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紅
摘 要:文章主要分析了舞蹈藝術與音樂創作技法之間的關系,并指出了舞蹈編導人員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應當秉承的思想理念,總結了舞蹈創編活動對音樂作曲技法的主要借鑒形式。
關鍵詞:舞蹈編導;舞蹈節目創作;作曲技法
為推動我國現代舞蹈藝術的穩健發展,塑造具備藝術魅力與美學價值的舞蹈形象,舞蹈編導人員應當借助作曲技法重新設置舞蹈節目中的音樂語言,吸收大量音樂藝術創作素材。考慮到音樂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借鑒音樂作品的內在結構與表達方式來創作具備新穎性的舞蹈作品,進而深入發掘舞蹈藝術作品的思想內涵與基本特性,讓觀眾通過觀賞舞蹈動作、聆聽配樂對藝術作品與舞蹈形象產生多層次的聯想。舞蹈編導人員應當在創作過程中在音樂語言中灌注濃郁、強烈的情感,促使觀眾在觀賞舞蹈節目時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藝術感知能力,降低觀眾理解舞蹈節目具體內容的困難程度。
一、現代舞蹈藝術與音樂作曲技法的內在關系
高質量的舞蹈藝術作品必須有高水平的音樂作為襯托,音樂的曲式結構與舞蹈藝術作品的內在結構具備較高的一致性。音樂家在創作音樂作品時所使用的各類主流創作技法,可被用于舞蹈創作與編排活動之中,這有利于提升舞蹈藝術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與影響力,豐富舞蹈藝術作品的基本內容與主題思想表現形式。具備較強創作能力的舞蹈編導人員必須準確把握舞蹈作品中的音樂元素,根據舞臺表演效果靈活調整配樂的節奏與演奏力度,將能夠烘托舞蹈表演氛圍的音樂貫穿運用于舞劇的不同階段之中,以此描繪出舞蹈節目中的主要藝術人物的形象。節奏鮮明、生動活潑的舞蹈語言能夠為觀眾鑒賞舞蹈節目中的藝術形象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拓寬觀眾的藝術視野,使之將舞蹈作品中的音樂元素與文化理念結合在一起進行思考;具備連貫性的配樂能夠推動舞蹈節目的故事情節變化,使之按照既定的表演計劃形成藝術層面的高潮;多樣性的創作技法能夠從不同的角度詮釋舞蹈表演的主題情感,提高舞蹈作品的質量水平與表演效果[1]。
我國現代舞蹈藝術必須重點結合音樂藝術的主要創作手法才能實現藝術感覺,達成舞蹈作品的既定創作目標。舞蹈編導人員應當借助音樂表達能夠影響觀眾思考方式的藝術理念,使現代舞蹈表演所蘊含的主題思想通過聽覺感官進入觀眾的頭腦,在心理層面影響觀眾對舞蹈作品藝術內涵的認知。為提高舞蹈表演的舞臺效果與質量水平,編導人員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具備一定文化深度的題材,使演員在臺上的舞蹈表演符合客觀的美學規律;從整體性的角度去把握舞蹈表演的審美標準與音樂設計,在舞蹈作品中融入音樂藝術的美感與創作理念,使用音樂襯托演員所作出的多種舞蹈動作,讓表演者的肢體語言與音樂語言融為一體;使用音樂編曲技法設計演員的每一個舞蹈動作,降低觀眾理解舞蹈語言的難度,保留舞蹈藝術中的精華部分,使觀眾能夠體會到舞蹈作品中的文學性與所蘊含的藝術價值[2]。
二、新時代舞蹈創編人員應當堅持的
藝術創作理念
舞蹈編導人員應當在創編舞蹈作品時捕捉生活中常見的舞蹈形象,對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深入分析與持續性觀察,模仿音樂藝術創作中常用的高層次作曲技法與編曲思路,將其提煉到藝術的整體性層面。利用音樂描繪立體化的舞蹈形象,在編排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舞蹈節目的過程中將音樂藝術元素與自身對舞蹈表演的構思結合在一起。在抽象性理念層面進行深層次的融合,構建出動態化的舞蹈形象,在已構建的舞蹈形象的基礎上運用音樂創作領域的作曲技法創作出具備較強銜接性與完整性的舞蹈動作。保證演員能夠在表演過程中面向觀眾展現出統一、一致的肢體語言風格,在做出舞蹈動作時與配樂的節奏相配合,傳達出較為外露的個人化情感。舞蹈表演作為一種抒情式的藝術表現形式,離不開對藝術人物內在動機與性格特征的詮釋。舞蹈編導人員應當模仿著名音樂作品所使用的編曲技法,將較為主觀的思想感情融入連貫性較強的舞蹈動作之中,提高舞蹈表演中各類角色的可辨識度與人物行為動機的差異性,根據音樂的節奏與旋律調整舞蹈動作的力度、動作幅度大小、速度等基本要素,提取不同類型文藝表演形式的內在精髓[3]。
