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無心
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是一種健康飲料。關于喝茶,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和講究,也不乏一些聳人聽聞的說法。近日,一篇題為《這樣喝茶,等于慢性割腎!》的文章就在網上流傳。該文稱,“喝濃茶,等于慢性割腎”“喝濃茶會傷胃、毀血管”……這些說法究竟有沒有道理?喝濃茶,真的有那么恐怖嗎?
一、茶的“濃”與“淡”是一個相對的說法,并沒有衡量標準
茶葉中有很多種可溶性的物質,在沖泡的過程中會浸入茶水里,其中最重要的有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等。相同量的水中放的茶葉多、泡的時間長,茶水中的物質就多,就“濃”;茶葉少、時間短,就“淡”。但是,“濃”與“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并沒有一個標準說泡成什么樣的茶就是“濃茶”,而低于它就是“淡茶”。
茶的濃淡影響的是口味體驗,而對健康的影響則取決于各種物質的總量。比方說,3克茶葉加入150毫升開水中泡5分鐘,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相當“濃”了;如果把倒出的茶水加入500毫升水去稀釋,也就變得“淡”了。不管是喝完這150毫升“濃茶”,還是喝完加了500毫升水的“淡茶”,攝入的各種茶成分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只考慮“濃淡”,不考慮喝的總量,是沒有意義的。對于大多數成年人來說,每天喝10克左右的茶葉泡出來的茶水,不管泡得“濃”還是 “淡”,都不會危害健康。
二、喝濃茶并不影響鈣吸收,更不會造成血管破壞和骨質疏松
關于“喝濃茶會缺鈣”的說法,理由是茶水中含有咖啡因和草酸。
草酸能與鈣結合,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鈣,所以有人說草酸影響了鈣吸收。其實,草酸是生物體的一種代謝產物,廣泛存在于植物中,茶樹鮮葉也不例外。但是,茶樹鮮葉經過各種復雜的加工工序,比如高溫和氧化,含有的草酸也就沒多少了。更重要的是,人們每天喝的茶葉只有幾克(多的也就是十幾克),能夠攝入的草酸總量遠遠小于綠色蔬菜中草酸的含量。如果因為某種食物中含有一點草酸,就糾結“影響鈣吸收”,就有很多食物不能吃了。
茶中含有咖啡因,是人們喝茶提神的根本原因。有研究表明“大量攝入咖啡因會影響鈣流失”,這個“大量”指的是400毫克以上。目前學界共識也認為不超過這個量,咖啡因對人體是有益的。一般來說,普通茶葉中咖啡因的含量在2%~4%,而泡成茶水,里面含有的咖啡因就更少了,就算每天泡10克茶,也達不到的。 另外,其他關于喝茶的說法,還有“傷腎”“破壞血管”“骨質疏松”等,基本上是基于咖啡因和草酸所演繹出來的。
其實,要想避免人體缺鈣,應該多吃含鈣高的食物,如奶制品和綠色蔬菜等,而不是糾結哪種食物“影響鈣吸收”“增加鈣流失”。
三、喝茶不足以傷胃,但最好避免空腹喝茶
許多人說“綠茶傷胃、紅茶養胃”,所以提到其他的茶,就會有人問“它是傷胃還是養胃”?
人的胃是一個堅實的袋狀物,胃壁由 3層組織構成,內層是黏膜層,中間是肌層,外層是漿膜層。黏膜中有胃腺分泌黏液、胃酸和胃蛋白酶。胃酸的酸性很強,進食后胃會分泌大量胃酸,使得胃中pH降達2左右。胃蛋白酶就是在這個酸度下工作,對蛋白質進行初步消化。而黏液是凝膠狀的,把黏膜上皮與胃酸及胃蛋白酶隔離開,從而保護黏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攻擊。
通常茶水是弱酸性的,不會中和胃酸,也不足以刺激胃黏膜,要它傷害胃,有點“強茶所難”。不過,茶水中的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產生興奮,促進胃液的分泌和胃腸蠕動。如果胃中沒有食物,過多的胃酸就會刺激胃黏膜,產生燒灼或刺痛的不適感。
總的來說,健康的人不會因為喝茶把胃喝壞了。但咖啡因會刺激神經,可能引發其他反應導致胃部不適,所以應避免“空腹喝茶”。如果胃部有疾病,就更需要避免空腹喝茶。
四、嫩葉制成的茶葉氟含量較低,不用擔心喝茶后會“氟中毒”
氟是一種人體需要的營養元素,其作用是促進骨骼和牙齒的鈣化,堅固牙齒,抑制牙細菌繁殖。氟攝入量不足可能導致佝僂病、骨質疏松以及齲齒等。如果過量攝入氟,也會出現氟斑牙、氟骨癥等癥狀。
腎臟是氟的主要排泄器官,當機體攝入過量氟超過腎的排泄能力時,導致氟在體內蓄積,腎臟含氟量會明顯增多。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成人適宜氟攝入量為1.5~4.0毫克/天。
茶樹是一種富集氟的植物。從檢測數據來看,嫩葉制成的茶葉中氟含量較低,而成熟葉片制成的茶葉中含量較高,老葉制成的茶葉氟含量可達嫩葉的幾十倍。國家標準規定的茶葉氟含量是300毫克/千克,常見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的含量是這個標準的五分之一左右,只有老葉制作的黑茶“茶磚”有時會超過這個量。
如果茶葉中的氟含量是300毫克/千克,那么20克茶葉中的氟是6毫克,考慮到還有一小部分不會浸出到茶水中,所以20克茶葉也不會導致“氟超標”。而在實際上,多數人每天的茶葉量在10克左右,而且氟含量也遠低于300毫克/千克標準,所以并不需要糾結。飲用“茶磚”的人群,有一定的“茶葉氟中毒”風險,需要對茶葉品質進行監控,并且注意食用的量。
總而言之,茶是各類飲料中比較健康的一種。選擇自己喜歡的茶葉,每天沖泡一點,盡情享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