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曹木蘭
摘 要:貴州蠟染作為中國古老的防染工藝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其豐富的紋樣圖案和工藝傳承體現了當地少數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而在文化消費觀念的影響下,蠟染藝術作品的消費現狀也開始出現轉變,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從原有的物用消費觀逐漸轉變為文化消費觀,貴州蠟染的手工藝人和企業也在不斷探索能夠發揮出蠟染文化藝術價值的方法,為貴州蠟染藝術的發展帶來新思路。
關鍵詞:貴州蠟染;文化消費;消費模式
一、文化消費時代語境概述
當代國內的消費觀念越來越多元化,文化消費逐漸成為主流的消費觀念之一 。本文中的文化消費是指基于對文化精神的追求所產生的消費,不同于傳統功能價值導向型的物質消費,文化消費的消費對象以有更深層次消費期待的中高收入人群為主,文化消費逐漸成為多數產業尤其是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大眾傳播媒介逐漸成為引導人們消費觀念的重要因素,在文化消費觀念中,更多是將文化當作一種符號,將具有指向性的文化符號帶入商品之中,將情感和象征含義融入商品的設計中,改變了消費者重視商品使用價值的傳統觀點,把商品作為能夠實現消費者的自我表達和社會認同的象征物品。
二、貴州蠟染的文化背景及藝術價值
(一)貴州蠟染的地域性文化背景及淵源
貴州蠟染是當地的少數民族流傳下來的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是中國傳統手工印染工藝中的一種。傳統的蠟染工藝是先在織物上用蠟液繪制出花紋,染色加工后經過高溫除蠟后顯現出圖案。中國的貴州、廣西等地區都有蠟染工藝的身影,蠟染工藝在國際上被稱為BATIC,印度尼西亞人視之為國寶,日本、印度、馬來西亞等地區都有相應的蠟染傳承歷史。在中國貴州,傳統蠟染工藝的傳承以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為代表,不同民族的蠟染工藝大致相似,但在蠟染工具和風格上又有些許不同。
貴州少數民族的蠟染工藝背后承載了當地人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寶貴的民俗文化,雖然封閉的山區環境限制了當地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但是也讓這些珍貴的蠟染藝術得以保留,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賦予了貴州蠟染獨特的藝術底蘊。但是,在現今發達的網絡環境下,部分獨特的蠟染工藝逐漸消失,因此,我們需要盡可能地挖掘蠟染工藝背后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將傳統蠟染藝術中經過上百年所沉淀下來的精神內涵保留下來,這對于發展貴州蠟染工藝及相關產業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當代貴州蠟染的文化藝術價值
獨特的圖案及符號內涵是貴州蠟染紋樣中最鮮明的特征,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精神就是靠著歌謠和紋樣符號進行表達和傳承,雖然受到族群遷徙的影響,部分歌謠和紋樣符號已經丟失或產生了變化,但我們從大量的實地考察、現存的圖片資料和博物館藏品可以看出,這些蠟染藝術中符號性的紋樣充分地展現了所屬民族的自然追求、圖騰崇拜等最原生態的精神樣貌和生活習慣。貴州蠟染藝術中的符號性紋樣運用抽象、概括、夸張等手法,圖案豐富多樣,表現出當地少數民族所追求的自然完美、和諧統一的審美情趣,以及陰陽和諧、生生不息等精神內涵。貴州蠟染藝術背后體現出的文化內涵意義深遠,作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文化中的一部分,這些古老的文化珍貴而獨特,體現了當地淳樸自然的精神風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
三、當代貴州蠟染藝術的文化消費模式
社會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會從生理需求逐漸向安全感、歸屬感等需求逐層遞增。消費需求也是如此,在當代社會,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人們的消費需求已經不僅滿足于基本的物質需求,而是逐漸向精神需求等方向發展。尤其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傳統物用消費品也開始逐漸向精神消費品和文化消費品轉型,以刺激消費者的感官并使其產生消費行為。在文化消費主流的影響下,當代貴州蠟染的消費模式也開始從單純的物質消費轉向文化精神消費。
(一)貴州蠟染藝術消費人群轉型——從物質消費者到文化體驗者
