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屹鵬,蘭 軍,王化東,楊尚虎,阿耳爾呷,江洪波,張志強,羅明華*
(1.綿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工程學院,四川綿陽 621006;2.綿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四川綿陽 621006;3.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四川綿陽 621050)
中藥資源是發展中醫藥事業和健康產業的基礎[1].只有搞好中藥資源普查工作、摸清中藥資源家底和特點,才能繼承和發揚中醫藥事業,合理開發利用中藥資源.四川省平武縣境內海拔落差大,氣候條件優越,生態環境復雜多變,有王朗自然保護區、雪寶頂自然保護區等多個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蘊藏著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有“四川中藥材基因庫”之稱[2-3].第三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對平武縣進行了調查,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十余年,藥用植物種類及分布狀況均已發生變化,對此未有系統的專項調查和研究.根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工作布置,平武縣作為首批普查試點縣,開展了普查工作,在此基礎上,四川省普查辦又進一步組織開展平武縣中藥資源復查.本文報道近幾年在平武縣開展資源普查和復查的成果,以期為合理開發利用藥用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平武縣隸屬四川省綿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上游.地處北緯30°59′~33°02′,東經103°50′~104°58′,全縣幅員面積5 974 km2,轄6個鎮、14個鄉.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600~5 588 m,多高山陡坡,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景觀,高差懸殊,因而氣候類型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呈垂直分布.大部河谷地帶屬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高海拔山地屬寒溫帶氣候和寒帶氣候.縣境內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降水量充足,四季特征明顯,多年平均氣溫14.8 ℃,年均日照時間1 376 h,年均降雨量866.5 mm,無霜期252 d左右.平武縣野生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有紅豆杉、珙桐、銀杏等國家保護野生植物.
通過走訪平武縣衛健委、林草局、藥監局、自然保護區保護站及管理局等部門,尋訪藥材栽培農戶、中藥收購商,以及查閱以往資源普查成果、平武縣林相圖、行政區劃圖及地形圖等資料,初步掌握平武縣植物種類和分布情況、中藥材栽培和流通情況,了解樣地的交通可達性和近期植被條件,為外業調查做必要的準備,為樣帶和樣線的設置提供實際參考.
按照《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范》,選取中藥資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統中自動擬合生成的38個樣地,詳見圖1.根據樣地內的地形、海拔等因素,人為設置5個具有代表性的樣方套,每個樣方套間距大于100 m.每個樣方套內設置6個樣方,分別為1個10 m×10 m的喬木樣方,1個5 m×5m的灌木樣方,4個2 m×2 m的草本樣方,共計完成190個樣方套,1 140個樣方[4].對樣方內的藥用植物種類及數量進行記錄并采集原藥用植物,攝制其形態特征、植株個體、群落及生境四類照片,同時記錄植物生活型、采集時間、采集人和經緯度等基本信息.
根據平武縣地形地貌分析,以及走訪調查結果,選擇有適當海拔梯度,并且藥用植物種類豐富的區域,設置12條樣帶,詳見圖2.每條樣帶長2 000 m,沿樣帶中心線上向兩側50 m范圍內展開調查,若遇險峻地形,則將調查范圍適當縮小至15至20 m.同時,在樣帶內展開時間梯度的調查,在調查年限內,根據不同植物的花期和果實成熟期,在3月至11月內的不同時間,進行多輪外業調查,獲取各種野生藥用植物資源信息和實物憑證.
在樣地調查與樣帶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線路調查使中藥資源普查更加充分.普查隊選取交通條件、自然植被環境條件較好的大橋鎮河口村、虎牙鄉高山堡村、平通鎮新園村、泗耳鄉茶坊村、黃羊關鄉黃羊關村與龍安鎮兩河堡村等地進行線路調查,主要樣線分布見圖2.對設置樣線范圍內的藥用植物隨見隨采,將所采集的植物立即進行標本壓制.
內業整理包括植物標本鑒定、臘葉標本制作、照片與數據的錄入及標本與信息的審核等工作.將干燥后的野外壓制的標本進行縫合固定上臺,通過查閱《中國植物志》[5]、《中國高等植物圖鑒》[6]等資料對所采植物標本進行鑒定,并填寫標本采集記錄表和標本鑒定簽.在對藥用植物標本及拍攝的照片復審無誤后,將整理好的數據和影像資料上傳至中藥資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統,導出平武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包括藥用植物的藥用部位、藥用功效等信息.在此基礎上對調查到的藥用植物進行科屬分類、生活型、重點調查品種及珍稀藥用植物的統計分析.
本次普查發現平武縣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共有1 511種,隸屬667屬156科.經統計藥用植物類別,其中被子植物有1 428種,占藥用植物總數的94.51%;蕨類植物有65種,占藥用植物總數的4.30%;裸子植物與菌類植物僅分別為15種和2種.可見低等植物藥用種類較少,被子植物藥用種類較多.詳見表1.
