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彥

1923年,似乎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波瀾不驚的一年。但歷史深處,其實有很多的“波”與“瀾”值得關注。這些波瀾影響了黨之后的歷史走勢,其中最重大的事件便是國共合作。
保持獨立參與合作
1923年1月1日,孫中山發表《中國國民黨宣言》,標志著改組國民黨進入一個新階段,也宣告中國革命開始了一個新時期。“前代革命雖起于民眾,及其成功則獨夫取而代之,不復與民眾為伍。今日革命則立于民眾之地位,而為之向導,所關切者民眾之利益,所抒發者民眾之情感……”對“民眾之利益”“民眾之情感”的關注,是孫中山革命方向的根本轉變,也是國共合作的基礎。
1月7日,蘇俄代表越飛來到上海,此后與孫中山進行了多次會談,商討改組國民黨、實行國共兩黨合作等問題,雙方在許多問題上達成共識。
1月26日發表的《孫文越飛宣言》聲明提出:“以為中國最重要最迫切之問題,乃在民國的統一之成功,與完全國家的獨立之獲得。”
此前,《關于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系問題的決議》已指出黨內合作的形式:“在目前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黨員留在國民黨內是適宜的”;關于加入國民黨的原則和目的,決議指出:“不能以取消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政治面貌為代價。黨必須保持自己原有的組織和嚴格集中的領導機構”“中國共產黨應當在自己的旗幟下行動,不依賴于其他任何政治集團,但同時要避免同民族革命運動發生沖突”“只要國民黨在客觀上實行正確的政策,中國共產黨就應當在民族革命戰線的一切運動中支持它。但是,中國共產黨絕對不能與它合并,也絕對不能在這些運動中卷起自己原來的旗幟”;關于加入國民黨的目的,決議指出:“組織和教育工人群眾,建立工會,以便為強大的群眾性的共產黨準備基礎。”
應該承認,決議本身的內容是十分明確且正確的,就是必須保持中共的獨立性。共產黨支持國民黨,實際上是有條件的,即“國民黨在客觀上實行正確的政策”;反之,共產黨就可以不支持國民黨。
誠心誠意幫助改組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召開。
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陳潭秋、惲代英等來自全國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出席大會,代表了全國420名黨員。
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大會接受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于1923年1月12日通過的《關于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系問題的決議》,最終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采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形式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
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已有先例。
1922年8月,孫中山由于陳炯明的叛變被迫來到上海,正處于“落難”之際,中國共產黨馬上展開了統戰工作,委派李大釗與孫中山接洽。二人見面后,談了許多救國救民及“振興國民黨以振興中國之問題”。孫中山很振奮,一連談了幾個小時都沒覺得累。
其間,孫中山希望李大釗能加入國民黨。李大釗表明自己是第三國際的黨員后,孫中山開明地說道:“這不打緊,你盡管一面做第三國際的黨員,一面加入本黨幫助我。”李大釗“由此成為最早參加國民黨的共產黨員”。
對于國共合作,不僅共產黨內存在阻力和疑問,國民黨內同樣如此。在當時的中國政治舞臺上,國民黨不僅是一個老資格的黨,也是一個大黨,已有數十萬黨員,而中國共產黨只是一個成立僅一年多的小團體,因此,從表面上看,共產黨難以與國民黨平起平坐。宋慶齡曾問:“為什么需要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孫中山回答:“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毫無疑問,中國共產黨就是可以救活中國國民黨的“新血液”,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個判斷。
1923年11月,中國共產黨三屆一中全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決定進一步促進國民黨改組,在全國擴大國民黨組織,凡有國民黨組織的地方,中國共產黨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一并加入”;凡國民黨無組織的地方,我黨則為之建立。會議還決定,中國共產黨要通過黨團性質的秘密小組在國民黨內貫徹共產黨的綱領和政策,努力爭取“站在國民黨中心地位”。
11月25日,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國民黨旅歐支部正式成立。周恩來在會上發表演說,對國民黨內的腐敗現象做了切中要害的批評。
會上,周恩來當選為國民黨旅歐支部執行部總務主任,李富春當選為宣傳主任。會后,周恩來被委任為國民黨巴黎通訊處籌備員,聶榮臻、李富春等人也參加籌建國民黨巴黎通訊處的工作。
12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央通告第十三號》,要求全體共產黨員積極幫助國民黨改組,并向各地黨組織部署參加國民黨的具體步驟,以促進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一顆新星脫穎而出
1923年4月,毛澤東安排好中共湘區的工作,在長沙街頭到處張貼著軍閥趙恒惕懸賞緝拿毛澤東的布告的恐怖局面下,告別楊開慧和剛剛半歲的兒子毛岸英,離開清水塘,先秘密前往上海,然后又會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先期到達廣州,和陳獨秀、李大釗、譚平山、蔡和森、陳潭秋、羅章龍等人,為黨的三大的召開進行籌備工作。
在黨的三大上,毛澤東同陳獨秀、蔡和森、羅章龍、譚平山等五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中央局委員長,毛澤東為中央局秘書,協助委員長處理中央日常工作。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進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這時他30歲,正好是而立之年。毛澤東之所以脫穎而出,主要是他領導湖南黨的工作成績出色。
至黨的三大時,僅安源黨員就達200余人,團員433人,且安源路礦工人運動開展得很成功,得到黨中央和陳獨秀的高度肯定。陳獨秀在評價二大后的工作時,對比上海、北京、湖北,肯定道:“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說工作得很好。”
根據黨的三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秘書負本黨內外文書及通信及開會記錄之責任,并管理本黨文件。本黨一切函件須由委員長及秘書簽字。”
黨的三大結束后,毛澤東作為中央局秘書,與陳獨秀共同署名簽發了一系列文件,毛澤東還經常代表中央獨立簽發文件,指導地方工作。
1923年9月16日,毛澤東回到湖南,親自指導籌建和發展湖南國民黨組織。在毛澤東的指導下,10月月初國民黨長沙支部成立,隨后寧鄉、安源等地分部和湖南總支部也相繼成立,使湖南成為大革命時期國民黨組織最發達的省份之一。由此可見毛澤東的卓越領導才能。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