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漢坤 龍眉伶 陳淑貞 劉丹萍 黃曉嵐 陳秋宇 梁 燕 謝懷統 羅經煌 吳榮敏
右江民族醫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痛經是指女性絕經前,在經期間或其前后表現為周期性的下腹部疼痛或墜脹感,可在經期時伴有嚴重的惡心、嘔吐、四肢冰冷或痛至暈厥[1]。中醫稱之為“經行腹痛”。近年來許多學者研究發現,女性的痛經發病率逐年升高,18~30歲為痛經高峰期[2]。痛經對女性的正常社會生活、工作造成極大影響,在止痛過程中還可能掩蓋實際病情,導致惡性婦科疾病治療的延誤,更有甚者會影響生育、威脅生命。痛經是許多女性面臨的一項難題,并且情況愈發嚴峻,因此積極探究有效的治療方法已然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本研究采用腰骶部阿是穴對54例原發性痛經患者進行治療,現報道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的54例原發性痛經患者均為右江民族醫學院2017、2018級在校學生。年齡19~22歲,平均(20.74±0.65)歲;病程1~10年,平均(4.5±2.16)年。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婦產科學》[3]擬定診斷標準:①發病時間常在青春期月經初潮后1~2年內;②痙攣性疼痛一般情況下最早發生在經前12 h內,于第1天疼痛最劇烈,2~3 d后逐漸減輕;③婦科及超聲檢查無異常;④可有嘔吐、頭暈、乏力、惡心、腹瀉等相關伴隨癥狀,嚴重時可發生暈厥。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劉敏如主編的《中醫婦科學》[4]診斷標準擬定:①在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周期性下腹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甚至劇痛昏厥;②排除盆腔臟器器質性病變所致的腹痛。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原發性痛經的中醫及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16~35歲未孕女性,病程3個月以上,治療前VAS評分≥40 mm分且CMSS評分≥8分者;③近1個月內未接受影響本研究結果的中、西醫治療者;④月經周期規律(21~35 d);⑤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不規則月經周期者;②合并有肝、腎、心等嚴重疾病者;③近期或研究過程中服用鎮痛藥物或接受其他治療而影響本研究檢測指標者;④經婦科及超聲檢查后診斷為繼發性痛經者;⑤精神病患者。
1.5 治療方法
1.5.2 辨證加減 ①寒濕凝滯型加中極、腰陽關;②濕熱瘀阻型加陰陵泉、血海;③氣血兩虛型加氣海、足三里;④肝腎虧虛型加太溪、肝俞;⑤氣滯血瘀型加太沖、血海。
1.5.3 治療時間 于患者月經前5~7d開始治療,每日1次,至經期第1天止,療程為1個月經周期,連續治療3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1.6.1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 患者自我評價痛經的疼痛程度。具體方法:畫1條10 cm長的橫線,患者根據自身經期時最劇烈的疼痛程度做標記,線的最右端表示“無法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為“10”,線的最左端表示“無痛”為“0”?;颊吒鶕浧跁r最劇烈的疼痛程度在線條上相應的位置做標記,研究人員測量并記錄患者所標記的位置與線的最左端的長度(mm)即為患者的疼痛VAS分值[5]。
1.6.2 COX痛經癥狀量表(CMSS) 量表包含18個疼痛伴隨癥狀,每個癥狀按嚴重程度、持續發作時間采用5級計分法,由患者自我評價本次月經周期各項癥狀的情況,分別計分相加求出總分,總分越高,表明病情越嚴重[6]。
研究人員于每個月經周期結束第1天采用VAS及CMSS對受試者進行測評、記錄,連續觀察記錄3個療程,治療結束后隨訪3個月并進行測評。
1.7 療效評價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制定療效標準,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痊愈:行經前后下腹部疼痛及伴隨癥狀消失,療效指數≥95%,隨訪3個月經周期痛經相關癥狀無復發;顯效:行經前后下腹部疼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明顯好轉,50%≤療效指數<95%,隨訪3個月經周期痛經相關癥狀無加重;有效:經行前后下腹部疼痛減輕,其余癥狀有好轉,30%≤療效指數<50%,隨訪3個月經周期痛經相關癥狀無加重;無效:行經前后下腹部疼痛及其余癥狀無改變或加重者,療效指數<30%??傆行?(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病例數×100%。

