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
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計免科,天津 300170
肺炎是臨床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有研究報道顯示[1],每年5歲以下的肺炎患者可達到350萬,肺炎的死亡率在5歲以下兒童可達到28%,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小兒肺炎的死亡率可達到773/10萬,每年因肺炎死亡患者30萬,死亡比例19%,目前,肺炎已經成為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小兒肺炎患者的發病中,肺炎鏈球菌是兒童重要的病原之一,重癥肺炎的比例可達到50%,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PCV13)是臨床預防肺炎疾病的重要疫苗之一[3],在5歲以下患者的病例中,對于流行病學的研究較少[4],本研究通過小兒社區獲得性肺炎細菌感染流行病學特征及PCV13疫苗的早期影響研究,進一步指導臨床治療。
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小兒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25 471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小兒肺炎診斷標準[5],患者表現為38℃的發熱,12月齡以下的患者呼吸頻率50次以上,12~24月齡患者呼吸頻率40次以上,伴有顯著的咳嗽,聽診發現患者有細濕羅音,其中三級醫院診斷小兒肺炎患者10 213例,二級醫院診斷小兒肺炎患者7 124例,一級醫院診斷小兒肺炎患者8 134例,0~1歲患者5133例,1~2歲患者5 216例,2~3歲患者5 023例,3~4歲患者5 009例,4~5歲患者5 090例,同期0~5歲兒童共計125 478例,0~5歲兒童社區肺炎患者的發病率為20.30%。
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細菌鑒定。在對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進行獲取后,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對患者的細菌型別進行鑒定,試劑來自于上海羅氏,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
1.3.1 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細菌感染情況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分別對患者的時間分布、年齡分布進行分析。
1.3.2 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原檢測結果分析 分別對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鮑曼不動桿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陰溝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產氣腸桿菌的構成比進行比較。
1.3.3 不同時間的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細菌檢測結果分析 分別對1—12月的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鮑曼不動桿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結果進行分析。
1.3.4 PCV13疫苗的保護情況比較 分別對全程規范接種PCV13疫苗患者進行發病率比較。
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社區獲得性肺炎不同年齡的患者的發病率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0~3歲兒童患者的發病率較高,見表1。不同月份患者的發病率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1—3月兒童患者的發病率較高,見表2。

表1 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表2 不同時間的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發病情況比較
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原檢測結果發現,患者的病原菌構成比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中,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鮑曼不動桿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為主,見表3。

表3 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原檢測結果分析
通過對不同時間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原檢測結果分析,不同時間的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鮑曼不動桿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感染情況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時間的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原檢測結果分析
本研究中,接種PCV13疫苗65 219例,未接種PCV13疫苗60 259例,在未接種PCV13疫苗的患者中,診斷為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16 980例,接種PCV13疫苗的患者中,診斷為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8 761例,兩組患者的發病率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種PCV13疫苗患者的發病率顯著低于未接種PCV13疫苗患者,其相對危險度為0.441(95%CI:0.201~0.914),接種疫苗患者的發病風險是未接種疫苗患者的0.441倍。疫苗的保護率為54.12%(95%CI:0.231~0.929),疫苗的效果指數為2.13。
本研究通過對不同級別醫院報道的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本研究中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發病率為20.30%,通過對患者的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分析,社區獲得性肺炎不同年齡的患者的發病率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0~3歲兒童患者的發病率較高,不同月份患者的發病率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1—3月兒童患者的發病率較高,而在對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原檢測結果發現,患者的病原菌構成比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在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中,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鮑曼不動桿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為主。陳奕等[6]通過對寧波地區的小兒社區獲得性肺炎情況的分析,患者的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發病率為22.31%,通過對不同的年齡、時間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在冬春季節以及0~3歲兒童中,小兒獲得性肺炎患者的發病率較高,與本研究報道一致。在冬春季節,天氣較為寒冷,患者的呼吸道粘膜受到冷空氣的刺激而逐漸表現為充血腫脹[7],纖毛的擺動效應較差,而對于侵入機體的病原菌、粉塵等的排除較為困難,最終引發患者的呼吸道感染以及肺炎[8]。在年齡段的分析中,0~3歲兒童的發病率較高[9]。國外有研究報道顯示[10],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治療中,由于自體的免疫程度較低,免疫系統的發育不完善,容易產生肺炎。隨著患者的疾病進展,極易發展為重度肺炎,嚴重與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11]。
另外,本研究中,通過對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原微生物學的資料進行分析,在3—4月份,患者主要表現為肺炎鏈球菌感染,而在7—8月份則主要表現為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鮑曼不動桿菌感染。而在寧波地區的肺炎鏈球菌的檢出率較低,分析造成此類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提前采取抗生素治療以及耐性的升高,這有待在日后的研究中進行證實[12]。
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有研究報道認為[13],PCV13疫苗主要包括了13種血清學的病原多糖抗原,通過對機體的免疫系統進行刺激,提升患者的保護性抗體水平,本研究中接種PCV13疫苗組患者的發病率顯著低于未接種PCV13疫苗組患者,其相對危險度為0.441,接種疫苗患者的發病風險是未接種疫苗的0.441倍。疫苗的保護率為54.12%,疫苗的效果指數為2.13。這提示,通過接種PCV13疫苗,患者的發病率顯著改善,對于患者具有重要的預防效果[14-15]。
綜上所述,小兒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主要常見于0~3歲兒童,好發于冬春季節,其常見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鮑曼不動桿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為主,通過對患者的PCV13疫苗,可有效預防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