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喆
摘 要:猴鼓舞是廣西布努瑤族極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是布努瑤族文化習俗與審美精神的結晶。隨著社會審美需求的變化,布努瑤族的猴鼓舞也不斷豐富、發展,形成了原始型和創新型兩類猴鼓舞表演,但無論是哪種類型,其表演動作、表演節奏和表演形式都呈現出獨特的民族韻味。文章對廣西布努瑤族猴鼓舞及其分類進行分析,闡述了猴鼓舞的表演特色,通過對猴鼓舞的深入挖掘,可以發現其寄托著布努瑤族人民的“圓”美精神、家園意識和民族氣質,文化意蘊豐富,是布努瑤族精神的集中體現。
關鍵詞:布努瑤族;猴鼓舞;表演特色;文化意蘊
猴鼓舞是廣西布努瑤族的傳統民間舞蹈,它見證著布努瑤族發展、演變的過程,凝聚著布努瑤族人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挖掘和探究布努瑤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依據,具有豐富的研究價值。
一、猴鼓舞及其分類
(一)猴鼓舞概述
廣西布努瑤族聚居在廣西西北部,是瑤族的一個分支。布努瑤族因其燦爛、豐富的民俗文化備受世人關注,其中,猴鼓舞最具代表性。
猴鼓舞是一種模仿猴子形態的民族民間舞蹈,銅鼓和大木鼓是其伴奏樂器,猴子的各種動作是其主要的舞蹈語匯[1]。鼓聲與舞蹈相和,使整個表演古樸粗獷,蘊含著獨特的民族風采。
猴鼓舞最初是瑤族人民在喪葬儀式中跳的一種“開路舞”,是出殯時的特殊表演,但隨著時代更迭、社會進步,這種舞蹈不僅服務于喪葬儀式,還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瑤族人民在傳統舞蹈中加入創新元素,使猴鼓舞活躍在瑤族大大小小的節日中。如今,猴鼓舞已經成為瑤族重大節慶不可缺少的表演節目之一。
(二)猴鼓舞分類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審美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布努瑤族人民對猴鼓舞進行了一系列加工,在傳統舞蹈中融入更多時代元素,使其更具表演性。目前,廣西布努瑤族流行的猴鼓舞大致可分為原始型和創新型兩種[2]。
原始型猴鼓舞是較為原始的表演形態,其動作具有規范化、程式化特征。舞蹈整體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原地蹲顫擊鼓;第二段是繞鼓而舞,此段要求舞者模仿猴子攀爬、玩耍的姿態,對擊鼓和舞蹈動作要求嚴格;第三段再回到原地擊鼓,表示整個舞蹈結束。
創新型猴鼓舞是對原始猴鼓舞進一步加工的產物,其特點是自由度提高,約束性、規范性降低,表演者可根據自己對猴子日常形態的理解創編舞蹈動作,擊鼓和舞蹈動作都更為自由。
二、猴鼓舞的表演特色
(一)表演動作具有模仿性和擬人化特點
猴鼓舞表演的動作和鼓聲相和,表演動作在鼓聲節奏中呈現出快慢交替、動靜結合、輕重轉換的特征,動作千變萬化,自然流暢,極富韻味。
猴鼓舞原始的舞蹈動作就是對猴子形態的模仿,舞者一邊擊鼓一邊模仿猴子日常的神態、動作和聲音,以此演繹猴子靈動機敏的動態形象。在舞蹈表演中,舞者幾乎全程都是屈膝半蹲、含胸佝僂的狀態,這也是對猴子日常體態的模仿。創新型猴鼓舞的舞蹈動作自由度更高,在爬、撓、抓等原有動作中加了跳躍、翻騰、閃避等元素,使得模仿效果更接近猴子,且模仿動作也更為靈活多變。正是因為這種模仿,讓猴鼓舞天然帶有詼諧的意味,表演起來趣味十足。
猴鼓舞不是單純地模仿、再現動物形態,而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對動作做擬人化修飾,從人的角度對其加以詮釋,賦予其人的情感。舞者可依據自己的審美理解對猴子形態的細節進行加工、提煉,使動物形象人格化,這也大大增強了舞蹈動作的表現力。
(二)表演節奏對比鮮明,具有律動美感
猴鼓舞是以民族打擊樂器伴奏的舞蹈,銅鼓和大木鼓在猴鼓舞表演中發揮著控制表演節奏、增強表演效果的作用。
一般來說,猴鼓舞的打擊樂節奏以3/4拍為核心,并伴以2/4拍、4/4拍,銅鼓演奏兩人一組,大木鼓則只需一人,演奏者多為男性[3]。在表演時,演奏者按照一定的節奏韻律敲擊銅鼓,并通過大木鼓和銅鼓的組合、變化造成音調、音色的對比。銅鼓與木鼓交錯循環,在激越流暢的銅鼓轟鳴中間或夾雜著低沉的木鼓聲,使表演節奏抑揚頓挫,富有律動感和力量感。
(三)表演形式
