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海元
【摘? ? 要】當代教師應立足數學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力求讓知識根植于生活土壤,讓數學有源;讓探究成為課堂主旋律,讓數學有味;讓賞識貫穿教學始終,讓數學有情;讓數學思想、精神和文化沁入學生心靈,讓數學有魂。
【關鍵詞】小班額數學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19-0163-02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Small Classes Size
(Wujiang Town Central School, Ganzhou District,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WEI Haiyuan
【Abstract】Teacher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hematics discipline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law, strive to make knowledge rooted in the soil of life, let mathematics active; let inquiry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the classroom, let mathematics taste; let appreciation run through teaching, let mathematics have emotion; let mathematical thought, spirit and culture penetrate into children's mind, let mathematics have soul.
【Keywords】Mathematics teaching in small classes; Effective strategies
讓學生發自肺腑地喜歡數學是教師的本真追求,好的數學課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培育其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促使學生進一步喜歡數學、學好數學打基礎。
一、讓知識根植于生活土壤,讓數學有源
數學知識深深根植于鮮活、真實、有趣的生活情境,就會綻放生命光彩,生長精神力量,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求知欲望,點燃學習激情。
教學伊始,教師緊扣教學內容,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致力于用童話故事,游戲律動、猜想猜測、音樂美術等趣味橫生的活動叩開學生的心扉,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有效架起生活體驗轉化為知識經驗的橋梁,鋪設直觀感受抵達理性認知的通道,搭建形象思維邁向抽象理性思維的階梯,以問題為導火索,制造懸念或設置陷阱,引發認知矛盾和沖突,閃現思維碰撞火花,引導學生循著實踐活動的足跡自主探究和獨立發現,互動交流和自由對話,在追求新的認知平衡中,實現新知的正確建構和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鞏固新知的過程中,讓知識回歸生活,直面社會現象和問題,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中內化知識,體悟方法,豐富思想;并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感悟和解釋生活,用數學思維審視、理解和解決現實問題,把知識積淀和升華為智慧。
二、讓探究成為課堂主旋律,讓數學有味
唯自主探究、合作研討才能使學生有存在感、歸屬感和獲得感。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永葆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創造才能,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學習是愉快的思維旅行,雖苦猶樂,韻味綿甜,流連忘返。
(一)著力培養表達能力
注重引導學生解讀圖文密碼,梳理整合數學信息,感悟信息間的聯系,編制數學故事;注重引導學生立足信息間的密切聯系,生發和提出探究問題,建立“問題銀行”,以問題為導向明確探究目標和方向;注重引導學生猜想和猜測,表達自己的初見,確定探索思路和方法;注重引導學生以“我認為”“我覺得”“我發現”等為范式,表達想法,表述觀點,表露心路歷程,表現思維過程和結果,享受被肯定、認可和贊美的自豪和榮光;注重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堵塞點和矛盾交匯點,質疑問難,不斷生發和參與對話,辯論高潮,凸顯個性,彰顯精彩,增強自信和自尊,擁抱快樂和幸福。
(二)著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學生以生命臨場的姿態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內心就會充盈著“我是了不起的探究者、發現者和創造者”的自信,而涌動不斷前行和攀越的正能量和驅動力。
