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東


摘 要:文章通過探究詩詞對建筑意境的描繪、詩詞與建筑意境的“弦外之音”、詩詞與建筑意境的“畫面感”,展現詩詞與建筑意境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詩詞;建筑;建筑意境;“弦外之音”;“畫面感”
中國詩詞起源于三千多年前,形成于生產勞動中的口頭創作,后得到充分發展。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后又有楚辭、唐詩、宋詞、元曲,幾千年的發展傳承,展現出詩詞旺盛的生命力,并且詩詞已深深融入中國文化。詩詞語言凝練,意境深遠,畫面感強,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建筑是人與自然的中介,不僅是柯布西耶所說的“居住的機器”,同時也是建筑師情感意境的表達。黑格爾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果戈里說建筑是石頭的史詩。從某種層面來講 ,建筑藝術與詩詞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處。
一、詩詞對于建筑意境的描繪
(一)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君子攸躋(《詩經·小雅·斯干》)
翻譯:房屋端正如人立,急箭穿過如線直,寬廣猶似鳥展翅,色彩艷麗錦雞衣,君子登堂進廳里。
如圖1所示,從秦漢開始一直到清朝,中國傳統建筑形式歷經兩千多年,一脈相承,自成體系,從某種角度來講,這種形式,被認為是符號化的中國元素,常常出現在書籍圖片與影視作品中。建筑由屋頂、屋身、臺基三個部分組成,屋頂是其特點的主要呈現,大多由正脊、垂脊、庇三個部分組成。斗拱與抬梁式或穿斗式結構支撐屋頂,形成斜面,再由瓦片覆蓋頂部,形成優美的曲線形態,巧妙地將形式與功能相結合。當眾多建筑有規制地排列組合時,層層疊疊,在遠處俯瞰建筑群落,猶如大鳥展翅,給人以無限遐想。
詩詞中將建筑屋身的筆直線條與結構比喻成正襟危坐的人,將坡屋頂和挑檐比喻成展翅的大鳥,把中國傳統建筑的外在形象特征用簡單的詩詞文字勾勒清晰,建筑意境躍然紙上。
(二)庭院深深深幾許(《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歐陽修)
如圖2所示,中國北方傳統民居以庭院、合院為主,院落分為前院、正院和后院。面積大的也有套院,就是人們俗稱的幾進的院子。庭院的營建是按照傳統的風水學與倫理學進行的,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正房坐北朝南,入戶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倒座、抄手游廊,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在整體規制設計時,對于院落的嵌套,有其一定的程式章法,層層遞進有序展開,庭院深深院墻高聳,讓人一時無法看清全貌,正如中國人內斂的性格。唐代詩人崔郊,在其《贈去婢》中寫道:“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把達官貴人的“侯門”比喻成“海”,可見其院落之大、嵌套之復雜。“庭院深深深幾許”用一句疑問句,將建筑中庭院的嵌套與遞進描繪了出來。
(三)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滕王閣序》王勃)
翻譯:早晨南浦飛來的輕云在畫棟邊上掠過,傍晚時分西山的風雨吹打著珠簾。
如圖3所示,滕王閣位于江西南昌,贛江東岸,與黃鶴樓、岳陽樓齊名,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始建于唐朝(653年),經歷多次修復重建,因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塔的這種建筑形式源于佛教,最早用來盛放佛骨舍利,高聳的外形體現著佛教的莊重與神秘。之后逐漸世俗化,與本土建筑相結合,在材料、形制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變化。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筑,一般為當地最高標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于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類似的建筑還有杭州雷峰塔、杭州六和塔以及大理千尋塔。
“畫棟朝飛南浦云”中“畫棟”指的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雕梁畫棟,是對建筑的裝飾,手法包括彩繪和雕刻。天空的輕云飄過高高聳立的滕王閣,建筑外立面的彩繪雕刻與藍天白云相映成景,紅色的彩繪、綠色的琉璃瓦片,整個景色隨著時間天氣的變化而變化,呈現出一種動態的畫面感,這也是中國傳統建筑在營造時,所想體現的“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的設計理念。“珠簾暮卷西山雨”——傍晚時分,天空下起了雨,從西山起攜風雨而至,吹動珠簾,發出聲響。
(四)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送人游吳》杜荀鶴)
翻譯:你到姑蘇時將會看到,那兒的人家房屋都臨河建造。姑蘇城中屋宇相連,沒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滿了小橋。
如圖4所示,詩中“姑蘇”指蘇州,蘇州位于長江下游,毗鄰太湖,河網密布,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從他地來到蘇州城,站在高處放眼望去,能看到特有的地勢地貌形成的城市格局——房屋沿河順勢而建,高低錯落緊密相連。詩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房子比作人,房子如同人一樣枕在流淌的小河上。河流上架滿了橋,連通兩岸,錯落有致。用接近白描的詞句,描繪出了蘇州城特有的城市面貌與建筑意境。蘇州城屬江南地區典型的城市風貌,建筑依河而建,順應地勢錯落有致,大小園林遍布城內。清代詩人汪琬曾寫道,“隔斷城西市語嘩,幽棲絕似野人家。”
二、詩詞與建筑意境的“弦外之音”
黑格爾認為:詩文是精神性最強的藝術,建筑是物質性最強的藝術。他們同樣重視“本象”之外的“弦外之音”。
