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沈業 于海玲
摘 要:少數民族,尤其是人數較少的少數民族,在信息與物流相對發達的新時代,其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面臨著后繼無人乃至失傳的境遇。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守正確的文學藝術陣地和理念,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文藝工作者的工作指導方針。因此要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充分發揮地方民族藝術的影響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部分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服務。弘揚地方民族藝術,是建設文明國家、對外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因此,在新時代,要保護和發掘地方民族藝術,推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進步。
關鍵詞:地方民族藝術;應用型高校;傳承
注:本文系2020年黑龍江省教育廳基本科研業務經費項目“高等特殊教育中地方民族藝術的傳承實踐研究”(YWK10236200101)、2019年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地方民族藝術傳承路徑研究”(2019B053)研究成果。
地方民族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地域性文化藝術在時間長河中消逝,那將是對民族與歷史的極度不負責任,更會因此喪失民族凝聚力。地方民族藝術是民族傳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民族魂魄所寄居的地方。而通過教育形式,將地方民族藝術進行有序保護和傳承,是現代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之一,能夠為尊重地域性民族風俗以及信仰錦上添花。
一、地方民族藝術傳承發展面臨的窘境
(一)生活方式的變化
由于人類進步以及信息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生活方式在發生著顛覆性的變化,讓原本擁有獨立生存空間的地方民族藝術逐漸失去生長的沃土,也使得很多從事地方民族藝術的老藝術家們在新時代語境中謀求著夾縫般的生存。同時,這些優秀地方民族藝術在大多數人心中成為可有可無的歲月痕跡。現代化進程中,簡單原始的地域性生活習俗被舶來的異域習俗逐漸取代,那些本該在民族節日中出現的地方藝術形式也被現代技術制造的娛樂項目所取代。歷史時期,各民族兒童是在地方民族藝術耳濡目染的語境中成長的,而在現階段,計算機、網絡、手機以及電視、電影等取代原生態的民族生活風俗[1]。與老一輩的觀念不同,當代青年人很少會對地方民族藝術產生興趣,他們無法抵御現代科技產品以及豐富的物質生活的誘惑,不愿意回歸到民族聚居地重復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與現代普及的藝術形式相比,他們更認為地方民族藝術是化石,是與他們無關的“他者”,應存放在博物館。
(二)思想意識的變化
生活語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社會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也會被伴隨發展而來的外來文化所充斥。地方民族藝術被邊緣化與時代發展有因果關系,人們在滿足了物質生活后,渴望精神生活的富足,但受社會功利性思想滲透的部分民眾,接受外來文化,放棄傳統文化,消解和消融帶有民族元素的事物,極度追求個人主義意識,將地方民族藝術排斥在精神生活之外,使地方民族藝術時刻處于瀕危之態,從而對地方民族藝術傳承構成了致命威脅。極度追求經濟和經濟價值走向的現代社會,很多具有優秀民俗文化的地方民族藝術瀕臨滅絕,視民族文化價值為零的現實也愈演愈烈。有鑒于此,教育領域應發揮職能作用,在教學中確立民族性和地方民族藝術的價值,進而通過教育機構的覆蓋性宣傳地方民族藝術的實用價值。
二、地方民族藝術在應用型高校傳承的作用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會對本民族文化進行大力弘揚和發展,這是對本民族的負責任態度和對民族屬性的認可。在我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一直到現在,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對地方民族藝術持支持態度,尤其是對那些少數民族藝術形式,更是采取保護措施。目前我國許多地方性高校都開設了少數民族藝術類課程,這在某種程度上幫扶著地方民族藝術的延續。但高校地方民族藝術教學畢竟有其局限性,因此,地方民族藝術還需要深入其誕生和生存的語境中去尋找更多的藝術元素。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56個民族分布在大江南北廣袤的國土之上,其民族文化在現代中國更具民族藝術魅力。擁有本民族語言和文字的民族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相對多元和多樣的地方藝術形式,因地域影響,其藝術特色充滿了本民族的生活語境情調和生產特征。這些都是通過地方民族音樂、地方民族舞蹈及其他地方民族藝術類別進行展現的,能夠向外界快速傳遞出特有的民族文化。然而,在地方民族藝術傳承上,通常都是師父帶徒弟,或者親人間口傳心授,部分學習地方民族藝術的民眾更是出于謀生的目的才走進地方民族藝術領域的。因此,高校應發揮積極作用,利用教育教學資源,不斷挖掘地方民族藝術的文化精髓,向國內其他地域以及國外宣傳地方民族藝術,促進學生走進地方民族藝術、弘揚地方民族藝術。
