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潤滋 劉長泰

2020年10月23日,我在電視機前收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也觀看了《英雄兒女》大型文藝節目。這半年多來,我時不時就拿出老照片,一邊看,一邊在腦海中上演著“電影”,不知不覺中仿佛回到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的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45天重建生產線
1948年11月,沈陽剛解放沒多久,29歲的我就進了沈陽五一兵工廠下轄的槍廠當鉗工,為南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生產79式步槍。
沒過兩年,抗美援朝戰爭就爆發了。為了避免軍工廠遭受戰爭波及,國家決定沈陽一帶的重要工業設施北遷。槍廠響應號召,緊急遷移到位于黑龍江腹地的北安,并重新命名為“慶華工具廠”,代號為“626廠”。
槍廠搬遷時,正是寒冬臘月,由于時間緊迫,人隨機器一起上了火車。火車轟轟隆隆地跑了兩天一宿才到達北安。出了車廂,我們都倒吸了一口涼氣——一座不大的小城,滿目冰雪,夾雜著雪花的寒風刮得電線桿子“嗡嗡”作響……
工廠選在了位于城邊上的一處破敗的日軍營地——“東大營”,“廠子”沒窗戶沒門,房子里灌滿積雪。不過,大家誰也沒有畏難,心里想的就是“聽黨的話,再大的困難也不怕”。
當時還沒弄清小城的東南西北,我們就開始搶建工廠、恢復生產——這邊用燒開的熱水和泥壘墻,在房子里架上大火爐挖凍土、打地基;那邊汽車、馬車、爬犁、人力一起上,從火車站往廠里運送各種設備。面對美帝國主義的戰爭威脅,大家同仇敵愾,臉凍傷了,手凍腫了,可誰也沒有怨言。
經過45天的緊急搶建,我們在東大營新建臨時廠房3萬多平方米,建了8個生產車間,把1500多臺機器、3000多噸鋼材都運了進來。至此,一條完整的槍械生產線初步建成。
“立刻試制生產50式7.62毫米沖鋒槍!”沒過多久,我們廠便接到上級命令,要求以最快速度研制和生產國產沖鋒槍,以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前線。
二戰時,蘇聯的波波沙沖鋒槍在戰場上大放異彩。這款槍因火力猛、威力大,深受士兵的喜愛。槍廠在沈陽時曾仿制并少量生產過這種槍,毛澤東主席還將其命名為“50式沖鋒槍”。
雖然我們對造這種槍有一定經驗,但要在短時間里實現大批量生產,難度空前。缺設備、少圖紙,工人數量不足……一系列難題成為我們面前的“攔路虎”。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1年4月,我們廠召開誓師大會,大家的想法空前一致:“只要能把美國侵略者打回老家,就是用刀削,也要把50式沖鋒槍生產出來。”
科研人員馬上展開攻關,重新完善了一千多張圖紙、上千道加工工藝,為大批量生產創造了條件。他們還在一些細節上進行改進,全槍采用焊接、鉚接等一次成型工藝;放棄彈鼓,采用35發弧形彈匣,確保整槍重量輕、兼容性好、供彈故障率低。
槍械定型后,全廠上下全力投入生產。
熱火朝天造“50”
“車間就是戰場”“寧可后方多流汗,不讓前方多流血”……一時間,慶華廠內,大幅標語懸于空中,高產紅旗插在機臺,車間與車間、班組與班組之間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勞動競賽。
工人們加班加點,白班連著夜班干。當時我擔任二車間的黨支部書記,帶著工人們一連二十多天沒脫衣服,困了就睡,醒了就干,身上都有了虱子也沒時間回家換衣服。那時,沒有人叫苦叫累,大病吃點藥、小病不休息,就連上廁所都一路小跑……空氣中閃爍著激情的火花。
