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介甫
無論是毛澤東時代還是鄧小平時代,陳云(1905—1995)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都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毛澤東和鄧小平都曾多次公開說:陳云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經驗比較多,他的意見常常是正確的。以此來稱贊陳云,這是與他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任上,始終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作風分不開的。陳云曾說:“我們犯錯誤,就是因為不根據客觀事實辦事。但犯錯誤的人,并不都是沒有一點事實根據的,而是把片面當成了全面。”
陳云一生提倡“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前9個字是唯物論,后6個字是辯證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堅持從實際出發的思想精髓。
延安時期,身為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陳云負責審查干部。整風運動期間,中央總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康生跳出來攻擊陳云:“中央組織部審查干部右了,太寬了。壞人那么多,讓他們鉆到黨內來了。”于是,康生一手導演了“搶救失足者運動”,也就是清查特務、內奸運動。

很快,延安和各根據地的黨政機關、學校和群眾開始了大張旗鼓的坦白檢舉活動。有的單位沒查出特務被視為不正常;有的單位對九成的干部進行“搶救”;有的單位用“逼供”手段要在每兩個人中“挖”出一名特務來。由此,造成了一批冤假錯案。
這時,陳云雖已被康生排擠到一邊,但還是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糾正錯誤做法,他不怕惹火燒身,敢于出面為被“搶救”的人找證據、做證人。一些干部被扣上了“托派”的帽子,有的被開除黨籍,有的不被承認在白區時的革命經歷。康生經常拍著胸脯說:“那個人的樣子就像奸細,不然就把我康生的名字顛倒寫。”“那個女的長得那么漂亮,她不當特務誰當特務!”這些干部感到委屈,有口難辯,思想負擔很重,有的甚至提出希望組織派他們上前線殺敵,用為黨流盡最后一滴血的方式證明自己的清白。
陳云頂著壓力開展調查,花在每個干部身上的調查時間最多的有兩個多月。有一位干部經審查保留了黨籍,但以前在白區工作的革命經歷卻不被承認。他找至中央組織部,要求調查清楚。能給這位同志當證人的有3位,一位在抗日前線的八路軍129師,一位在國統區西安,一位在國外,調查難度非常大。中組部有人提出放棄調查:“保住他的黨籍已經不容易了,參加革命的時間早一天晚一天沒關系。”陳云不同意,親自寫信去調查,直到各方面都回了信,證明那位同志確有光榮的革命經歷。有人對陳云說:“調查一個人就用了兩個多月,太誤事,不值。”陳云說:“兩個月絕對培養不出一個干部來,花兩個月挽回一個干部再值得不過了。”
1946年10月,國民黨撕毀“停戰令”,重新在東北燃起戰火,集中力量向中共南滿根據地發起進攻。戰局嚴峻,南滿地區黨內暴露出嚴重的意見分歧。外有嚴重敵情,內有意見紛爭,陳云自告奮勇,要求到南滿工作。毛澤東親自起草電報說:“陳云去南滿任書記兼政委,很好,望速去。”
臨危受命的陳云,于1947年2月在南滿分局第一次擴大會議上嚴肅提出,必須加強黨內團結。他說:任何時候,對待黨內的爭論,都要有一個原則態度,這就是“老實的態度,是則是,非則非”;“負責的態度,爭論事小,原則事大,歷史上的事小,現在的工作事大”。4月,在南滿分局第二次擴大會議上,陳云再次強調要健全黨內生活,加強黨的建設,以嚴肅的原則性去解決無原則的糾紛,并提出黨內生活的三條原則。
對于批評與自我批評,陳云提出正面地坦率地辨明是非的原則。他認為:正面地坦率地辨明是非,這是應有的原則態度,不是得罪人。否則,就會助長混亂,不能解決問題。被責備者不要一觸即跳。“大廣播”比“小廣播”好,正面講比背后講好。是否是事實,一見面就清楚了。
對于黨的組織生活,陳云提出必須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原則。他強調:民主不僅一般需要,在目前情況下還有特殊需要。不經大家交換意見,是不可能集中的,形式上集中了也難免出錯誤。不民主,只集中,必然愈不能集中;多交換意見,反而容易集中。民主又必須集中。個人意見不被采納,不能生氣,也不能不尊重集中的決定。
對于黨員的權利和義務,陳云提出允許黨內發表不同意見,但必須堅持“四個服從”原則。他指出:每個黨員遇到不如意的事和人,就不干工作,或在言論、行動上消極,這是不對的。遵守紀律的重要,恰恰是在自己意見不被通過的時候,或者是有關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在我們黨內,個別黨員的利益必須服從全黨的利益。“四個服從”是一個也不能少的。
這三條原則,使得南滿地區黨內分歧逐步解決,為南滿革命事業的鞏固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嚴肅的黨內生活,是解決黨內自身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黨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法寶。
陳云最早倡導“摸著石頭過河”這一方法,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4月7日,他在政務院第27次政務會議上的發言中談到物價問題時指出:“物價漲不好,跌亦對生產不好。要‘摸著石頭過河,穩當點好。”
翌年7月20日,他在談到“做好工商聯工作”時進一步指出:“辦法也應該穩妥,這叫摸著石頭過河。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毛毛草草而發生錯誤和穩穩當當而慢一點相比較,我們寧可爭取后者。尤其是處理全國經濟問題,更須注意這點。”之后,陳云多次談到要“摸著石頭過河”。
到了改革開放時期,針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新問題,陳云更是反復強調要“摸著石頭過河”。1980年12月16日,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的《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 的講話中談到改革問題時指出:“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因為我們的改革,問題復雜,不能要求過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以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
他在具體談到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時,認為總方向是正確的,但仍“要走一步看一步,及時總結經驗,堅持把改革搞好”。在談到特區問題時,他認為“特區要辦,必須不斷總結經驗,力求使特區辦好”。
陳云提倡的“摸著石頭過河”就是為了總結經驗,提高工作效能,進而實現黨的戰略目標及任務。
(責任編輯:亞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