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越 王小紅
(1 甘肅省慶陽市人民醫院骨一科 慶陽745000;2 甘肅省慶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部 慶陽745000)
大骨節?。↘BD)屬于一種變形性、多發性及地方性的骨關節疾病,臨床發病具有區域特點,主要分布在山區或半山區地貌,平原地區少見。 KBD 會累及指間、腕及膝等關節,其中以膝關節受累最為嚴重,會造成患者關節疼痛及活動限制,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影響較大[1]。 全膝關節置換術(TKA)適用于各種膝關節疾病晚期,關節結構破壞所致的終末期關節疾病常具備疼痛、畸形、功能障礙三大特征,TKA 有利于減輕患者膝關節疼痛癥狀,提高膝關節功能[2~3]。本研究分析TKA 治療晚期膝關節KBD 的臨床效果及預后, 以期為晚期膝關節KBD 的治療提供更為科學、有效的方法。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 4 月~2020 年4 月于我院治療的140 例晚期膝關節KBD 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70 例,74 膝)和觀察組(70 例,76 膝)。 觀察組男 19 例(19 膝),女 51 例(57 膝);年齡 43~76 歲,平均年齡(58.72±4.03)歲;病程 6~18年,平均病程(11.74±1.59)年;右膝關節 42 膝,左膝關節 34 膝;合并癥:糖尿病 12 例,高血壓 15 例,冠心病 7 例。對照組男 22 例(20 膝),女 48 例(54 膝);年齡 41~73 歲,平均年齡(58.46±3.75)歲;病程6~16 年,平均病程(11.46±1.27)年;右膝關節 40膝,左膝關節34 膝;合并癥:糖尿病10 例,高血壓13 例,冠心病10 例。 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KBD 診斷符合《大骨節病診斷標準》[4]有關標準;精神狀態良好,治療積極性較高。(2)排除標準:合并慢性支氣管炎及心衰等影響患者功能及生活的疾??;合并創傷后關節炎等疾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藥物保守治療。 硫酸氨基葡萄糖片(國藥準字 H20041317)口服,2 片 /次,3 次 /d,4 周為一個療程,根據病情可適當增加療程,每年最多不超過3 個療程。 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1837): 以患膝關節髕骨下外側為穿刺點,常規消毒,嚴格無菌操作,使用7 號注射器針頭進行穿刺注射,注射藥量為2 ml,藥液注射完畢后為保證藥液于關節腔內均勻分布,指導患者放松關節,然后被動活動關節,注意動作要輕,1 次/周,5周為一個療程。
1.3.2 觀察組 給予 TKA 治療。(1)術前準備。 術前均進行下肢全長片、膝關節負重正側位X 線片檢查,依據患者實際情況增加CT 掃描及三維重建,完善術前評估及常規檢查, 并對下肢神經血管功能及膝關節活動度等進行評估,積極治療內科疾病。(2)TKA 治療。 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取膝前正中切口,髕旁內側入路,對周圍骨贅進行清除,顯露脛骨內側緣,髕骨向外翻轉,切除髕上囊、內側半月板及前后交叉韌帶等; 針對外翻外旋畸形, 對外側副韌帶、髂脛束及后外側關節囊進行松解;針對內翻內旋畸形患者,對半膜肌附著點進行松解,將脛骨后內側顯露,切除股骨遠端及脛骨平臺內側骨贅,完成脛骨后內側副韌帶的松解;針對屈曲攣縮畸形,首先進行一期脛骨、股骨截骨處理,隨后松解軟組織,脛骨近端、股骨近端根據術前設計及術中情況進行截骨;局部注射“雞尾酒”浸潤,將髕骨周圍骨贅去除并進行去神經化處理,在對關節活動度、下肢力線等確認后安裝假體,屈曲位縫合傷口,放置引流管。(3)術后康復。 術后常規進行鎮痛、抗感染及抗凝等治療,術后當日局部冷敷傷口,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引流管拔除后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被動及主動功能鍛煉,依據患者實際情況于術后第3 天進行患肢負重下地站立或行走,盡可能爭取術后14 d 內膝關節屈曲度>100°。
1.4 評價指標 (1)膝關節功能:隨訪6 個月,采用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標準(KSS)[5]評估,包括功能性評分[穩定性(25 分),活動度(25 分),疼痛(50 分)]、關節性評分 [上下樓能力(50 分), 行走能力(50分)],得分越高則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2)記錄治療前、治療后6 個月時膝關節活動度(ROM)。(3)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評估,評分范圍0~10 分,評分越高則疼痛越劇烈。(4)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7]評估,評分范圍0~100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5)并發癥,包括假體松動、下沉及肺栓塞、肌間靜脈血栓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以P<0.05 為有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膝關節功能及ROM 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ROM 及KSS 評分中的功能性評分、關節性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功能及 ROM 比較()

