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可景
一、作文要想言之有物就要學會積累作文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源泉,有了豐富的積累才能夠厚積薄發。
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關注時政來積累材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訂閱一些報刊,通過瀏覽報紙、雜志上各類文章,了解近期國內外時事來豐富日常生活,將獲取的信息轉化成素材為己所用。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聯系社會時事進行分析,提高學生對社會的了解以及對時事的分析能力。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思想,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感悟。
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來積累素材。教師要推薦一些名家名著或者一些好文章給學生閱讀。通過閱讀這些文章讓學生間接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獲得人生的感悟。教師對課內經典文章要注意收集與之相關的文章,對于一些質量好的閱讀材料,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涵養人文素養的材料,要印刷給學生,用來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思想,內化情感。同時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可以摘錄好詞佳句,優美的片段,也可以寫自己的讀書心得,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途徑就是關注我們身邊的生活。發生在身邊的故事是最真實的,也是我們感受最深的,學生要挖掘平時的生活,凡是生活中感動的瞬間、美好的記憶,都要以日記的形式把它記錄下來,發表感悟,使之成為寫作的素材。
教師要從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入手,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之因好奇而產生興趣,因興趣而愿意觀察。學生主動地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觀察生活、反映生活,進而實現由“無心”到“有心”,養成對周圍的事物時時處處留心觀察,對有意義的事物重點關注的好習慣,同時不斷深入,由“用眼”到“用心”,對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事情或親身經歷的事情,能進行獨立思考,親自發現事物的本質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
二、要讓學生學會選用材料
有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并不代表著就一定能寫出好的文章,我們還要學會合理選用材料,更好地為文章服務。
一方面,我們要對材料進行辨證,多角度思考。生活中的材料是復雜多面的,這就需要我們對材料進行多角度思考,這樣就可以更加靈活地運用材料,充分發揮材料的功能,豐富自己的寫作資源。
另一方面,我們寫文章在選用材料的時候,要注意材料的表達方式。有些學生寫作文,開頭對文題進行簡單的闡述,緊接著寫道“我看過這樣的故事”或者“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報道”開頭,然后采用敘述的方式,把材料原封不動的照抄照搬,結尾再簡單地進行一些論述。這樣生搬硬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有些材料內涵豐富,主題是多角度的,最好采用夾敘夾議的方式,根據文題的要求,融合自己的情感傾向,進行創造性解讀和闡述,讓材料中的內涵很好地折射出來,服務文章的主題。
再有,要注意材料之間的聯系,注意詳略得當。選用材料時,要考慮這個材料能否直接論證主題,同時,寫一篇作文可能需要用到幾則材料,這需要我們要對材料有深刻的認識,分析這些材料之間的聯系,能否共同論述同一個話題,是否矛盾。在引用材料時,也要考慮哪個材料重點引用,哪個材料作為佐證,做到詳略得當,使文章更有層次感。
總之,作文水平體現一個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這需要長期的積淀過程,只有博覽群書,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廣泛的積累,才能不斷地豐富、提高自己的語文功底。有了豐厚的積淀,才不會感到無從下筆。然后再綜合運用一些寫作技巧,學生的作文水平將會不斷地提高,由厭惡寫作而變得喜愛寫作。
【注】基金項目:本文系校本課程“作文素材積累與寫法指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