在教學中,教師錘煉“懶”的藝術和智慧,堅持啟迪、賞識和鼓舞,致力于“五個傾心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求知欲,永葆創造力。即傾心于做寬松和諧、自由安全學習環境的營造者,要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緊緊吸引到學習中來,使學生的學習彌漫著溫馨的味道;傾心于做學生探究新知所需工具、材料和資源的保障者,保證學生動手操作有看得見、摸得著、用得到的模型、卡片和導學資料,讓他們品悟做學習主人的味道;傾心于做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自主探究的陪伴者和欣賞者。在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實驗求證、實踐感悟、操作體驗,獲得直觀感受和感性認知的過程中,須臾不離地陪伴在他們身邊,啟發、點撥、鼓勵和賞識,用智慧和藝術的光芒照亮學生心靈,啟迪學生思維,使他們咀嚼自主探究知識的甘苦和韻味;傾心于做學生反饋、交流和溝通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交流、對話和辯論,人人參與,機會平等,品嘗當“小老師”的滋味;傾心于瞄準靶心,正視差異,有的放矢,精準施教。優化練習內容,創造多姿多彩的練習形式,真正把問題暴露在陽光下,采取共性問題集中討論解決,個性問題個別指導幫扶的策略,使“智優生”在助人中獲得持續發展動能,“學困生”因學懂弄通而增強進取心和永葆自尊心。每個學生都有“挺直腰桿”學習、生活的自信和自豪。
(三)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把良好的看、聽、讀、說、做、思等習慣的培養牢牢鑲嵌在探究、發現和建構知識的全過程。
以創造富有生活情趣和適合學生需要的情境把學生引入觀察畫面,引導其理解圖文密碼,培養觀察意識,掌握觀察方法。用心指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審視社會,養育觀察習慣;以復述、補充、評價、指正教師的講解和同學發言為策略,提高學生吸收、加工和傳遞語言信息的能力,切實診治當今學生盲目自信、目無他人等“病癥”,使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傾聽,通過對重點、難點、熱點、易混點等問題的討論、辯論、爭論,增強傾聽意識。
凡事都先讓學生試一試,啟發和鼓勵學生自主嘗試,動手操作,經歷知識形成過程,豐富和發展數學思想,促進智力、能力,潛力協調發展,培育實踐求知的習慣。
一是用多種方式點燃學生表達的愿望,永葆天性,發展個性,養育學生善于表達、交流的習慣。以“誰還有不同的想法和觀點”為生長點把學生從感性體驗引入理性建構,把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建構,把知識升華為解決問題的智慧,培養思考和探究習慣。
二是將數學的知識魅力、文化魅力、思想魅力和教師的人格魅力、情感魅力、學識魅力融合在一起,點燃學生的心火,豐富學生的情感,提振學生的精神,讓學生發自肺腑地喜歡并癡迷數學,使他們因喜歡自覺磨礪和塑造專心、認真、細心、勤奮等良好學習品質和持之以恒、一絲不茍、堅忍不拔等意志品質。
三、讓賞識貫穿教學始終,讓數學有情
學生因欽敬和喜歡教師,時刻都有渴望教師關注,期盼教師信任,向往教師賞識的愿望。
要做學生喜歡和依戀的教師,就要潛心研究學生心理,精準把握學生需求,堅決擯棄“恨鐵不成鋼”“我是為了你好”的假愛,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學生的辛苦,相信學生具有自我發展、自主矯正的本能,極力培育適合學生健康、和諧成長的土壤,實施學案導學,自主研學、合作探學機制,給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目標任務,讓他們內心激蕩著“我將有我,學習探究功成在我的激情”的理念。以“誰來介紹自己的新發現、新成果、新觀點”激燃學生表達、交流和分享的欲望,讓“說著說著就會了,辯著辯著就對了”成為課堂的主旋律。學生因有表現的機會和展示的空間而正視和明確個人存在的價值,同時在收獲教師真誠的肯定、表揚、贊美、鼓勵和獎賞等正能量過程中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永葆學習的熱情。
賞識是學問,教師虛心學習和借鑒,要賞人之長,識人之心,點燃心火;賞識是藝術,教師不斷的修為和錘煉,要因人而異,趨利避害,開啟心鎖;賞識是愛的天平,教師要多拿幾把尺子,以多種視角衡量和評價學生,要捕捉亮點,挖掘潛能,溫暖童心。一句話,教師應將賞識貫穿課堂始終,架起師生互愛共賞、教學相長的心橋,通向歌聲、笑聲和讀書聲,聲聲入耳的“百草園”。
四、讓數學思想、精神和文化沁入學生心靈,讓數學有魂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不斷發展和豐富數學思想、理解和深化數學精神、挖掘和向往數學文化的過程,數學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對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和建構內化新知識起著支撐、導向、引領、協調、喚醒和促進作用。如教師可將數形結合思想貫通整個小學數學教學,成為學生探究、發現和建構數學概念、公式、定律、法則和模型的腳手架和起重器;又是學生分析和解決的工具和拐杖,同時還是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螺旋上升探索知識的方法和法器,在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推理能力中具有橋梁和紐帶作用。又如在“數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可穿插這類數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文化,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敬畏感和喜愛之情。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隴原名師”專項課題“小班額數學活動課有效教學設計策略探究”(課題批準號:GS[2017]MSZX17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吳正憲,周衛紅,陳鳳偉.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Ⅱ——課堂教學問題與對策[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