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衛軍
(河南省溫縣第二人民醫院藥劑科 溫縣454850)
顱腦損傷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外傷性疾病,患者癥狀表現主要為頭痛、意識障礙、嘔吐等[1]。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昏迷時間較長,意識障礙更為嚴重,術后恢復較為緩慢,是臨床關注的重點之一。 依達拉奉具有降低破壞腦血管自由基、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的作用,是臨床上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恢復期患者常用藥物,但仍有部分患者恢復效果不理想[2]。 中醫認為,顱腦損傷后離經之血引發的氣血瘀滯不通是導致神經功能恢復較慢的主要原因,治療時可從此處著手。 醒腦散瘀湯具有活血行氣、散瘀通竅的功效,或許應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恢復期患者中可獲得較佳的治療效果。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醒腦散瘀湯應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恢復期患者中的療效。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12 月來我院就診的109 例瘀阻腦絡證顱腦外傷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符合重型顱腦損傷診斷標準[3];生命體征穩定,處于恢復期;中醫辨證為瘀阻腦絡證[4];符合知情自愿原則。 排除標準:存在研究所用藥物禁忌證者;既往有顱腦損傷史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109 例患者分為依達拉奉組54例、中西醫結合組55 例。依達拉奉組女34 例,男20例;年齡 29~66 歲,平均(46.95±4.46)歲;硬膜外血腫10 例,腦挫裂傷合并顱內血腫21 例,彌漫性腦挫裂傷20 例, 硬膜下血腫3 例。 中西醫結合組女33例,男 22 例;年齡 26~68 歲,平均(46.88±4.53)歲;硬膜外血腫12 例,腦挫裂傷合并顱內血腫20 例,彌漫性腦挫裂傷18 例,硬膜下血腫5 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本研究征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營養神經、保護腦細胞等基礎對癥治療。 在此基礎上, 依達拉奉組給予依達拉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0280) 靜脈滴注,30 mg/次,2 次 /d,14 d 為一個療程。中西醫結合組在依達拉奉組基礎上增加醒腦散瘀湯治療。組方:丹參 18 g、赤芍 18 g、川芎 12 g、當歸 12 g、紅花 9 g、生地 15 g、桃仁 15 g、菊花 12 g、牛膝 9 g、枳殼 6 g、柴胡 6 g、大棗 4 枚、蔥白 3 g、生姜 3 g、甘草 6 g。 水煎后取汁 200 ml, 分早晚 2 次服用,1 劑 /d,14 d 為一個療程。 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療效。 顯效:治療后,患者神志清醒,癥狀基本消失,生活能夠自理;有效:治療后,患者神志清醒,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生活部分自理;無效:未達上述標準。(2)神經功能:檢測并記錄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中樞神經特異性蛋白(S100-β)水平。(3)凝血功能:治療前后檢測兩組凝血酶原時間(PT)、D-二聚體(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水平。(4)安全性:記錄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研究內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一處理, 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依達拉奉組顯效20 例,有效22 例,無效12 例,總有效率為77.78%;中西醫結合組顯效25 例,有效26 例,無效4 例,總有效率為92.73%。 中西醫結合組總有效率高于依達拉奉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 中西醫結合組治療后D-D 水平較依達拉奉組低,APTT 及PT 水平較依達拉奉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PT(s)治療前 治療后D-D(μg/ml)治療前 治療后APTT(s)治療前 治療后依達拉奉組中西醫結合組tP 54 55 10.22±1.38 10.19±1.40 0.112 6 0.910 5 12.59±1.44*16.01±1.60*11.722 9 0.000 0 2.39±0.58 2.43±0.62 0.347 7 0.728 8 1.22±0.40*0.76±0.15*7.921 6 0.000 0 29.98±4.11 29.96±4.09 0.025 5 0.979 7 35.95±4.51*43.11±4.99*7.854 6 0.000 0
