道:‘龍有龍道,鼠有鼠道。換言之,有些孩子愛讀書學習,此科舉之道;有些喜弄錢經商,此商賈之道;有些善撫琴操舞,此才藝之道。人各走一經,大凡常人不大可能是通才全才,總有強弱之分。所以,首先評價孩子的前提是對其能力水準和興趣分布的了然與把握,四面出擊、拔苗助長于事無補。其次評價重點在于其做事的態度,而非簡單的結果,畢竟還在成長期,做人做事的態度大于結果。再次,評價主體是自家孩子的成長性,不要和別人攀比,沒有可比性。最后,有了以上三點認識,評價過程自然冷靜、客觀,盡量不要以負面情緒、激烈的言辭面對問題,除了搞得大家都不高興之外,沒有太大的作用。《老子》上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我們得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善于發現孩子的長處、短處,揚其長而避其短,因材施教,得其所望。孩子有一門短,必有另一門長,何必毀其短而忘其長……”
坦言講,家長能以科學態度評價孩子乃是一門綜合藝術。既要有高山仰止的氣魄,又要有明察秋毫的智識;既要滔滔江水天上來,又要潤物無聲云里去。其實,評價孩子于生活中是極平常、極頻繁的事,幾乎天天都發生在我們周遭,只是家長沒有留意罷了。說是綜合藝術,還在于明了評價這門藝術的基本目的。其目的在于診斷、引導、激勵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發展,逐漸步入人生正軌,達成個體多種期望。那么,唯有家長乃至社會秉承科學評價的思想才會真正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和發展;反之,不科學的評價不但不會助力孩子成長,反而大概率會起到負向遷移的不良效果,與評價的初衷背道而馳,大相徑庭了。上例便是如此。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非科學評價有兩類:過度自信型和自卑型。有的家長不能正視或沒有及時發現孩子的缺點、弱點,甚至肆意歪曲缺點,把缺點也看成是優點。顯然,這是過度自信型。而有的家長動輒就數落孩子,或因期望過高,或因不正常的價值觀,總之對孩子的隱性優點幾乎視而不見,這就是自卑型了。這兩種類型又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家長認知水平明顯不夠。成人的評價對孩子心理、行為和個性等方面的發展都具有導向作用。此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乖孩子、熊孩子有時也是相對而言的。
科學評價的效果
兒童心理學認為針對不同的孩子應該有不同的教養方式和評價體系。評價體系是教養方式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家長可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進行科學評價,并因人、因材施教。基于此,發現孩子的特點與優劣是進行科學評價的第一步,然后再進行相應調整。
比如說,家長發現孩子天性膽小怕事,害怕困難與挫折,裹足不前。性格膽小和能力低下是兩回事,膽小不等于沒有能力,有雄識而無雄膽罷了。此時,家長評價基于孩子日常膽小行為慢慢形成,認識要到位,同時還要形成一個干預方案:以鼓勵、激勵為主,切莫呵斥埋怨。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針對青少年兒童進行一系列心理和行為測試,提出“羅森塔爾效應”的心理運行理論機制。該理論認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換言之,當孩子獲得父母、老師、同學的信任、贊美等正面積極評價時,他便感覺獲得了來自社會各方的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感。孩子獲得父母的鼓勵、認可最重要,哪怕他是個膽小懦弱的孩子,也有機會因為父母的鼓勵而變得自信、自尊、從容。他們從父母身上汲取到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其所能達到父母的期待,這不就是成功的心理基石嗎?“媽媽,我怕黑。”“不怕,孩子,媽媽在你身后看著你、支持你,你這個小男子漢還有什么可怕的?”這樣的場景,孩子大概率可以走出怕黑的陰影。相反,家長以“怕什么,瞧你那慫樣,慫包”類的言語回應,本身就已經對孩子進行負面評價和歸類了,加深了孩子對自己的負面認知,其結果很可能是越罵越慫。孩子走入社會后也極可能背負自卑,惡性循環。所以,針對性格膽小懦弱的孩子,家長應以鼓勵的積極評價方式逐漸鼓勵其自信,并為其未來大膽擁抱生活打下堅實基礎。科學評價就是要承認現實,正確認識問題,并采取合理的辦法揚長避短。
美國心理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個體身上獨立存在著多種智能,如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智能結構和智能優勢,其學習方式也具有獨特性,所以,一個人不可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基于此,我們更應注重對不同孩子的不同智能培養,多方面了解孩子的特長,并使孩子的特長得到充分發展。我們始終相信,經過家長的悉心培育,每一顆幼苗都有機會長成他們自己喜歡的樣子。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