三、地方民族藝術在應用型高校中
傳承的實踐路徑
(一)深刻了解和正確對待地方民族藝術
在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各民族都孕育出燦爛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并為中華民族有序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下對于地方民族藝術的傳承,要從保護地方民族藝術的角度出發,正確估量地方民族藝術價值,延續和拓展地方民族藝術發展之路。歷史中,各民族都有著相對應的民族文化遺產,比如民族神話體系、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族戲劇、民族工藝等。通過地方民族藝術展示各民族風采,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對外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保護與傳承地方民族藝術的新方法
首先,要在教育先行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地方民族藝術在覆蓋地域的影響力,提升民眾自發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意識[2]。比如思南花燈,被當地政府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可開辦花燈節,增加民族藝術氛圍,帶動地方民眾進行相關文化產業建設。宣傳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了解地方民族藝術內容的同時,知曉其蘊含的藝術價值和民族傳承價值的獨一性,進而打造人人擁有保護地方民族藝術之心的大環境,幫助學生建立獨立思考和提煉地方民族藝術精髓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逐步推進地方民族藝術推廣形式的多元化和多樣化,拓展地方民族藝術教學模式,完善教學體系與研究體系,培養更多學生加入保護、弘揚地方民族藝術的隊伍。然后可以依托校園語境建立具有民族特征的圖書館,搜集整理本地域民族文化藝術門類資料。此舉不僅能挖掘和保護地方民族藝術資料,還能將這些資料應用到教學領域與研究領域,并能夠讓地方民族藝術系統化、綜合化呈現,也能為交流和學習提供場所和資料。
其次,要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途徑。地方性高校以及應用型高校,都是在為社會各行業的實際應用培養相關人才[3]。定位、定向性培養是發展地方民族藝術最佳教育模式之一。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走出書本誤區,將所學運用到實際表演中,一方面深入地方民族藝術語境,另一方面檢驗理論與實際應用時的差距。教師以及教學團隊在教學活動中,可將學生帶入地方民族藝術的發源地,讓學生在地方民族藝術生存語境中,能夠近距離觀察和感受藝術產生的原因和發展過程,并能將其蘊藏的民族性與藝術價值進行橫向和縱向的疊加,從而得出地方民族藝術生存、發展的必然因素。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語境資源,鼓勵學生進行地方民族藝術方面的創作與表演,并利用評判機制對學生所創作的作品予以評判,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保護和弘揚地方民族藝術時,勇于實踐、敢于實踐,才能真正發揮教育、教學對地方民族藝術的保護和弘揚意義。
四、結語
地方民族藝術都具有本民族的地域性特征,凝聚了獨特的民族性。同時多種民族文化匯聚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對外展示中國魅力的重要窗口。繼承和弘揚地方民族藝術是中華各族兒女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將地方民族藝術在應用型高校中進行傳承實踐,有益于保護和弘揚地方民族藝術,發揮應用型高校教育教學的傳承使命和教學目標及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旺麗,楊燕霞.地方高校開展非遺民族舞蹈的意義[J].藝術品鑒,2020(3):97-98.
[2]羅瑛.民族藝術的認同空間:文化景觀與地方表述[J].民族藝術,2019(1):109-116.
[3]彭舟.民族舞蹈文化傳承視角下地方高校非專業類舞蹈教育之我見[J].中國文藝家,2018(5):206.
作者單位:
綏化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