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鳴
摘 要:目前,我國的情感觀察類真人秀采用演播室訪談和現場真人秀穿插的模式,多聚焦于兩性情感,由演播室里的點評嘉賓和主持人觀看第一現場嘉賓們的互動錄像,通過觀察他們的行為討論和推測嘉賓們的互動情況及情感發展。同時,主持人的角色與其他類型真人秀節目中主持人的角色相比也發生了轉換,在參與節目過程中承擔了比以往更多的功能,而正是這樣的轉換對主持人的自身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文章就情感觀察類真人秀主持人的功能轉移和角色增加進行分析,并對此類節目中主持人應學習和具備的素養進行探討。
關鍵詞:情感觀察;真人秀;主持人;素養
近年來,“去主持人化”和“泛主持人化”正逐漸成為真人秀節目的普遍現象。過去,主持人在節目中擔任著核心角色,代表著節目甚至是媒體的形象。然而,隨著真人秀節目的普遍出現,主持人被逐漸“去中心化”,主持人角色被削弱,有些節目甚至取消了主持人這一角色,或者讓非主持專業的人發揮主持的功能,傳統節目主持人的定義和作用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中國好聲音》中的主持人華少只作為側場主持人,《奔跑吧兄弟》由嘉賓鄧超擔任主持人的角色等。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的主持人更是如此,主持人的角色在第一現場已經完全消失,而演播室嘉賓當中主持人的角色也被隱藏,沒有了具體的“主持人”稱謂。然而我們可以發現,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實際上是“名亡實存”的,不論是《心動的信號》,或是《女兒們的戀愛》,其中都會有一位本職主持人作為嘉賓出現,如姜思達、杜海濤、張紹剛等。雖然主持人的角色表面上已經消失,但是主持人的功能卻沒有消失,出現了功能的轉移,甚至還出現了角色的增加。
一、情感觀察類真人秀主持人功能的轉移
首先,主持人的任務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分解,比如背景情況的交代、第一現場嘉賓任務的分配等都是由字幕、配音和導演組完成的。除此之外,演播室內主持人角色也不再集中于一人身上,而是由一位專業主持人、多位嘉賓組成的主持人群共同擔任。除了專業主持人要承擔節目導語播報、串場主持及廣告宣傳等功能外,每位嘉賓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主持人的部分工作,這個群體以一種看似自然放松的聊天方式,完成對第一現場的推理以及對節目進程的推動,包括對第一現場情境的解讀、對兩性之間某種問題的看法或感受,以及對第一現場嘉賓情感線索的分析和情感走向的推理等。在交談的過程中,話輪的轉換并不是由專業主持人引導和決定的,而是由嘉賓們有感而發地進行表達,正是這樣的交流方式讓現場更加放松自然,減少臺本痕跡,在無形之中推動節目進程。
二、情感觀察類真人秀主持人角色的增加
(一)觀點的輸出者
在以往的真人秀節目中,主持人承擔很多功能和角色,是節目規則的宣讀者、流程的引導者、廣告的宣傳者、板塊的串聯者、內容的解說者等等,但在情感觀察類真人秀中,主持人的功能被弱化,主持人在更多的時候是一位觀點的輸出者。在演播室中,主持人和嘉賓一同交談和分析,在適當時刻對嘉賓進行引導和補充。主持人不僅需要對第一現場的情境進行解讀,針對第一現場嘉賓人物的言語行為、性格特點,甚至面部表情等細節進行解讀和猜想,進而分析第一現場人物的關系、選擇及心理狀態,同時還需要針對某些具有普遍性的生活現象或兩性關系進行討論和評價。整個過程雖然早有準備,但是主持人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個人經歷影響,從個人的認知和視角出發進行分析和點評,因此這也是一個輸出個人觀點的過程。
(二)節目的深度參與者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情感觀察類真人秀主持人的角色被其他角色代替,其功能也被逐漸弱化。和傳統節目主持人站在舞臺中央相比,情感觀察類真人秀主持人不再是節目中心,甚至連主持的痕跡也越來越少。然而實際上,主持人角色的泛化正是主持人深度參與的一種體現。傳統節目的主持人雖然看似串聯節目始終,但其在承擔介紹嘉賓、宣傳廣告等功能時,實際上只是充當了一個宣讀的角色,是節目的“旁觀者”,而當主持人的角色泛化之后,主持人反而開始承擔更多的功能,由“穿針引線”到觀點輸出,由引導話輪到參與討論,成為節目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三、情感觀察類真人秀主持人應具備的素養
正是由于情感觀察類真人秀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弱化、泛化和增加,因此主持人的素養和能力也應該產生與之相適應的補充和變化,其應該具備以下三種能力:
(一)更高的人文素養