2.1 治療前后VAS評分及CMSS積分比較 由表1可見,患者接受治療后VAS評分及CMSS積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后療效情況分析 54例患者經治療后,痊愈13例,占24.1%;顯效23例,占42.6%;有效9例,占16.7%;無效9例,占16.7%;總有效率為83.3%。

表1 治療前后VAS評分及CMSS積分比較 (分,
原發性痛經是由于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常見婦科疾病,青春期及中年女性為好發群體,發病率為48%~89%[8-9],疼痛嚴重者需臥床休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可痛至暈厥危及生命健康,痛經導致的女工缺勤率在34%~50%[10]。據楊瓊秀等[11]報道,患者可通過口服避孕藥抑制排卵或使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劑如布洛芬減小子宮張力和收縮強度,從而緩解經期疼痛。但據近幾十年來的數據研究發現,以上療法都不能徹底治愈原發性痛經,可同時會對患者造成身體及心理上的嚴重傷害的相關不良反應,即口服避孕藥抑制排卵但易導致不孕,服用布洛芬會使患者出現消化道反應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因此應用時受到限制[12]。西醫對原發性痛經至今仍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常使用止痛藥用于對癥治療,療效不穩定,治標不治本。因此,相比之下腰骶部阿是穴在推拿治療原發性痛經中顯現出獨特的優勢。傳統中醫婦科理論認為女性痛經的病機為“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再結合《內經》中“以痛為腧”的理論基礎,在患者腰骶部選取阿是穴,使其局部氣血暢通,故能行氣止痛。
阿是穴按摩療法是在《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的指導下,運用手法作用于相關疾病出現的反應點,對局部進行刺激,疏通經絡氣血,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應激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鎮痛解痙作用[13]。人體在神經網絡系統的支配和調節下,使體內各器官系統功能之間保持相對協調時,機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當人體內各器官系統之間功能不相協調時,就會出現或輕或重的疾病表現。阿是穴按摩治療法是在人體內各器官系統之間功能不相協調剛開始時,通過手法按摩刺激,在神經系統的作用下,使人體內各器官系統之間功能恢復協調關系,從而使人體保持健康舒適狀態。阿是穴又稱壓痛點,是以病痛反應點作為穴位的一類腧穴。當人的身體感覺不適或某部位出現異常時,其相應部位附近穴位可能出現異常癥狀,如按壓有酸、麻、脹、痛的感覺,而且隨著病情加重或減輕這種感覺就越強烈或逐漸消失,這些壓痛點也是實施穴位療法的部位。中醫認為,疼痛是由于氣血不通則痛,當身體發生病變時,氣血會暫時停滯在相應部位,即出現阿是穴,當身體病變趨于恢復時,局部氣血也逐漸流通,阿是穴即消失。根據這一原理,通過對一定部位阿是穴進行手法刺激,疏散氣血,從而緩解身體某些部位不適或者疼痛。
本研究在疾病發生前先行介入治療,能夠激發自身機能,提高免疫力,對疾病快速作出反應,根據《黃帝內經》所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該研究所采用的治療時段充分體現中醫“治未病”的理論,防患于未然,在疾病發生前局部氣血會發生凝聚,此時采取手法疏通氣血,即可預防疾病的發生,這便是秉承“治未病”的理念[14]。運用腰骶部阿是穴按摩,在點按雙側關元、三陰交以及第二掌骨全息的下腹穴基礎上進行辨證加減,此是根據林小涵等[14]研究中闡述的關元穴,脾經、胃經、腎經、任脈等穴位、經脈,所過之處均是婦科疾病常用經驗組穴及經脈的理論。楊佳敏等[15]研究發現,針刺關元穴治療原發性痛經,通過調節子宮阿片肽受體水平,釋放鎮痛物質,達到止痛效果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通過觀察治療前后VAS和CMSS積分的變化情況,結果顯示本實驗運用腰骶部阿是穴手法對原發性痛經是有效果的,其評價標準具有一定的穩定可靠性,還具操作簡單、便捷、有效等優點,值得深入研究以及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