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勇斌 周艷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2005年,自聯合國在“國際小額信貸年”上首次使用普惠金融概念以來,有關普惠金融實踐迅速席卷全球。國務院于2015年年底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綱領性文件,從此,普惠金融在戰略層面上升為國家的高度。《規劃》緊緊圍繞如何有效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三個主題,提出在2020年前促使我國的普惠金融發展水平達到世界中上游。《規劃》首次對普惠金融進行了清晰地定義,即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福建省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通過借鑒和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依托區位優勢,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的普惠金融發展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但在這過程中也遇到一些難題,阻礙了普惠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本文通過對福建省的普惠金融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從供給端看,金融機構作為普惠金融主力軍,普惠金融發展的滲透性體現于其機構及從業人員數目。截至2019年末,福建省金融機構個數達6555個,與2017年6539個、2018年年末6622個相比略有浮動,但基本維持在一個水平上;金融機構相關從業人員12.4萬人,同比增長1.0%;2019年末福建省銀行金融機構情況見表1。

表1 2019年福建省銀行業金融機構情況
根據《2020年福建省經濟金融運行運行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福建省在惠農惠小小額信貸方面,持續增加扶貧、支小和支農再貸款等金融支持,其信貸覆蓋面繼續擴大,普惠小微貸款余額5760.4億元,相比年初增加24.4%。2019年末,全省涉農貸款余額近1.3萬億元,普惠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約230.7億元。在普惠金融產品方面,福建逐步建立獨具區域特色的金融品牌,如泉州銀行的移動金融產品“好稅貸”,在涉農金融產品方面,“快農貸”“福田貸”“福林貸”等和“氣象指數”“三農”等具有普惠性的保險產品,形成了林業普惠金融“武平經驗”和“長汀經驗”。
截至2019年末,全省范圍內已完成的規范化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點14301個,其改造率超過95%,其業務范圍增加了養老金領取、社保金繳納等民生項目。全省在農村地區建設完成移動支付示范商圈33個,其中新增將近32萬商戶,各項指標均全國第一。數據顯示,全省累計對小微企業信用檔案建檔11.4萬戶;累計為629萬農戶建立信用檔案,近313萬農戶累計獲得貸款9158.3億元。福建省通過創建金融信用示范村,真正實現“整村推進、整村建檔、整村授信、整村開發”,這在全國范圍內最早建立稅庫銀便民綜合辦稅繳費平臺,創建現金服務示范村。福建省政府申報建立寧德、龍巖兩個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2019年兩地獲得國務院的批準,這也是第二批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
對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而言,只有具備足夠的金融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普惠金融的發展理念,繼而做出合理正確的經濟決策。近些年來,福建省全方位推進普惠金融體系的健全和完善,但是,在普惠金融知識的普及方面的努力仍較為欠缺。作為普惠金融重點對象的廣大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卻往往又是最缺乏金融知識教育的群體。在廣大農民和貧困人群生活的農村偏遠地區,由于當地的金融機構數目較少,當地居民接觸金融服務的機會受限,因此很多民眾無法對政府所提出的相關普惠金融政策及其產品和有深入的了解。金融知識教育的匱乏也使得ATM/POS機等機具的使用率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造成社會公共資源的浪費。
最近幾年,福建省在普惠金融領域的實踐卓有成效的同時,其鄉村和城市的金融發展水平卻進一步加大,地區之間的不平衡使得普惠金融的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實踐證明,經濟越發達其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越高。比如廈門和福州,這些地區和城市的資源集中程度遠超過其他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其結果是,這種差距使得經濟落后地區的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很低,這與普惠金融發展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加強普惠金融發展力度,對于縮小經濟發展差距有積極作用。
福建省民營企業發達,中小微型企業占民營企業的比重較大,最新數據顯示中小微型企業貢獻了全省大約70%以上GDP,中小微企業作為福建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與其對全省經濟貢獻相比,金融對中小微企業支持并不十分充分。從金融供給角度看,金融機構為了降低信貸風險,需要掌握企業經營真實且全面的信息以決定其是否提供金融支持,高門檻、進度慢、成本高是資本市場的主要特點,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也降低了金融機構向其提供金融服務的意愿。從金融需求角度看,中小微企業通常規模較小且大多為家族式企業,公司運營缺乏嚴格的規章制度。甚至缺乏基本的財務制度,不能提供有效的財務信息,而對于金融機構而言,一個公司的財務信息是評估其信貸風險的重要信息,其結果是致使其直接從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中剔除。
金融知識匱乏主要表現在對金融政策、產品及服務的認識不足,對金融資源的利用能力不足等方面,這也反映了個人金融素養的缺失。對自身發展而言,如何較好的認識并且利用好金融資源也是一項必備技能之一。首先,政府應建立更加健全和完善的金融知識教育體系,對于不同金融服務對象的金融知識認識程度及其關注點,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依據服務對象的年齡、職業、地域的不同建立更加有效的金融知識傳播途徑。其次,各大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其社會影響力和資源向廣大民眾普及金融知識,通過與各社區居委會的合作,聘請金融專業人士開展金融專題講座。尤其針對農戶、貧困人群及社會特殊群體,加大對儲蓄,金融理財知識、小額信貸等金融知識的宣傳力度。
福建省在經濟落后的地區,增加金融可獲得性的前提條件是金融基礎設施的完善,因此要格外加大對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首先,以原有商業銀行或金融機構網點為依托,將其營業網點向鄉鎮和農村擴展,同時政府應鼓勵商業銀行或大型金融機構進駐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以此來提升滲透率。其次,鼓勵金融機構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針對落后地區金融機構物理網點不足等問題,善于利用移動數據平臺,降低成本。最后,政府應統籌城鄉發展,將農村和城市的發展緊密結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從根本上解決普惠金融發展地區不平衡問題。
福建省的普惠金融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積極支持,但政府所掌握的信息有限,如何降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需考慮市場因素。首先,建立和完善福建省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評價機制,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整合原本各自分散的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實行多平臺信用信息共享與交換,實現多平臺互聯互通。其次,積極引導中小微企業對日常經營活動進行規范管理,建立切實可行的財務制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走低層次發展的老路,著力提升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改善自身企業信用,向金融機構釋放良好經濟狀況的信號。最后,進一步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對企業加強相關金融知識教育,加大補貼、增信等政策支持力度,引導企業規范化融資,如通過上市、發債、增發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