表1 兩組膝關節功能及 ROM 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ROM(°)治療前治療后時間 組別 n KSS 功能性評分(分)KSS 關節性評分(分)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70 70 70 70 36.18±4.31 36.25±4.26 70.38±5.97*80.63±6.40*#33.16±3.68 33.27±3.74 69.27±6.92*76.51±7.30*#66.42±8.53 66.57±8.53 80.22±7.32*94.13±8.06*#
2.2 兩組VAS 評分及SF-36 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 VAS 評分及 SF-36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 VAS 評分及 SF-36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VAS 評分 SF-36 評分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70 70 70 70 7.73±1.05 7.81±1.44 3.62±0.62*1.69±0.58*#43.68±4.12 43.52±3.95 68.33±2.26*75.09±2.34*#
2.3 兩組并發癥比較 隨訪6 個月,觀察組影像學檢查結果可見力線獲得改善、假體位置良好;患者未出現假體松動、下沉及肺栓塞等并發癥,其中有1 例患者出現肌間靜脈血栓,經抗凝治療后痊愈。 對照組治療期間未出現明顯治療相關并發癥。 兩組并發癥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目前KBD 的非手術治療主要以氨基葡萄糖、非甾體抗炎藥等為主,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疼痛癥狀,但無法從根本上對軟骨退變進行修復, 一旦停止治療, 疼痛仍會不斷加重。 膝關節鏡下清理術為治療KBD 常用術式,能夠切除炎性滑膜,修復關節軟骨,改善患者關節功能, 但晚期膝關節KBD 患者軟骨面缺損嚴重,周圍組織攣縮,采用關節鏡手術處理難度較大[8]。
晚期膝關節KBD 患者往往會出現屈曲畸形及內外翻畸形,臨床上多主張采用TKA 治療。 晚期膝關節KBD 患者的解剖特點存在差異, 同時由于關節囊及韌帶攣縮,伴有骨缺損及骨贅增生,患者會出現旋轉畸形、 屈曲攣縮,TKA 術中操作難度較大[9]。TKA 術中需要徹底松解軟組織, 針對嚴重攣縮部位,可采用多個小口拉網式松解,將骨贅清除,關節面截骨后能夠進一步松解軟組織,并再次二次截骨;針對脛骨平臺缺損嚴重者, 可通過進行骨質重建獲得良好關節力線[10]。 TKA 術中應該備好最小型號的關節假體, 少數患者應該依據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制定合適型號假體,以促使假體更佳匹配。本研究探討TKA 治療晚期膝關節KBD 的臨床效果及預后,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術后KSS 評分中功能性評分、 關節性評分及ROM 高于術前、 對照組, 術后VAS 評分低于術前、 對照組,SF-36 評分高于術前、對照組;術后隨訪6 個月,患者術后影像學檢查結果可見力線獲得改善、假體位置良好,僅有1 例患者出現肌間靜脈血栓,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顯著。 這提示晚期膝關節KBD 患者采用TKA 治療是安全可行的,患者術后疼痛癥狀明顯減輕,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有利于改善ROM,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術后并發癥少。但經臨床實踐發現,術后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為恢復膝關節功能的保障, 患者術后早期進行鍛煉有助于消除水腫, 改善患者疼痛及關節穩定性,促進關節活動度的恢復。本研究術后僅隨訪6 個月,且納入病例數少,后續仍需經大樣本量、長時間深入研究, 以進一步證實TKA 治療晚期膝關節KBD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為晚期膝關節KBD 的治療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TKA 用于晚期膝關節KBD 的治療是行之有效的,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疼痛癥狀及生活質量均獲得改善, 且并發癥較少,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