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
“秋冬祭拜盤王,伊十二姓子孫,搖動長鼓,吹笛笙歌,引出大男小女,托手把臂,身著花衣花裙,驚天動地,歌唱不絕。”
這段文字是瑤族民間文獻《過山榜》對盤王節熱鬧場景的生動描述。湖南炎陵縣的龍渣、龍潭、車坪3個村是瑤族同胞的聚居地,其中,以龍渣村為主體,包括新開、龍鳳、雙奎三個村在內的龍渣瑤族鄉是長株潭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鄉。每年的農歷十月十六,龍渣瑤族鄉都要以各種方式隆重慶祝盤王節。
盤王,是瑤族、苗族和畬族共同的始祖。盤王節,又叫“吊盤王”“還盤王愿”。“吊盤王”,就是“憑吊、追念盤王”的意思。傳說,農歷十月十六是盤王的祭日。幾千年前的這一天,他上山打獵,不慎被一只巖羊撞下懸崖。兒女聞訊趕來,在一棵梓樹上找到他的尸體。他們追殺巖羊,砍倒梓樹,掏空樹身,剝下巖羊皮蒙住梓樹的兩端,做成長鼓,邊用力敲打長鼓,邊跳躍吶喊,為亡父盤王招魂并表達報仇之志。從此,每年農歷十月十六就成了瑤族同胞的盤王節,并有了盤王節跳長鼓舞的習俗。
“還盤王愿”則起源于另一個傳說:相傳,瑤家有十二兄妹被官府打散,在逃生渡海途中,狂風大作,巨浪滔天,面臨滅頂之災。危急關頭,十二兄妹在船頭頂禮叩拜,祈禱盤王保佑平安,并許愿只要平安度過這一劫難,日后當年年祭祀,世代感恩。稍后,果然風平浪靜,十二兄妹得以平安登岸。于是,“還盤王愿”成為瑤族習俗,世代相傳。其實,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曲折而真實地反映了瑤族先民創業的艱難,以及瑤族裔孫對祖先的感恩緬懷之情。
據瑤族老人趙光輝介紹,龍渣的瑤族屬于“過山瑤”,最初是在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由湖南桃源洞及桂東北一帶遷徙而來的,后在明萬歷十八年(1590)遷出,最后,在清順治元年(1644)回遷龍渣。龍渣瑤族同胞稱盤王節為“跳王”,習俗從古沿襲至今,清同治十二年(1873)版《酃縣志》(酃縣因“邑有圣陵”,1994年更名為“炎陵縣”)對龍渣瑤族的盤王節有這樣的記載:“瑤俗好跳神,家饒者頻賽會,聚集族類,宰牲設祭,男女歡跳歌舞,三五日乃散。”

盤王節這一天,龍渣瑤族鄉及附近村寨的瑤族同胞,會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舉行祭祀盤王、慶祝豐收等活動。祭祀活動由族內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依次向盤王祀像供奉香燭,敬獻五谷、三牲,然后行叩拜禮,恭讀祭文,演唱《盤王大歌》,跳長鼓舞。整個祭祀活動融文祭、歌祭、舞祭為一體,充滿悲壯的史詩風格,表達瑤族裔孫對先祖盤王的緬懷、景仰之情。其中長鼓舞分“大打”“中打”“小打”3種套式,大打72套,中打36套,小打24套,由男女青年結對而舞。男青年手擊長鼓,女青年手持彩帕,成雙成對,翩翩起舞,男的動作剛勁有力、豪邁奔放,女的動作輕柔婉轉、含蓄內斂。舞蹈動作多模擬開荒、伐木、造屋、舂米、礱谷、狩獵等生產生活場景。其中,一組有20多個動作專門表現造屋,從尋屋地開始,到找樹、砍樹、鋸樹,直到上梁、蓋屋,真實而又形象地反映了瑤族人民過去頻繁遷徙,在山區過著“游耕”生活的歷史。祭祀活動結束后,在鏗鏘鼓韻中,瑤族同胞踩著鼓點自由歌舞,整個廣場成了一片歌的海洋、舞的世界。瑤族同胞在盡情的狂歡中,表達五谷豐登的喜悅和對來年風調雨順的祈禱。
龍渣瑤族同胞不僅能歌善舞,而且不畏艱難、敢于斗爭,“龍渣小子不怕窮,一臺獅子一臺龍,三十晚上冇米煮,臨時過坳挑谷礱”,就是其民族性格的真實寫照。瑤族先民在與兇禽猛獸的搏斗和抵御外族欺侮的過程中,摸索并形成了一套以剛猛、剽悍為主要特點的拳術,并有正月在盤王廟或家族庭院、廣場聚族習武的風俗。但在過去,瑤拳是不向漢人傳授的,族內也有“傳男不傳女”的規定。現在,瑤拳不僅打破了“傳男不傳女”的戒律,而且以開放的姿態,通過學校的普及,在瑤、漢同胞中得以推廣。如今,表演拳術也與對唱山歌、舞布龍、耍獅子等一道成了龍渣瑤族盤王節的重要內容。
對于遠道而來的嘉賓,好客的龍渣瑤族同胞會熱情邀請去家里“攆南”“服丟”(瑤語,“吃飯”“喝酒”的意思),但是,滿桌的美味佳肴中,“狗肉”是絕對沒有的,因為瑤族忌食狗肉。傳說,盤王前身盤瓠()是瑤山評王身邊的神犬,當時評王與高王爭奪天下,盤瓠智取高王首級,保住了評王江山,得配評王三公主,并被封為盤王,后蛻變成人。其實,這只是瑤族與狗親密關系的神話詮釋。在中華56個民族的大家庭中,瑤族是一個“登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獨具魅力的梯田文化、狩獵文化、飲食文化。狗在瑤族同胞的生產生活中,擔負著狩獵、看門護院等重要職責,長期相依為命的家庭親情,使得瑤族同胞對狗有一種割舍不去的崇敬、感恩之情。
(責任編輯:葉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