詩詞受限于文體形式,語言凝練,字數有限。在唐詩中,七言絕句僅有28個字,要想充分表達作者的情感與立場,相對于“直言無隱”,更多采用“弦外之音”的處理手法,對每個字都反復推敲,排列組合,并通過對意象的描繪,達到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例如,北宋詩人林逋在其作品《山園小梅》中寫道:“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中未提及梅花,卻能感到梅花在山間小園中怒放。“疏影”“清淺”“暗香”“黃昏”等具有代表性的詞匯,聯通視覺與嗅覺,在讀者腦海中呈現出梅花盛開的“弦外之音”的意境。
意境中的“弦外之音”同樣是建筑審美中一個重要的范疇,是衡量作品層次的藝術標準。日本著名建筑設計師安藤忠雄在描述他的作品時講到:“從某方面來說,我希望外觀能夠消失,變成一個能刺激思考的空間。如果外觀的表現不過于強勢,那么大家就會開始思考自己,并為空間賦予意義。”在他的很多設計作品中,對于建筑整體外觀的設計簡潔樸素,更多地引入風、雨、光等自然元素,賦予空間更多的意義,給人以虛無,讓人們可以從中獲得沉思。這種沉思,正是建筑意境給人帶來的“弦外之音”。何鏡堂院士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二期工程中,將主場館的形狀設計得猶如一把彎刀,矗立在廣場中央,仿佛可以劃破南京的天空,讓人無法平靜。這種建筑意境發出的“弦外之音”直指人心,震撼著每一位參觀者的心靈,讓國人銘記歷史、不忘國恥。日本女設計師妹島和世在她的作品金澤21世紀美術館的設計中,弱化墻體以及建筑的支撐結構,使得建筑空間連續而具有變化,讓建筑中的穿透力、流動性更加明確清晰。這種對墻體的弱化使空間界線“模棱兩可”,讓讀者對于建筑有了更多層次的解讀。這種解讀,正是建筑意境所傳達出的“弦外之音”。
三、詩詞與建筑意境的“畫面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詩畫自成一體,詩詞往往能描繪出繪畫的意境與“畫面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就曾提出“詩畫合一”“以詩入畫”的觀點,也曾形容王維的作品:“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詞在創作過程中,托物言志,寓情于景,通過文字對景物進行描述,同時減少副詞、形容詞的使用,形成讀者腦中的“畫面感”。例如:唐代詩人柳宗元在《江雪》中的描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通過20個字,仿佛看到了作者呈現出的那種孤獨的“畫面感”。再如蘇軾在《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中寫道:“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云破。路盡河回千轉柁。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從落日起描述,到青山、云朵、河流、漁村、月光、燈火,仿佛蒙太奇式的電影鏡頭,時而穿插、時而跳躍、時而連續,呈現出一處又一處生動質樸的“畫面感”,任讀者品味。
人對于建筑中的體驗一半以上的感知源于視覺,即視覺感知。在建筑意境的營造中,通過空間、光影、色彩、植物、造型、比例等元素營造視覺感知中的“畫面感”。這種“畫面感”分為靜態、動態、動靜結合三種形式。
靜態的“畫面感”猶如一幅繪畫。在構圖中,講求近景、中景、遠景、比例、尺度;在內容上,講求主次關系;在色彩上,講求和諧統一。在靜態的“畫面感”中,觀察者停留的位置、觀察視野都是“畫面感”意境營造的組成部分。動態的“畫面感”猶如電影鏡頭,隨著參與者在建筑中行走而變化,如光線的明暗變化、空間尺度的放大縮小、地勢起伏與空間嵌套的變化、立面與地面鋪裝的變化,步移景異,時而連續,時而獨立。動靜結合的“畫面感”是建筑意境營造的難點,建筑是相對靜止的,而時間是相對流動的,建筑是空間藝術更是時間藝術。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時,每一個時間節點,都會有不同的景致、不同的光線。靜止的建筑與流動的時間呈現出的“畫面感”正是建筑意境營造的題中之義。可見在詩詞與建筑意境中,對于“畫面感”的追求,是存在一定共性與交集的。
四、結語
詩詞與建筑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并行,從唐詩到宋詞再到元曲,都有對于建筑的描繪,這種描繪不局限于外形,也有“本象”之外對于“意境”的描繪。明代計成所著的《園冶》中,就大量使用詩詞性的語言對宅院設計進行描述,如“雖由人作,宛如天開”“巧于因借,精在體宜”。這種描述在某種程度上也在促進建筑審美的發展。詩詞所傳達出的“弦外之音”與建筑意境傳達給人的“弦外之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處,都意在“留白”——留出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供讀者想象。好的建筑、好的詩詞往往會與讀者產生共鳴,這種共鳴正是“弦外之音”的共鳴。詩詞呈現在讀者腦海中的“畫面感”與建筑意境呈現在觀者腦海中的“畫面感”又何其相似。前者通過詞匯調動讀者的視覺記憶,進而在讀者腦海中浮現“畫面感”;后者通過空間、光影等元素,呈現視覺上的“畫面感”、記憶中的“畫面感”。總之,建筑與詩詞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闡述心靈的藝術,在多個方面、多個維度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處。
參考文獻:
[1]唐詩宋詞元曲[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
[2]蘇軾.東坡題跋[M].白石,校.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3]詩經[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陳菁菁.現代室內設計中的古詩詞意境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8.
[6]馮頎軍.中國傳統建筑意境空間構成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作者單位:
內蒙古大學創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