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瑩瑩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產科 洛陽471003)
宮頸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發病率高,且呈年輕化趨勢;同時其作為全球女性第二癌癥殺手,每年約有50 萬新發病例,關于其治療是臨床研究重點[1]。廣泛性子宮切除術(LRH)作為治療宮頸癌的常用術式,創傷較大,并發癥多,尤其是術后尿潴留發生率較高,患者需在術后長期留置尿管,易出現膀胱功能障礙,對患者術后恢復不利[2]。 因此如何保證腫瘤根治的同時,提升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成為臨床關注重點[3]。 而隨著臨床對宮頸癌認識的加深,保留盆腔自主神經廣泛性子宮切除術(LNSRH)在臨床取得一定療效,但關于其安全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4]。本研究旨在探討LNSRH 治療宮頸癌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醫院收治的宮頸癌患者100 例分為對照組(50 例)及試驗組(50 例)。 試驗組年齡 28~61歲,平均年齡(48.46±7.56)歲;FIGO 分期:ⅠB1 期35 例, ⅠB2 期 2 例, ⅡA1 期 13 例。 對照組年齡27~62 歲,平均年齡(48.23±7.32)歲;FIGO 分期:ⅠB1 期 33 例,ⅠB2 期 2 例,ⅡA1 期 15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經宮頸活檢檢查確診為宮頸癌;首次接受治療;具有手術指征;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精神疾病;接受放化療治療;術前存在膀胱功能障礙;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
1.3 手術方法
1.3.1 試驗組 采用LNSRH 治療: 將相鄰于宮骶韌帶神經分支保留,對外側的腹下神經進行分離,分離盆內神經發出的神經纖維, 并分離韌帶深層外側盆腔內臟神經。 對直腸、陰道、膀胱旁的間隙組織進行分離,并分離子宮深靜脈及膀胱分支,在宮頸約3 cm 處將子宮深靜脈切斷,拉至宮頸側,將膀胱中、下靜脈支切斷,并切斷宮頸支,并將陰道旁的主韌帶和子宮、部分宮骶韌帶切斷。
1.3.2 對照組 采用LRH 治療:切斷、打開子宮動脈輸尿管隧道, 并將根部主韌帶、 子宮骶骨韌帶切斷,陰道長度約3 cm。
1.4 評價指標 (1)臨床指標,統計兩組手術時間、宮旁切除長度、陰道切除長度、淋巴結切除數量、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尿管留置時間。(2) 比較兩組膀胱功能恢復情況(術后膀胱功能障礙、尿潴留、尿失禁、腹壓排尿發生率)。(3)術后隨訪1 年,比較兩組復發率、病死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 計數資料(膀胱功能、復發率、病死率等)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臨床指標等)以()表示,獨立樣本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兩組宮旁切除長度、淋巴結切除數量、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陰道切除長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尿管留置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宮旁切除長度(cm) 陰道切除長度(cm) 淋巴結切除數量(枚) 術后尿管留置時間(d)對照組試驗組50 50 tP 130.51±45.72 121.28±39.86 1.076 0.285 265.73±121.89 262.72±88.61 0.141 0.888 3.85±0.52 3.89±0.48 0.400 0.690 3.67±0.52 3.57±0.53 0.952 0.343 24.86±4.93 25.28±5.04 0.421 0.675 18.01±6.48 14.28±6.21 2.939 0.004
2.2 兩組膀胱功能對比 試驗組術后腹壓排尿、尿潴留及膀胱功能障礙發生率均比對照組低(P<0.05);兩組尿失禁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膀胱功能對比[例(%)]
2.3 兩組復發及病死情況對比 術后隨訪1 年,兩組復發率、病死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及病死情況對比[例(%)]
在臨床上,FIGO 2009 分期≤ⅡA 期的宮頸癌為早期宮頸癌,此時宮頸癌未對宮旁肌周圍臟器造成侵犯,可進行手術治療,多數患者可獲得較好的手術效果[5]。 以往多采用傳統根治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但手術切除范圍較廣,并發癥多,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相對于傳統開腹手術,LRH 可在腹腔鏡下放大手術視野,并進行精細的解剖,且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的優點,在宮頸癌的治療中應用廣泛[6]。 但LRH 在術中將患者的盆腔自主神經切斷,術后易出現膀胱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試驗組尿潴留、腹壓排尿、膀胱功能障礙發生率均比對照組低,尿管留置時間比對照組短;而兩組宮旁切除長度、手術時間、陰道切除長度、術中出血量、淋巴結切除數量、術后尿失禁發生率,以及術后1 年復發率、病死率比較未見明顯差異, 表明對宮頸癌患者采用LNSRH 治療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 可有效保護患者的膀胱功能。盆腔自主神經包括腹下神經、下腹下神經叢及上腹下神經叢3 個部分, 而LRH 雖可徹底清除淋巴結,但在離斷子宮骶韌帶時可對腹下神經造成損傷,徹底切除、分離子宮主韌帶時易對盆腔內神經組織造成損傷,且離斷膀胱宮頸韌帶時易損傷膀胱支,對患者的膀胱功能造成損傷[7]。 但LRH 在腹腔鏡下進行手術,創傷較小、恢復快,腹腔鏡下視野清晰,且腹腔鏡有30°鏡的優勢,利于觀察盲點,為LNSRH 的實施提供便利[8]。 LNSRH 治療早期宮頸癌的最大優勢是將患者的盆腔自主神經保護, 有效保護患者的膀胱功能[9]。 但同時在手術時應注意操作重點步驟:在將骶韌帶切除時應將腹下神經叢保留; 在將主韌帶切斷時應對下腹下神經叢進行保護; 將陰道旁組織切除時應保護下腹下叢膀胱支; 且在手術時應對盆腔的血管層次結構熟悉,并避免離斷主韌帶,增加手術難度[10]。同時在術前嚴格遵循手術適應證,對于有胃腸系統障礙、 泌尿系統疾病及術前接受過放化療的患者不宜使用此術式[11]。鑒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后期應擴大樣本,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分析LNSRH 對宮頸癌患者的效果。
綜上所述, 宮頸癌患者采用LNSRH 治療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且可有效保護膀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