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禧
前不久,《半月談》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基層機關和單位中存在兩類“問題干部”:一種是,不僅不以避事為恥,反而常將“不會”掛在嘴邊,理直氣壯推諉卸責。另一種是,只要是上級領導重視的事情,不管實際會不會、能否完成,都先表態“沒問題”,匯報工作時則把“設計”當作“成績”,總結經驗時把“盆景”說成“森林”;一旦背對領導,工作能推就推,責任能甩就甩。
前者是以消極心態對待本職工作,慣于敷衍,沒有“本領恐慌”的緊迫感,沒有與時俱進的主動性,缺少敢于擔當的勇氣、開拓創新的能力;另一種是以投機心態察言觀色,不注重實際成效如何,不在乎群眾評價怎樣,長于“自夸”“注水”“甩鍋”,缺少腳踏實地的心態、求真務實的作風。這兩類問題看似表現各異,實則本質相同——沒有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黨的事業、回應群眾關切。
回望建黨一百年來的光榮歷史,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皆因為真心實意造福人民群眾、腳踏實地致力民族復興、一貫秉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一個“實”字,始終貫穿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先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無不倡導“求實”,無不注重“實干”。
因為“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所以,針對黨員干部為民服務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作風問題,就需要持續用力加以整飭。此次中央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求切實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這也是踐行黨的宗旨、改進工作作風的一個新契機。“辦實事不是簡單幫錢幫物、搞花架子、堆幾個盆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切實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
“辦實事”三個字的分量,貴在求“實”、重在辦“事”,所以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必須從大處著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同時要從小處著手——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不能“言出而事不行”“口惠而實不至”,必須“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堅決抵制形式主義。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上,我們肩負著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說,在這個關鍵當口,更應該以實際行動“強化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立足本職崗位為人民服務,發揮好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用“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外不愧責、內不愧心”的行動自覺,實事求是解決群眾困難,踏踏實實干好本職工作,把為民服務的答卷寫真、寫實、寫透。
編輯:薛萬博? xuewanb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