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芬,簡燦輝,阮國鑫,丘招航(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受各種因素影響,煤炭交易中存在非常多的質量爭議,對第三方檢測機構提出了新的挑戰和精細化的要求。采樣、制樣、化驗作為檢測工作中的三大關鍵環節,制樣介于采樣和化驗之間,其主要工作是在不破壞樣品代表性的前提下,把采集到的樣品粒度逐漸減小,重量也逐步減少,直到制備出符合化驗對樣品粒度、重量、均勻性等要求的分析樣,并保證整體原始樣品的物質組分及其含量不變。
目前煤炭的制樣多由人工操作單體設備完成,作業環境惡劣,粉塵、噪音、機械傷害等嚴重危害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并且,批量巨大,作業人員勞動強度大,操作過程繁瑣。機械化作業、自動化控制,最大限度減少或者杜絕人為干擾,減輕人員勞動強度,改善作業環境,無人值守,也滿足煤炭質量驗收的大趨勢。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制樣系統越來越得到用煤企業和第三方檢測機構的青睞,廣泛地應用于制樣工作中。
自動制樣設備在應用前,必須通過具有資質的鑒定機構的精密度測定和偏倚試驗,出具合格證書后方能投入使用[1]。
作為用戶,以筆者所在單位采購的智能制樣系統為例,在驗收時也需做好以下幾方面自校驗工作。
智能制樣系統制得樣品有全水樣、存查樣、分析樣。全水樣粒度≤6 mm,留樣量至少達到1.25 kg/份;存查樣粒度≤3 mm,留樣量至少達到700 g/份;分析樣粒度≤0.2 mm,留樣量至少達到100 g/份[2]。
根據GB/T 475—2008中的定義,標稱最大粒度指的是與篩上物累計質量分數最接近(但不大于)5%的篩子相應的篩孔尺寸。做粒度核驗時,準備6 mm、3 mm、0.2 mm的標準篩,各8組樣品。試驗結果如表1~表3所示。

表1 全水樣篩前質量及篩分結果

表2 存查樣篩前質量及篩分結果

表3 分析樣篩前質量及篩分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8個全水樣品質量均大于1.25 kg,達到國標要求。6 mm篩上物質量均大于5%,不符合國標要求。遂要求供應商更換一級破碎篩板,更換篩板后,按以上步驟再次做全水樣粒度篩分試驗,最終滿足國標要求的過篩率大于95%。存查樣品質量均大于700 g,全部通過3 mm圓孔篩,滿足國標要求。分析樣品質量均大于100 g,全部通過0.2 mm標準篩,滿足國標要求。
智能制樣設備同時制得兩份全水樣,其中一份記作A1,另一份記作A2,差值=A1-A2,進行8組試驗,試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全水樣對比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智能制樣設備同時制得兩份全水樣,差值絕對值最大為0.2,符合國標重復性限的要求,同一個樣品縮分出來的兩份全水樣,檢測結果無顯著性差異[3]。
智能制樣設備同時制得兩份分析樣,其中一份記作B1,另一份記作B2,差值=B1-B2,進行八組試驗(檢測項目為干基灰分Ad、全硫St, d、高位發熱量Qgr, d),試驗結果如表5~表7所示。

表5 干基灰分對比結果

表7 干基高位發熱量對比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智能制樣設備同時制得的兩份分析樣,8組結果(干基灰分Ad、全硫St, d、高位發熱量Qgr, d)差值均符合國標再現性限的要求。同一個樣品縮分出來的兩份分析樣,檢測結果無顯著性差異[4]。
分析樣品要求達到空氣干燥狀態方能進行檢測,根據GB/T 474—2008,空氣干燥狀態指的是煤樣在空氣中連續干燥1 h后,煤樣的質量變化不超過0.1%時,煤樣達到空氣干燥狀態[5]。
取四個智能制樣系統制得的分析樣,在實驗室環境下進行空氣干燥檢查,檢查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分析樣品空氣干燥檢查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智能制樣設備制得的分析樣在空氣中連續干燥1 h時,煤樣的質量變化均超過0.1%,沒有達到空氣干燥狀態;在空氣中連續干燥2 h后,煤樣的質量變化沒有超過0.1%,達到空氣干燥狀態。所以,在試驗前,智能制樣設備樣品需先進行空氣干燥1~2 h再進行檢測。
將一級破碎樣品(6 mm)、二級破碎樣品(3 mm)[6]分別通過人工方式制成0.2 mm分析樣,記作C1、C2,智能制樣系統直接制得的0.2 mm分析樣記作C3, C1、C2分別與C3進行干基灰分Ad的對比,結果如表9、表10所示。
試驗結果表明:智能制樣設備同時制得的一級破碎樣品、二級破碎樣品,與0.2 mm分析樣比較,干基灰分Ad差值均符合國標再現性限的要求。樣品在縮分過程中均勻性一致。

表6 干基全硫對比結果

表9 一級破碎樣品與分析樣干基灰分的對比結果

表10 二級破碎樣品與分析樣干基灰分的對比結果
智能制樣系統進行完上述驗收試驗,試驗結果合格的,可作為設備驗收的主要依據之一;試驗結果不合格的,將發現問題及時與供應商溝通,解決相應問題。如此,再經過有資質的鑒定單位進行整機綜合性能檢驗合格,則設備可通過驗收。
智能制樣系統成本較高,設計、制作時間長,在安裝調試階段必須嚴密把關,做好驗收、試運行工作,以使設備在加強樣品制備能力、降低員工勞動強度方面真正起到作用,提升公司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