2.3 兩組神經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后中西醫結合組S100-β 及NSE 水平均較依達拉奉組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神經功能指標對比(μg/L, )

表2 兩組神經功能指標對比(μg/L,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NSE治療前 治療后S100-β治療前 治療后依達拉奉組中西醫結合組tP 54 55 43.02±3.99 43.06±3.43 0.056 2 0.955 3 22.11±2.85*16.02±1.19*14.509 7 0.000 0 1.32±0.40 1.30±0.41 0.257 7 0.797 1 0.79±0.20*0.43±0.11*11.614 5 0.000 0
2.4 兩組藥物安全性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顱腦損傷在中醫學中屬于“頭部內傷病”范疇。中醫學對顱腦的記載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素問》曰:“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而《保嬰撮要》曰:“腦骨傷損者,用輕手搏令端正,剪去其發。 ”這是中醫學對顱腦損傷較早地認識及診療經驗。 中醫學認為,顱腦受到外力撞擊以致機體腦竅損傷,離經之積于其處,瘀血阻竅,腦絡不通,腦神不得滋養,發為神志逆亂、頭暈頭痛、肢體抽動,治療時應以活血化瘀、通竅活絡為治療原則。 醒腦散瘀湯方中以丹參、赤芍為君藥,兩者合用活血散瘀止痛;以川芎、當歸、紅花、生地共為臣藥,生血養血,化瘀通絡,同時輔助君藥產生引經之效,走而不守;以桃仁、菊花、牛膝、枳殼、柴胡、大棗、蔥白、生姜共為佐藥,益氣和中,疏肝理氣,導瘀下行,止痛活血,載藥上達,通陽清熱,開竅醒腦;以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 諸藥合用共奏活血散瘀、通絡止痛、醒腦開竅之功。
顱腦損傷患者機體會出現異常的纖溶亢進及血液高凝狀態,主要以凝血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癥狀更為明顯,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因此,及時糾正患者凝血功能異常狀態,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D-D、APTT、PT 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 提示兩組均能夠有效改善凝血功能異常,而中西醫結合組改善效果較依達拉奉組更為明顯,證實聯合醒腦散瘀湯改善凝血功能異常的效果更為顯著。 依達拉奉能夠通過抗自由基,拮抗中樞神經炎癥反應及膠質細胞引發的氧化毒性,改善機體凝血功能。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 醒腦散瘀湯內的丹參提取物能夠通過消除氧自由基,對機體的腦組織產生保護作用,解聚聚集的紅細胞,溶解纖維蛋白原,調節紅細胞比容水平,有效調節機體的血液流變性,聯合依達拉奉能更為顯著地改善機體凝血功能。
同時, 中西醫結合組治療后 S100-β、NSE 水平均低于依達拉奉組, 提示在依達拉奉治療基礎上聯合醒腦散瘀湯更利于重型顱腦損傷恢復期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依達拉奉是臨床上常用的腦保護劑,能夠通過抑制自由基超載, 減輕神經元及血管內皮損傷, 抑制炎癥介質形成, 降低缺血再灌注引發的破壞,恢復患者內環境平衡,產生腦保護作用。 醒腦散瘀湯內丹參能夠拮抗Na+、Ca2+聚集, 減輕腦水腫,抑制繼發性損害,保護腦組織;赤芍能夠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調節抗氧化酶活性,減輕腦組織損傷[5];川芎所含的川芎嗪更易透過血腦屏障調節腦組織血流量,改善微循環,提升線粒體膜流動性,保護腦細胞膜酶活性,調節丙二醛(MDA)水平及Ca2+超載,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6];當歸提取物能夠有效抑制腦組織缺血引發的再灌注損傷。因此,依達拉奉和醒腦散瘀湯聯合更利于神經功能恢復, 故中西醫結合組患者臨床療效更為顯著。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無不良反應出現, 提示依達拉奉聯合醒腦散瘀湯有著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在依達拉奉治療基礎上聯合醒腦散瘀湯能夠拮抗氧自由基,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保護腦組織,發揮活血散瘀通絡效果,有效改善重型顱腦損傷恢復期患者神經功能及凝血功能,且安全性高。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隨訪時間較短, 未觀察到患者遠期治療效果,延長隨訪時間,明確聯合治療的遠期療效是本研究的后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