三、舞蹈創編對音樂作曲技法的主要借鑒形式
(一)模進技法
模進技法是在近現代音樂藝術創作活動中常用的藝術創作手法之一,主要是以一個樂匯為核心,在不同的音高與音程上進行有規律、有計劃的持續性演奏。舞蹈編導人員必須在創作過程中采用這一獨特的編曲技法,調整舞蹈動作幅度的大小與肢體語言的轉變速度,將舞蹈動作與整體舞臺構圖做出階梯式、分層式的處理,漸慢節奏上行或下行的轉變速度,逐步將舞蹈表演推向藝術情節的最高潮。舞蹈編導人員可在舞蹈節目的起始部分使用模進手法描繪剛出場的藝術人物,使演員配合或激昂或低沉的配樂做出相應的舞蹈動作,使用如踢腿、擺臂、搖頭等基本肢體動作表達出藝術人物的心理狀態,使觀眾能夠在舞蹈表演開始之后高度集中注意力觀察演員的動作舉止,快速發現舞蹈表演中主要人物的肢體動作規律與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獲得較為深刻的印象。這樣舞蹈作品能夠準確、詳細地刻畫藝術人物的具體形象,將節奏逐步推向最高潮。編導人員必須選擇符合實際情況的藝術形象塑造方式,借用音樂作曲技法有次序地抒發情感。
(二)再現技法
舞蹈編排人員應當在編排舞蹈節目的過程中使用再現技法,在某一藝術主題思想或文化情境呈現之后,在不同階段經過其他的藝術主題進行再現。這種獨具特色的重復方式具備一定的間歇性,能夠再現不同類型的藝術人物形象,在舞蹈節目創編活動中占據著獨特的地位,是一種能夠勾勒出藝術作品主題思想的關鍵性藝術技法。藝術家在創作舞蹈作品的過程中,應當采用變奏型的再現方式,使舞蹈作品的開頭與結尾同時展現相同的藝術情境與人物形象,使舞臺場景中的主要表現方式在不同時間段內達成一致。這樣演員的動作、配樂形式、舞臺背景并未發生變化,而舞蹈演員的神情、姿態與數量均發生了較大變化。這一藝術表現形式能夠激發觀眾的好奇心,降低觀眾理解藝術作品主題思想的困難程度,引發觀眾在情感層面的共鳴,使音樂文化元素成為舞蹈藝術表演的一部分,使舞蹈表演的基本內容形成時空交錯的特殊結構,不同階段的舞臺表演內容具備較高的一致性[4]。
(三)多聲部技法
多聲部技法可被概括為在創作音樂作品的過程中,藝術家同時創作出不同的聲部演奏音樂旋律,提高旋律的多樣性與豐富性,通過不同路徑在旋律中加入富有動感的織體,提高藝術作品的表現效果與藝術感染力。舞蹈編導人員應當在創作舞蹈作品的過程中使用多聲部創作技法,將多種表達方式融合在一起,提高舞蹈作品的藝術鑒賞價值與文化內涵,明確作品的主題思想與立意,讓舞蹈作品的主題思想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現在觀眾面前,引申出多條可發現的情節發展線索,改善舞蹈表演的視覺效果與聽覺效果。將生活形象中的各個動作進行重新編排與組織,圍繞藝術主題調整舞蹈動作的變化規律,從其他具備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中吸收可借鑒的藝術元素,如攝影、繪畫、音樂等,使之成為舞蹈表演設計與創作活動中的重要素材,將舞蹈知識與高層次的創作技法應用于舞蹈作品的創作過程之中[5]。
舞蹈編導人員必須在創作編排舞蹈表演節目的過程中有選擇性地使用作曲創作技法,使用具備多樣性與一定藝術感染力的重復、多聲部、再現等主流創作技法,豐富舞蹈表演節目的思想內涵與文化意蘊。將音樂藝術與舞蹈藝術和諧、統一地結合在一起,讓音樂成為一種能夠吸引觀眾注意力的元素進入舞蹈節目之中,使音樂旋律引導舞蹈作品中的具體情節轉折與發展。新時代的舞蹈編排人員必須熟練掌握高層次的音樂作曲技法,強化自身對舞蹈表演中配樂的掌控能力,合理編排音樂元素塑造生動、形象的藝術人物,描繪較為激烈的矛盾沖突,營造出有利于觀眾發揮感知能力的戲劇性藝術氛圍與舞臺效果,實現舞蹈藝術的文化價值與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王禧東.淺析如何提高舞蹈創編中空間調度能力[J].中國民族博覽,2020(18):143-144.
[2]郭琳.淺析舞蹈編導在舞蹈創編中對作曲技法的借鑒[J].戲劇之家,2020(26):96-97.
[3]郭璐.舞蹈創編中民族元素融入策略研究[J].戲劇之家,2020(18):132-133.
[4]丁妮婭.舞蹈創編中文化元素存在的意義和影響[J].戲劇之家,2020(6):87-88.
[5]米昂.談舞蹈創編課程中對創意舞蹈的借鑒[J].戲劇之家,2019(30):177.
作者單位: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