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內分泌系統”與“神經系統”并稱為人體重要的兩大調節系統,對人體的各臟器功能、生長發育、新陳代謝以及機體內環境的穩定起著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內分泌紊亂會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異常,臨床表現也是多種多樣,臨床上的許多“疑難雜癥”其實都與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相關聯。很多患者不太清楚內分泌科到底是看什么病的。一般來說,當機體出現了以下癥狀時,應及時去內分泌代謝科就診:
1.多尿、口干、多飲、體重下降、疲乏無力,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
2.怕熱、多汗、心悸、多食、消瘦、焦慮、失眠、大便次數增多、突眼、頸粗,提示可能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
3.成人畏寒、萎靡嗜睡、心跳過緩、腹脹、食欲缺乏、反應遲鈍、少言寡語、記憶力減退、顏面虛浮、皮膚干燥、唇厚舌大、聲音嘶啞;兒童又矮又呆,往往提示可能存在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簡稱“甲減”)。
4.甲狀腺部位疼痛及觸痛明顯,同時伴有發熱、心悸、出汗,紅細胞沉降率異常增快(≥50毫米/小時),提示亞急性甲狀腺炎(簡稱“亞甲炎”)。
5.反復發作性足趾關節腫痛,同時伴有血尿酸增高,提示可能存在“痛風”。
6.不明原因的腰腿痛、駝背、身高比年輕時明顯縮短、容易骨折,提示存在“骨質疏松癥”。
7.頑固的骨關節疼痛、頻發的自發性骨折、反復發生尿路結石、食欲不振、腹脹便秘、高血鈣,提示可能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旁亢”)。
8.抽筋(有時表現為“癲癇樣”發作)、四肢麻木刺痛、情緒亢奮焦躁、低血鈣,尤其是曾有頸部手術或放療病史者,提示可能存在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簡稱“甲旁減”)。
9.毛發脫落、膚色淺淡,食欲減退、乏力、水腫、性欲減退、閉經,尤其是分娩時曾有大出血病史的女性,往往提示有“垂體前葉功能減退”。
10.食欲不振、腹瀉、乏力、血壓低、皮膚變黑、體重減輕,提示可能有“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11.滿月臉、面色紅潤、向心性肥胖、皮膚紫紋、多毛、高血壓,提示可能存在“皮質醇增多癥”。
12.持續性高血壓,同時伴低血鉀、乏力、夜尿多、周期性下肢肌無力,提示可能存在“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
13.陣發性高血壓,發作時伴劇烈頭痛、心動過速、大汗淋漓、面色蒼白,提示可能是“嗜鉻細胞瘤”。
14.煩渴、多飲、多尿、尿比重和尿滲透壓降低,提示可能是“尿崩癥”。
15.生長發育障礙,身高每年增長不足4厘米的孩子,生長發育也較同齡人明顯偏晚,但智力正常,往往提示“垂體性侏儒癥”。
16.成年后手足繼續增大,皮膚增厚,眉弓及顴骨突出、唇厚舌大、面相粗陋,伴頭痛、乏力、視力下降或視野缺損,提示可能患“肢端肥大癥”。
17.女性出現月經稀發或過早閉經、不明原因泌乳、不孕;男性乳房發育、陽痿及不育,提示“泌乳素瘤”。
18.沒到發育年齡時就出現性發育。女孩8周歲以前乳房開始發育,10周歲前出現月經;男孩9周歲以前睪丸增大、陰莖變粗、出現陰毛、喉結突顯、變聲、長胡須等第二性征,提示“兒童性早熟”,相反,則提示“青春期性發育延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