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海
(江門市科禹水利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廣東 江門 529000)
開平市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地形地貌比較復雜,河流眾多,森林覆蓋率45.87%,現轄區面積1656.947 km2,下轄2個街道、13個鎮,226個村民委員會,43個居民委員會,人口68.73萬人。為了做好開平市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充分認識到水土保持規劃的重要性。通過采取相對應的防治措施,有效減少該地區的水土流失,以降低自然災害。
根據2019年廣東省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成果,2019年開平市土壤流失總面積176.05 km2,占行政區劃總面積的10.63%。按區域水土流失面積及強度分布見表1,按侵蝕強度劃分,包括輕度侵蝕142.60 km2,中度侵蝕22.37 km2,強烈侵蝕5.94 km2;極強烈侵蝕3.53 km2,劇烈侵蝕1.61 km2;其中以輕度侵蝕為主,占開平市土壤流失總面積的81.00%。

表1 2019年開平市土壤侵蝕面積統計表

續表1
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很多,但大多是自然因素(如:氣候、地形地貌、土壤等)和人為活動(如:人們陡坡開荒、順坡耕作、砍伐樹木,城鎮建設等)共同作用的結果[1]。前者是水土流失發生和發展的潛在因素,后者是水土流失發生、發展的主導因素。
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資源損壞,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危害,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使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生產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植被覆蓋度低,在降雨和徑流的作用下,裸露地表的表層土壤流失嚴重,且伴隨表土一起流失致使土壤肥力下降;而表層松散土壤流失,使得土壤孔隙度下降,蓄滲水能力大大降低,造成土地生產力下降。
丘陵山區荒山荒坡沖溝發育,礦石開采等生產活動造成山體裸露,水土流失挾帶的大量泥沙和有機物質淤積庫塘、河道,縮短塘庫使用壽命,降低其行洪調蓄能力,加劇洪澇災害,降低河道航運能力,影響水資源的有效利用[2-3]。
水土流失在造成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的同時,還可導致湖泊庫塘萎縮,生物群落結構和自然環境遭受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條件惡化,繁殖率和存活率降低,甚至威脅到種群的生存,影響區域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安全,并可能對城市、鄉村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也造成嚴重的影響。
根據國家及廣東省水土保持區劃成果,江門市一級區劃屬于南方紅壤丘陵區,二級區劃為南方沿海丘陵臺地區,三級區劃為華南沿海丘陵臺地人居環境維護區。廣東省規劃中,開平市位于四級區,為中部三角洲人居環境維護水質維護區(Ⅲ2)。江門市3區4市全部范圍均位于中部三角洲人居環境維護水質維護區(Ⅲ2)范圍內。根據江門市自然地理狀況、社會經濟狀況和水土流失現狀及發展趨勢,將江門市大致劃分為平原區、山地丘陵區、沿海山地海島區共3個類型區。開平市全部位于山地丘陵。
3.1.1 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
江門市在國家及廣東省劃定的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的基礎上將開平市大沙鎮和龍勝鎮劃為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面積為378.01 km2,見表2。

表2 江門市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劃分結果
3.1.2 水土流失防治總體布局及防治重點范圍
在水土保持區劃和重點防治區劃分的基礎上,遵循開平市總規劃確定的水土保持目標,綜合分析了開平市水土流失危害分布情況以及防治現狀,提出了“整體規劃、局部優先、突出重點”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總體布局和預防綜合治理的重點范圍。
總體布局中,“整體推進”主要是依據區域定位和治理需求,區分治理的輕重緩急,合理確定規劃期內全市近、遠期治理規模,整體推進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局部優先”則是指山地丘陵區城鎮化發展水平正在逐漸提高,城鎮化過程中的生產建設活動將對周邊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此外該區域也是開平市礦產資源、林地、農田集中區,因此將山地丘陵區納入規劃重點治理范圍,并安排近期優先治理;“突出重點”主要是指綜合治理重點區域為侵蝕強度為中度及以上區域;通過實施重點治理區域內的重點項目,推動重點治理區的治理。目前,開平市涉及國家、廣東省及江門市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為大沙鎮和龍勝鎮,但不涉及國家、省市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
3.2.1 預防措施
(1)近期重點預防工程
①重要飲用水水源地預防工程。預防保護對象:主要包括廣東省及江門市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內的重要飲用水水源水庫(開平市大沙河水庫)等。預防保護措施:實施蓄水水庫的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設,對水庫周邊2000 m寬的陸域集雨區范圍內的低效林分、宜林荒山、采伐跡地進行林分改造,而后對該范圍實施預防保護見表3。

表3 江門市重要飲用水水源地預防工程規劃表 單位:km2
②重要生態區域預防工程。當前,廣東省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內的重要生態區域,主要涉及開平市大沙鎮、大沙林場等。在重點預防區中,對生態公益林之外的部分非重點商品林地,按照水源涵養林建設要求,實施林分改造,而后對所有非重點商品林地實施封育保護。規劃完成封育保護55.70 km2,林分改造27.85 km2。通過預防保護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近期完成重要生態區域預防面積192.38 km2。
(2)遠期重點預防工程
預防保護對象:江門市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范圍內,開平市除近期已實施預防保護以外的其它全部區域。對生態公益林之外的部分非重點商品林地,按照水源涵養林建設要求,實施林分改造,而后對所有非重點商品林地實施封育保護。通過預防保護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遠期完成重要生態區域預防面積185.63 km2,其中實施封育保護185.63 km2,林分改造92.82 km2。
3.2.2 綜合治理
(1)自然侵蝕治理
根據2019年廣東省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成果,2019年開平市土壤流失總面積176.05 km2,占行政區劃總面積的10.63%。按侵蝕強度劃分,包括輕度侵蝕142.60 km2,中度侵蝕22.37 km2,強烈侵蝕5.94 km2;極強烈侵蝕3.53 km2,劇烈侵蝕1.61 km2;其中以輕度侵蝕為主,占開平市土壤流失總面積的81.00%。為此,按近期規劃至2025年,全市治理土壤侵蝕面積51.01 km2,約占開平市土壤侵蝕區域總面積約30%。見表4。

表4 開平市近期土壤侵蝕治理進度表 單位:km2
(2)坡耕地侵蝕治理
為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坡面流速,促進泥沙就地沉積,涵蓄坡面徑流,控制坡面沖蝕,需要增加森林覆蓋率。首先,實行退耕還林。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25°以上陡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的停止耕種,轉換為林地,建設水土保持林。其次,將坡改梯。選擇5°~15°的土質較好、交通方便、便于實現水利化的坡耕地,建設具有一定規模、集中連片的梯田,并合理配置坡面小型蓄排系統、田間生產道路,在減輕水土流失的同時,提高坡耕地穩產高產能力。最后,保土耕作。對于難以實施坡改梯的坡耕地,結合每年農事耕作,改革傳統耕作方式,以進一步減少水土流失。
通過對開平市水土保持規劃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其整體的土壤侵蝕面積均不斷下降,其中自然侵蝕強度輕度和強烈面積均呈下降趨勢,水土流失強度逐步降低,土壤侵蝕量也相應減少,生產建設項目(開發區建設)及農村生產活動造成的人為侵蝕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為侵蝕面積顯著減少,水土保持生態環境也向良性發展,為開平市水土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