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文琳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腫瘤,目前發病呈年輕化趨勢。宮頸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確,可以早期預防和治療并徹底根除的惡性腫瘤。但是宮頸癌早期和癌前病變階段并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容易被絕大多數女性忽略。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宮頸癌的科普知識。
42歲的孫女士,以往從未做過婦檢。一年前有過同房出血,但是量很少,未引起重視。去年下半年再次出現同房后出血,出血量開始變多,才前往醫院就診,在完善一系列檢查后,被確診為宮頸癌。孫女士很后悔,要是當初定期婦檢,也不會造成今天的局面。
何為宮頸癌?
宮頸是子宮下部的一個狹窄末端,連接著陰道與子宮上部。當癌癥起源于宮頸時,所形成的惡性腫瘤就稱為宮頸癌。
宮頸癌的癥狀
早期表現:
1.陰道出血
不規則陰道出血,尤其是接觸性出血(即性生活后或婦科檢查后出血)和絕經后陰道出血是宮頸癌患者的主要癥狀。菜花狀宮頸癌出血現象較早,出血量較多。
2.陰道分泌物增多
白色稀薄,水樣、米泔樣或血性,有腥臭味。當癌組織破潰感染時,分泌物可為膿性,伴惡臭。
晚期表現:
由于癌細胞的浸潤、轉移,可出現相應部位乃至全身的癥狀,如尿頻、尿急、肛門墜脹、下肢腫痛、坐骨神經痛、腎盂積水、腎衰竭、尿毒癥等,最終導致全身衰竭。
哪些人會發生宮頸癌?
所有女性都有患宮頸癌的風險,多見于30歲以上人群。
人乳頭瘤病毒是導致宮頸癌的主要原因。人乳頭瘤病毒是一種常見的病毒,可通過性行為傳播。多數性活躍人群一生中某個時段可能感染人乳頭瘤病毒,但僅有很少女性發生宮頸癌。
哪些方法能預防或早期發現宮頸癌呢?
目前,有兩種檢測方法可以預防或早期發現宮頸癌。
☆ 宮頸細胞學檢查(或巴氏涂片)能發現宮頸上的癌前病變或細胞異常,從而達到預防宮頸癌的目的。該檢查還能早期發現宮頸癌,從而達到早診斷、早治療的目的。推薦21~65歲女性進行此項檢查。宮頸細胞學檢查僅用于宮頸癌篩查,而不用于其他婦科腫瘤的篩查。
☆人乳頭瘤病毒檢測,用于發現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該病毒可導致宮頸細胞發生癌前病變甚至宮頸癌。
導致宮頸癌概率增加的因素有哪些?
宮頸癌主要源于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如果性生活開始時間過早、多性伴侶或性伴侶有其他性伴侶者,發生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高。而任何曾有過性生活史的女性,都有發生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風險。
目前發現人乳頭瘤病毒存在很多種病毒類型。通常機體可自然清除人乳頭瘤病毒感染,但如果發生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那么隨著感染時間的延長,就可能導致宮頸癌。
除了人乳頭瘤病毒感染以外,下列因素也可增加發生宮頸癌的概率:
◎ 吸煙。
◎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或其他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
◎ 長期服用避孕藥(5年或更長時間)。
應在何時進行宮頸癌篩查?
專家提醒:有性生活的女性應從21歲起開始進行宮頸癌篩查。
①21歲以下女性可不進行宮頸癌篩查。
②21~29歲女性僅進行宮頸細胞學篩查,每3年一次。
③30~65歲女性推薦每5年進行一次宮頸細胞學加人乳頭瘤病毒檢測的聯合篩查;每3年進行一次細胞學篩查也是可以的。不必每年進行篩查。
④對于此前篩查結果為明確陰性、65歲以后無須篩查。
⑤對于行子宮全切術(無宮頸)且無CIN2(宮頸癌前病變)或更高級別病變病史的女性,應停止進行常規細胞學篩查及人乳頭瘤病毒檢測,無須因任何原因重新開始篩查。
⑥已經接種人乳頭瘤病毒疫苗,根據特定年齡的推薦方案(同非疫苗接種者)進行篩查。
宮頸癌的預防
1.推遲性生活的開始年齡,減少生育次數,均可降低宮頸癌的發病機會。
2.保持外陰清潔。如沒有感染,不要用各種沖洗液,以免破壞陰道的天然防護屏障。
3.注意性衛生和經期衛生。
適當節制性生活,月經期和產褥期不宜過性生活,注意雙方生殖器官的清潔衛生,性生活時最好佩戴安全套,做好避孕節育,免受流產刮宮的痛苦和創傷。
4.定期就醫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以便早期發現癌前病變。
5.若檢查結果異常,遵醫囑隨訪。
6.保持精神愉快,增強抗病能力。
7.接種人乳頭瘤病毒疫苗。人乳頭瘤病毒疫苗能保護機體抵御最常導致宮頸癌、陰道癌及外陰癌的人乳頭瘤病毒類型。根據接種年齡,進行兩劑或三劑序貫接種。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已接種人乳頭瘤病毒疫苗,仍要定期進行宮頸細胞學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