女性觀眾是觀看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的主力軍。情感觀察類真人秀一般圍繞青年男女之間發生的故事展開,以兩性關系為主題,以素人或明星的戀愛為拍攝素材,比如《心動的信號》是明星嘉賓推理素人戀愛,而《女兒們的戀愛》《女兒們的男朋友》則是以年輕女性的感情為審視的對象,邀請明星們的父母作為嘉賓在演播室中觀看自己兒女們的戀愛情節。無論是兩性關系,還是代際關系都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社會議題,眾多女性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情感投射,將自身代入日常社會交往行為被審視的對象當中,而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不同情感觀念帶來的交鋒和碰撞也更容易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使觀眾聯想到自己所遇到的兩性及代際問題。因此,在這種具有廣泛關注度和討論度的節目當中,主持人必須具有更高的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能夠同時關注并照顧到節目的參與者、不同性別的觀眾及社會各方的情緒,這樣才能得到接受和認可。比如主持人張紹剛在《女兒們的戀愛》當中以傳統男性視角對金晨的吃相進行了審視和評價,認為金晨的吃相“過猛”,不夠淑女,這一觀點就體現了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主持人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包容與多元的人文素養,輸出的觀點與女性向的戀愛綜藝節目格格不入,因此他也遭到了網友的猛烈抨擊。
(二)應變能力及控場能力
當嘉賓們廣泛發言表達觀點、自由交談時,主持人的應變能力和控場能力則顯得格外重要。當嘉賓們討論的方向和內容出現偏差時,主持人需要及時發覺并自然地接過話題,引導話題走向。同時,嘉賓的交談都是自由發散的,因此很可能會忽略時間,這就需要主持人有掌控節目節奏和進程的能力。比如在《心動的信號》第一季中,主持人姜思達不僅能及時發現問題和話題點,還能拋磚引玉,引發嘉賓的表達欲望;在嘉賓出現觀點不同激烈爭論時,他也總能巧妙地轉移話題;他能迅速找到社會主流情感和價值觀的共鳴點,不讓話題僅停留在感官層面;在嘉賓偏離方向時他能夠自然果斷地打斷話輪,減少不必要的討論,保證節目順利進行。
(三)情緒外化能力
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的一大特點,就是主持人和嘉賓會作為“第一觀眾”,對第一現場的實況產生反應,而他們的反應也是節目的看點之一。主持人和嘉賓們的反應會通過最直接的感官——視覺和聽覺,直接傳達給觀眾,從而影響觀眾的感受,因此主持人需要具備很強的情緒外化能力。這種能力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主持人不僅要有心中所想,更要有將心中的情緒表現出來的能力,這需要主持人有一定的表現和表演能力,以增強節目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主持人需要將內心產生的情緒波動和心理狀態用一種真實而自然的狀態表現出來,給人一種真情流露的感覺,而不是讓自己的情緒外化為一種刻意和做作的感覺,這樣才能影響和加深觀眾的感受,與觀眾產生情感的連接和共鳴。
四、結語
隨著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節目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其對主持人的要求也在不斷調整和提高。“去主持人化”和“泛主持人化”雖然是大勢所趨,但并不代表主持人功能的消失,反而是一種角色的“進化”,主持人的功能被分散的同時,其角色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由節目的串聯者變為觀點的輸出者,由節目的引導者變為深度參與者。而這些變化也對主持人的業務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除了要具備基本的主持人功力外,還要具備人文關懷能力、應變能力和情緒外化能力。
參考文獻:
[1]孫巖.看與被看:觀察類真人秀的全新表達空間[J].當代電視,2019(3):60-62.
[2]杜子璇.符號化的日常生活:觀察類真人秀傳播范式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9(7):112-114.
[2]吉平,李雪嬌.情感觀察類綜藝節目的審美特征與發展路徑[J].當代電視,2019(5):39-42.
作者單位:
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