不用說我們這些身在其中的人,就是外人進了車間,也會被這樣的場面所感染,熱血沸騰、斗志昂揚。
當時,我們車間生產槍上的一個卡榫件,在工件上鉆孔時廢品率很高,嚴重影響了成槍裝配的進度,前后幾個師傅伸手干都不行。后來,我就讓一個銑工師傅去干,他把功夫下在了磨鉆頭上,幾經試驗,最終攻克了難關。
一天,銑工師傅沒來上班。我覺得有些蹊蹺,立即派人去他家。到那兒一看,竟然是煤煙中毒!幸虧發現及時,人沒出什么大事。
從那以后,我變換了一種工作方式——一線工人為生產打沖鋒,我帶后勤人員為工人家里搞服務。遇上誰家有炕不好燒、煙筒犯風的情況,我們就扒炕掏煙筒;像買糧買煤、儲備冬菜這些活兒,我們都幫著干。工人師傅們少了生活上的后顧之憂,生產的勁頭更足了。
工廠黨委領導到我們車間聽取工作匯報后,把我們的做法作為經驗在全廠推廣,各車間都掀起了“要讓師傅多生產,我為師傅多服務”的熱潮。
通過全廠上下的共同努力,1951年6月,第一批由慶華廠生產的2000多支50式沖鋒槍檢驗合格后,連夜裝上軍列,緊急運往前線。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我們廠天天都是熱火朝天的場景。從1951年6月到1953年12月,我們廠共向志愿軍供應了35.8萬支50式沖鋒槍。
紅色軍工鑄“槍魂”
50式沖鋒槍在戰場上適合打近戰、打夜戰、打穿插,簡直就是“神槍”,憑借可靠的性能、強大的火力,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立下汗馬功勞,被志愿軍指戰員們稱之為“功勛槍”。在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7連排長孫占元,率領全排使用14支50式沖鋒槍,連續奪取敵人2個火力點,僅孫占元一人就斃敵16人。
值得一提的是,后來生產的沖鋒槍,都會被打上“三角66”的標志。“三角66”作為慶華廠的廠徽,不僅是一個標識,更是一種高質量制造的品牌象征。
嚴格把控質量關,是慶華廠建廠之初就立下的鐵律,在生產50式沖鋒槍的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淋漓盡致——抽檢每把50式沖鋒槍,都必須通過槍械連續射擊一萬發子彈無故障這道關卡。此外,槍械還要在雨天和模擬沙漠環境中進行射擊,確保運往前線的50式沖鋒槍足夠“抗造”。
志愿軍一名班長在給工廠的信中寫道:“我們在朝鮮的一個無名高地上與敵人打近戰,已經堅守一天一宿了。我們和敵人相距僅百米遠,敵人用大炮把陣地上的石土炸翻了幾遍,就是沖不上來。我們用不著大炮,在坑道里用你們生產的槍瞄著敵人,露頭就打,一槍一個。這槍太神勇了,我們為祖國能生產出這樣的好槍感到驕傲。我們想親眼看看生產槍的工人師傅們,請你們給我們寄張照片來。”
后來我們才知道,當時前線的志愿軍戰士傳唱著一首歌:“50式沖鋒槍,真是本領強,連打三十發,靈巧又響亮,賽過歪把子的機關槍。祖國人民造,跟咱上戰場,沖鋒把敵殺,一起保家鄉,我愛我的50式沖鋒槍。”
……
時間像流水一樣,匆匆而過。在后來的日日夜夜里,我們工廠又生產了54式沖鋒槍、56式沖鋒槍和54式手槍。這些槍都裝備到了軍隊,總數量可以武裝800多個步兵師。
這期間,我們在生產上遇到過不少困難,解決辦法就是用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前線時所培育出的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的“紅色軍工精神”。它鼓舞著我們一次次地在生產線上“打沖鋒”,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我可以驕傲地說,慶華廠為抗美援朝立下了功勛,而抗美援朝戰爭也為我們鑄就了“槍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