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良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民用飛機試飛中心
產業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產物,是具有某種同類屬性的經濟活動的集合[1]。一家企業所從事的經濟活動既可能是屬于某一產業的,也可能是屬于多個產業。
產業有多種分類方法,一般分類方法包括關聯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國家標準分類法、國際標準分類法、兩大部類分類法、農輕重產業分類法、生產要素分類法等等[2]。不同產業分類方法之間劃分出來的產業類別會出現交叉重疊的現象。如國家標準分類法中,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將全社會經濟活動分為20 個門類、97 個大類、473個中類、1381 個小類[3],其中的“A 農、林、牧、漁業”門類可對應農輕重產業分類法中的“農業”,“C 制造業”門類同時對應了農輕重產業分類法中的“輕工業”和“重工業”,而“J 金融業”門類的農輕重產業界線更加模糊,無法對應到“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中的一類或兩類產業中。
20 世紀中葉以來,計算機和網絡逐漸普及,信息要素逐漸被生產部門所關注,信息與勞動、土地、資本共同作為生產要素投入國民經濟的生產活動中,信息產業應運而生。
馬克·波拉特等把信息產業分為第一次信息部門和第二次信息部門,第一次信息部門從事信息的生產、銷售和服務,第二次信息部門從事信息市場管理、企業監督、價格制定等管理工作。[4]
黎苑楚把信息產業分為三個部類:信息內容的生產提供部門、信息內容(服務)生產與消費的支撐部門、信息服務提供業。圖書、檔案、文獻信息、影視音像、通訊新聞、數據庫和教育文化產品的生產屬于信息內容的生產部門;信息設備制造、信息技術及其服務、系統集成、信息基礎設施屬于信息內容(服務)生產與消費的支撐部門。通信服務、網絡服務、郵政、信息咨詢、技術中介與經紀、廣告、廣播電視等屬于信息服務提供業。[5]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中并沒有單獨的“信息產業”分類,國家信息中心把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信業(即通信業)等三個子類歸納為信息產業[7]。電子信息制造業主要包括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元件及電子專用材料制造業、電子器件制造業、計算機制造業等;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主要包括軟件產品業、信息技術服務業、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業、嵌入式系統軟件業等;通信業主要包括固定通信業和移動通信業等。
本文認為信息產業是為滿足信息消費需求,提供硬件、軟件、通信網絡等方面產品和服務的產業部門的集合。本文采用國家信息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信息產業分類方法。
信息產業在研發上的高投入促進了產業創新。
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20 歐盟產業研發投資記分牌》報告統計了全球研發投入最多的2500 家公司,報告指出,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分別以23.0%、16.9%的占比位列全球研發投入最多的產業第1 位、第3 位。排名前200 的企業中有15 家中國企業,主營信息產業的企業共13 家,主營信息產業的企業研發支出占15 家企業總研發支出的94.6%。
信息產業的創新成果反映到了專利申請數量上。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20 年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中國信息產業的4 家企業位列前列:華為5464 項,世界排名第1;京東方1892 項,世界排名第7;中興通訊1316 項,世界排名第16,阿里巴巴770 項,世界排名第29。
本文整理了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對比制造業和電子信息制造業2016 年至2020年的產業增加值增長速率可以發現,電子信息制造業總是維持相對更高的產業增加值增長率,并且二者有著相似的產業增加值變化趨勢;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總是維持著相對更高的產業增加值增長速率。通信業以物聯網業務為例,2017 年至2020 年間,業務收入同比分別增長86%、72.9%、25.5%、17.7%(見圖1)。

圖1 產值同比增長情況
本文認為,信息產業的高增長性特征源于高創新性特征。一方面,信息產業的創新提高了自身的生產效率,如網絡會議創新提高了遠程辦公的效率,電子商務創新提高了貨物交易的效率;另一方面,信息產業的創新甚至引入了新的生產模式,如互聯網創新產生了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新業務。
信息要素作為現代化生產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擴散在全行業的生產過程中。而信息產業又是緊緊圍繞信息要素進行生產活動的生產部門,因此信息產業天然具備面向其他產業的擴散性特征,即信息產業可以通過提供適當的信息要素促進其他產業更順利、更高質量地完成生產活動。
孫寶文采用產業貢獻率估計和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我國各省1990 年至2000 年的產業增加值進行實證研究,發現信息產業短期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在10%以上,信息產業變革長期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8]
張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美國54 個產業20 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在高競爭環境下,信息產業通過定制信息技術投資向目標產業擴散時,目標產業的生產效益會獲得提升,非定制信息技術投資對目標產業的生產效益會產生負向影響;并且隨著環境競爭程度下降,定制信息技術投資對目標產業的生產效益提升程度會下降,非定制信息技術投資對目標產業的生產效益提升程度會上升。[9]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 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加強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本文認為,這里的“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屬于信息產業在演進過程中產生新技術和新產業形態,“數字產業”同樣具備了高創新性、高增長性和擴散性特征。
“加強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即充分發揮數字產業的創新性特征,通過數字產業的技術創新,形成一系列創新技術和創新工具,為產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儲備創新信息要素。“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有利于數字產業加快形成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進一步激發數字產業的高增長性,促進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創新可持續化。“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與數字產業的擴散性相輔相成,產業數字化過程中可以從數字產業中充分引進創新的數字/信息要素,形成產業融合創新模式,一方面目標產業生產效率獲得提升,另一方面數字產業也有了新的產值增長點。
綜上所述,由于高創新性、高增長性和擴散性特征,信息產業可以與其他產業之間形成一個相互融合、共同創新、共同增長的良性循環、雙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