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娟
(永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湖南 永州 425000)

灌區是水利工程基礎設施類別之一,是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我國灌區絕大部分建于20 世紀50—70年代,運行至今,由于設計標準低,施工質量差,工程老化,加之管理不善,灌區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灌溉水利用效率低下。
上壩灌區位于永州道縣西北部,灌區涉及道縣的橋頭、仙子腳鎮、橋頭林場3 個鄉鎮,共有受益人口5.80 萬人,設計灌溉面積為5.28 萬畝。上壩水庫是上壩灌區的骨干水源,上壩水庫位于瀟水一級支流洑水上游,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防洪等綜合效益的中型水利工程。上壩水庫樞紐及灌區配套工程于1971 年12 月興建,1987 年灌區開始投入使用。灌區為山丘地帶,土壤保水性能差,建渠前靠天然水灌溉,農業生產用水沒有保障,建庫修渠后,灌區成為當地的主要糧區及經濟區。灌區內有S1863 省道和縣道經過,交通便捷。
1)灌區現狀
灌區設計灌溉面積5.28 萬畝,渠道工程由總干渠、左干渠、右干渠三條干渠、24 條支渠和若干條斗、農渠組成。總干渠長0.25 km,渠首設計流量6.0 m3/s。左干渠設計長度28.18 km,實際開通長度17.80 km,渠首設計流量1.691 m3/s,設計灌溉面積15 864 畝,實際灌溉面積5 828 畝。右干渠設計全長39.125 km,實際開通長度5.04 km,渠首設計流量3.49 m3/s,設計灌溉面積36 951 畝,實際灌溉面積1 296 畝。
2)工程建設情況
由于受興建時建設條件、資金和技術施工設備的制約,加之工程建設標準低,施工質量差,年久老化失修,渠系損壞嚴重,出現了嚴重的工程質量隱患,病險工程普遍存在,致使灌區通水渠段越來越短,受益田畝越來越少,灌區工程不能發揮其灌溉效益。
2015 年上壩灌區進行節水配套改造,防滲襯砌渠道長度12.51 km,除險加固渠道2.78 km,加固改造暗涵12 個,倒虹吸1 個;加固改造及拆除重建渡槽11個。新建及更新改造渠系附屬建筑物167 處。
1)原規劃設計未完成
上壩灌區規劃設計于20 世紀70 年代,灌區實際建設未按規劃設計全部實施,根據區域發展需要,灌區所屬的部分區域納入了其他規劃,致使灌區灌溉面積降低。
2)節水配套改造資金來源單一
上壩灌區管理單位水費征收標準低,且往往不能到位,導致灌區管理所經濟拮據,無力負擔灌區工程維修養護的經費。灌區維修養護主要靠政府資金,缺乏長期的資金投入,灌區只能對干支渠和影響過水段進行維修,末級渠系基本沒有資金進行維修,致使原本質量就差的灌區工程加速了老化和毀損。
3)未建立健全的管理機構
灌區采取管理所+用水戶協會的管理模式。灌區管理所負責干渠以上工程,承擔維修改造及用水調度任務。用水戶協會負責支渠及其以下工程的維護、運行管理工作。一直以來,灌區未得到有力的節水配套改造,管理所人員積極性不高,用水協會管理人員更是有名無實,使得整個灌區只有局部干渠發揮了部分灌溉功能,其他渠系的灌溉功能未得到有效發揮。
4)群眾對用水、節水意識不足
在水資源管理中,一直是重開源輕節流,群眾對節水重要性認識不足,用水時更容易從個人利益出發,缺乏用水商業化的概念,對用水收取費用有抵觸情緒,對灌區推廣的節水技術積極性不高,制約節水措施的順利實施。
1)加大資金投入建設節水灌區
現階段,灌區還有著強烈的公益性使命,除去管理人員的財政工資外,其經費主要來源為水費收入,水費收入低下,則灌區經濟拮據,單靠地方群眾的投勞投資遠遠不能滿足灌區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灌區一是要充分利用國家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環境,擴大資金來源,加快建設高效節水灌區進度;二是廣泛吸納地方群眾資金,引入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制等運營模式,充分調動灌區農民的積極性,合理地利用區域內有限的水資源。
2)優化工程措施強化灌區節水
灌區傳統灌溉習慣要與高效節水相結合,防滲渠道、輸水管道,微灌及噴灌等工程措施都不可或缺,要因地制宜,改變人們傳統的灌溉習慣,減少渠道滲漏及田間地表蒸發,提高灌區農田水利用系數,實現灌區高效節水的目的。
3)從管理上提高灌區節水
從目前灌區水利設施運行管理的現狀來看,基本沿襲建庫以后的管理體制,用水和灌溉管理仍然以行政手段為主,水的商品屬性沒有充分體現出來。灌區的管理改革建立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管理體制,增強管理意識,提高灌區灌溉和管理工作效率;灌區信息化管理是灌區發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是一項重要的非工程措施,通過對渠系建筑物的遠程監控、水情監視,采集數據信息,為灌區灌溉、防汛提供支持。
4)從種植結構上促進灌區節水
灌區良好的種植結構主要是作物蓄水與灌區供水相適應,通過適宜的灌溉模式與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從作物本身去挖掘節水潛能。
糧食增產重在灌區,灌區重在節水。節水灌溉工程是一項惠民工程,發展高效節水型的灌區對農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灌區節水技術既可以有效地節約水資源,又可以用最少的投入達到最大的灌溉目標,實現高效增收,加快灌區的經濟發展,提高灌區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