貴州傳統的蠟染本來是供當地居民使用的普通物質消費品,但是在當今國內文化消費主流的社會背景下,消費者的功能性需求推動了貴州傳統蠟染藝術的發展,同時對手工藝人的技藝和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貴州蠟染被用于服飾、家居用品等基本生產中,也被用于滿足當地傳統民俗節日的裝飾需求,消費者僅把它作為物質消費品。
傳統蠟染消費市場的轉型促使消費人群從傳統的物質消費者變成了蠟染藝術的文化體驗者。消費者可以在當地旅行中體驗蠟染技藝,簡單地了解貴州蠟染藝術的文化背景,還可以接觸到和蠟染藝術相關的民俗活動等具有趣味性的活動。貴州蠟染突破了傳統的展銷模式,在文創觀念的帶動下,現場體驗蠟染藝術也成為當地的展示形式之一,觀者不再是被動接受者,展示者與體驗者形成類似教學性質的互動關系,有助于將傳統蠟染工藝之美以更加全面、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隨著這些寶貴的傳統工藝變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蠟染藝術在國內的知名度得到了提高,傳統蠟染藝術逐漸從受眾少、沒有足夠的人去傳承和傳播的困境中脫離。
(二)貴州蠟染藝術傳播主體轉型——消費和文化傳播一體化
1.貴州蠟染數字化博物館
“在技術變革的浪潮中,傳統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從展品陳列逐漸向數字化、系統化、體驗化的方向發展。”基于國內當前主流的數字化大環境,已有不少人將目光投向了數字化技術。貴州帛巴瑞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帛巴瑞蠟染館推出的貴州蠟染文化博物館,正是響應國家保護非遺的相關政策,借助“博物館+非遺”推廣模式的優勢,通過貴州蠟染網和微信公眾號平臺等網絡平臺展出他們館藏的精美蠟染藝術數字化藏品,將這些傳統蠟染藝術珍品以圖文影像的形式進行多角度的、全方位的呈現,部分較為珍貴的藏品以收費的形式向外宣傳。
此類兼具圖文和影像的數字化展覽,結合部分藏品收費觀看的推廣模式,利用標準化、統一化的管理和宣傳,借助微信等平臺的推廣力和影響力,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傳播限制,從傳統的宣傳渠道延伸到新媒體平臺,讓更多受眾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了解和認識貴州蠟染藝術。相較以往博物館展覽品沉寂地擺放在展柜中的形式,這樣的數字化呈現方式讓傳統的、古樸的蠟染藏品的魅力充分地展現出來。
2.蠟染文化企業新消費模式
部分以貴州蠟染藝術產品為核心的品牌和企業,將品牌文化、非遺文創、線上展覽、線下體驗等綜合性的宣傳路徑結合起來,力圖從產品銷售和消費體驗多方位地吸引市場和消費者,是貴州蠟染藝術傳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近幾年,在相關政策的帶動下,不少跨行業的品牌企業也開始與傳統手工藝人群體展開合作,將傳統手工藝通過更多的渠道推廣出去。例如,從2017年開始,在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的支持下,某企業與貴州織金縣合作舉辦了“唯愛·媽媽制造貴州苗族蠟染合作社”項目。據統計,自蠟染合作社成立以來,已為當地手工藝人帶來約25萬元的勞動收入。品牌與當地手工藝人的合作模式合理利用了企業規范化的管理模式和品牌力量,一方面為傳統蠟染藝人的經濟收入帶來了不少的增長,帶動了當地傳統蠟染技藝的傳承,另一方面將傳統蠟染工藝面向世界進行推廣,有助于增加當地人對民族本土工藝的自信心,促進后人對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繼承。
四、結語
由于傳統工藝難以進行傳統文化傳承,無法發揮其經濟價值,山里的年輕人多向往城市的生活而外出打工,人口流動現象導致傳統蠟染手藝無人繼承,其傳承也難以延續,寶貴的傳統貴州蠟染差一點便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但是,隨著貴州蠟染背后的文化價值不斷被挖掘以及各行業的文化推廣,蠟染工藝的傳承問題已經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人們在經濟、文化等領域不斷探索更有效的傳承方式。文化輸出是文化自信和文化繁榮的體現,貴州蠟染藝術在國際上的展示也能夠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國民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戴鸛融.基于服務設計的數字化博物館研究[D].沈陽:魯迅美術學院,2019.
[2]黃亞琴,項鎮.貴州蠟染風格特點及其文化內涵解析[J].紡織導報,2014(6):149-152.
[3]淳于步.工藝·符號·文化的全面解讀:評《中國工藝美術全集·貴州卷·印染篇》[J].中國出版,2016(18):75.
[4]汪璐,張遵東.貴州省苗族蠟染文化產業化道路的探討[J].改革與開放,2010(2):61-62.
[5]汪梟梟.非遺之花綻放脫貧路上[J].當代貴州,2018(29):42-43.
作者單位:
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