猴鼓舞表演以擺、跳貫穿始終,呈現出狂、野、粗、靈的特點。擺、跳是對舞蹈表演形式的集中概括。“擺”指在表演中舞者的頭和手始終處于上下擺動狀態;“跳”指舞者下半身離不開各種跳躍動作,如蹲跳、提膝跳、騰躍等。猴鼓舞以擺、跳為主要形式與廣西布努瑤族人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布努瑤族多聚集于山區,上半身的擺動和下半身的跳躍就是布努瑤族人民山間行走的基本狀態。表演中腿膝靈活的躍動配以頭手的擺動讓身體隨之起伏,在擺、跳間變換各種動作,表現出布努瑤族人民在與惡劣生存環境抗爭時勇敢、堅強的民族性格,整個舞蹈也散發出粗獷質樸、剛勁靈敏的獨特美感。
三、猴鼓舞的文化意蘊
(一)“圓”美精神
布努瑤族猴鼓舞表演的運動軌跡是“圓”[4]。無論是原始型猴鼓舞還是創新型猴鼓舞,舞者的原地敲鼓舞和跳躍繞鼓舞都是按照從上到下、從左至右、從前至后的運動規律,其軌跡就是一個個“圓”。此外,這些動作又以人的脊柱為軸心,帶動人體自然彎曲,使舞者的體態也形成圓潤柔美的圓形。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圓是圓滿的象征,圓形的起點與終點是互通的,且可以相互轉化,體現出一種循環往復、和諧統一的哲學觀,帶有協調、和諧的文化底蘊。猴鼓舞中的圓形運動軌跡實際也寄托著布努瑤族人民對圓滿、和諧生存狀態的追求。可以說,猴鼓舞本身就是“圓”美精神的象征。
(二)家園意識
家園意識是指人類對自己生命發源之地——家族、家鄉的歸屬和眷戀之情。對于布努瑤族而言,這種依戀與歸屬是刻在骨血里的,并在其舞蹈、服飾等文化中呈現出來,可以說,服飾和舞蹈是布努瑤族人民家園意識的物質載體。
猴鼓舞的表演者必須身著瑤族服飾。瑤族服飾精美且多繡有民族圖案,如五指紋、米字紋、印章紋等,這些圖案都是瑤族先民在一次次遷徙、流離中創造出來的,寄托著布努瑤族對往昔家園的眷戀以及對和平穩定家園的渴望,是這個民族最原始、最淳樸的情感體現。
除此之外,猴鼓舞表現出來的集體意識也是對家園情感的詮釋。表演者聚集在一起,通過鼓與舞的配合共同呈現一場精彩的演出,這種高度契合的集體表演也是布努瑤族人民認同感與凝聚力的體現。
(三)民族氣質
猴鼓舞表演是在銅鼓聲、木鼓聲和擊棍聲的伴奏中進行的。鼓作為表演樂器,本身就極具震撼力。鏗鏘有力、直沖云霄的鼓聲除了能傳達布努瑤族積極昂揚的情感狀態,還能體現其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的民族氣質。
在猴鼓舞中,蘊藏著無形的“氣”,這種“氣”會通過激越昂揚的鼓樂伴奏、干練灑脫的舞蹈動作傳遞出來[5]。“氣”就是布努瑤族的民族氣質、民族氣勢,它是無形的,但能通過猴鼓舞表演直擊人心,展現出布努瑤族不卑不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換言之,猴鼓舞傳遞的“氣”就是布努瑤族的民族之魂、民族之根。
四、結語
猴鼓舞作為廣西布努瑤族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形態,是當地人民勤勞質樸、勇敢拼搏性格的縮影。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原生態的物質文化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猴鼓舞作為布努瑤族極具象征意義的傳統物質文化形態,也在不斷發展,新元素的不斷加入讓猴鼓舞邁向更大的舞臺。如今,無論是猴鼓舞的舞蹈動作還是鼓樂伴奏都更具表演性和觀賞性,廣西布努瑤族的猴鼓舞無疑正在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是,機遇與危機并存,現代化、城市化也給猴鼓舞的傳承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面對廣西布努瑤族猴鼓舞嚴峻的發展形勢,藝術工作者需要對猴鼓舞文化加強關注和研究,賦予傳統形式更多時代特征,讓布努瑤族猴鼓舞得以傳承、發揚。
參考文獻:
[1]李妮娜.《猴鼓舞》的形象創造與舞臺呈現[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5.
[2]蔣書琴.桂西北白褲瑤猴鼓舞的審美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8.
[3]郭瑩瑩,韓亞軍.文化人類學視角下布怒瑤猴鼓舞文化的形式演變研究[J].武術研究,2016(9):104-105,115.
[4]黃敏.鏗鏘節奏沖霄蒼穹:廣西南丹白褲瑤“猴鼓舞”節奏淺析[J].音樂時空,2013(14):53-55.
[5]韋金鈴.桂西北白褲瑤猴鼓舞“美”之探究[J].大眾文藝,2011(17):160-161.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