表1 平武縣藥用植物資源類型與組成Tab.1 Types and composition of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in Pingwu County
按照大型科(>10個種的科)、中型科(6~10個種的科)、小型科(2~5個種的科)和單種科4個等級劃分,進行科的結構統計.經過統計發現,平武縣藥用植物中各科所含物種數有明顯的差異.平武縣藥用植物大型科有45個,占縣域內藥用植物總科數的28.85%;中型科有27個,占縣域內藥用植物總科數的17.31%;小型科有50個,占縣域內藥用植物總科數的32.05%;單種科有34個,占縣域內藥用植物總科數的21.79%.含種數排名前3的科依次為薔薇科(111種)、菊科(80種)、百合科(63種),這3個科中含有的藥用植物占總種數的16.81%.
根據藥用植物性狀不同,平武縣藥用植物分出喬木(包括小喬木、中喬木)、灌木(包括半灌木、亞灌木)、藤本、草本(包括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藻菌五種生活型,并進行統計.結果表明,平武縣藥用植物以藥用草本為主,并且多年生草本居多,木本藥用植物中最多的是藥用灌木,其次為藥用喬木,最少的為藥用藤本植物.詳見表2.
依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重點調查中藥資源(中藥材)目錄》,平武縣藥用植物重點調查品種共計119種[4].按藥用部位分析,根和根莖的品種最多,全草及果實類次之,所占比重較小的藥用部位是種子類、花類、葉類和其他類.詳見表3.
表3 平武縣重點調查藥用植物統計結果Tab.3 Statistical results of medicinal plants from special surveys in Pingwu County
續表3:
續表3:
續表3:
根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7]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8],統計國家級保護植物.調查到平武縣轄區內共分布有珍稀和瀕危藥用植物18科43種,其中Ⅰ級保護植物4種,Ⅱ級保護植物31種,Ⅲ級保護植物8種.詳見表4.
表4 平武縣珍稀保護藥用植物統計結果Tab.4 Statistical results of rare and protected medicinal plants in Pingwu County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9]和《四川省中藥資源志要》[3],將平武縣藥用植物功效分為20類,其中清熱類、活血化瘀類、祛風濕類最多,占總藥用功效的53.24%,其他藥用功效類別占比較少,其中化濕類、開竅類、涌吐類最少,分別僅為9種、5種和3種.平武縣所調查的1 511種藥用植物中,不同功效類別累加種類達2 359種,可見全縣很多藥用植物有多種功效,如大葉馬蹄香Asarum maximum既能祛風止痛、開竅利水,又能止咳平喘,石蒜Lycoris radiata既能清熱解毒、祛痰、殺蟲,又能催吐.詳見表5.
平武縣具有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當地對資源利用有悠久的歷史.其利用情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采集野生藥材加以利用.藥商收購,外銷或縣境內醫院、診所使用,除此之外還有老百姓自用.采集的品種多,如藁本、貝母與重樓等.二是半野生撫育利用,如掌葉大黃、川赤芍等.三是栽培利用,平武縣種植的藥材主要以“三木”藥材為主的20多個品種,如厚樸、杜仲、黃柏、天麻、白芍與黃精等,特別是厚樸,近年來,一度達到兩萬多公頃,并建有產地加工廠,形成了產業鏈.
平武縣地處涪江上游,位于四川省綿陽市西北部,境內高山峽谷、溝壑縱橫、地形地貌多樣,從終年積雪的寒冷山地到四季分明、溫暖潮濕的淺丘平壩.生態環境復雜多樣性造就了多樣化藥用植物資源,因而藥用植物種類豐富,藥用價值高.結合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及平武縣藥用植物資源特點,對平武縣中藥資源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平武縣地產川西北腹地,雖然野生植物資源豐富,但由于過度的采挖導致有的種類資源迅速減少,甚至瀕危或滅絕,如瓦布貝母、重樓等.為此必須大力開展野生植物保護宣傳,要制定方案,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的宣傳,使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特別是保護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政策、法規深入人心.
利用國家建立大熊貓國家森林公園的契機,在平武縣境內的雪寶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王朗自然保護區和多個省級、地級自然保護區建立監測站,制定監測保護名錄,像監測保護野生動物一樣,保護野生藥用植物資源,以實現短期保護目標,同時考慮植物物種豐富度和氣候變化,特別是降水變化的長期預測[10];另外,在保護區內就地建立藥用植物資源圃,加強就地撫育工作,讓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種群發展壯大.
就目前種植情況看,平武縣成規模種植的以厚樸、天麻為主,其他的有較高經濟價值的藥用植物如重樓、黃精、白及、白芍等,多為藥農散種,在山區藥材市場信息不暢和種植技術落后的情況下,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因此,要科學制定縣域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引導和培訓農戶規范化種植中藥材.為了做好此項工作,一是與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合作,開展平武縣土壤、氣候和藥用植物適宜種植區域研究和示范種植研究,二是示范種植與培訓農戶,三是與企業合作,建立良好的營銷渠道,為當地藥農增收、為地方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