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偉
(河南省汝州市骨科醫院神經外科 汝州467500)
受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近年心腦血管類疾病發病率逐漸上升[1]。 高血壓腦出血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較高,及時救治是避免疾病進行性加重,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2]。 傳統開顱手術雖能清除血腫,降顱內壓,緩解臨床癥狀,但手術創傷較大,易損害正常腦組織,影響預后。 隨神經外科技術發展,神經內鏡微創手術因具有微創、恢復快等優勢在臨床得到廣泛關注。 本研究選取我院高血壓腦出血患者74 例,對比傳統開顱手術和神經內鏡微創手術的治療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 4 月~2020 年5 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74 例,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微創組與開顱組, 每組37 例。 開顱組男21例, 女 16 例; 年齡 51~70 歲, 平均年齡(60.89±3.14) 歲; 高血壓病程 3~10 年, 平均高血壓病程(7.26±0.81)年;體質量指數 17~25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06±1.03)kg/m2;出血部位:小腦 7 例,額頂葉3 例,額葉4 例,基底節區23 例。 微創組男20 例,女 17 例;年齡 51~71 歲,平均年齡(61.08±3.29) 歲; 高血壓病程 2~11 年, 平均高血壓病程(7.30±0.85)年;體質量指數 18~25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09±0.97)kg/m2;出血部位:小腦 8 例,額頂葉3 例,額葉5 例,基底節區21 例。 兩組基線資料(年齡、性別、高血壓病程、出血部位、體質量指數)均衡可比(P>0.05)。
1.2 選取標準 (1)納入標準:均經磁共振成像、頭顱CT 等檢查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 符合手術適應證;腦出血量>30 ml;發病至入院治療時間<24 h;病歷資料完整;發病前無認知功能障礙。(2)排除標準:血管畸形等其他原因誘發的腦出血者;合并內分泌疾病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病情嚴重,預計生存期<6 個月者;腦干功能衰竭者。
1.3 手術方法 兩組術前均行血、尿、心電圖、頭顱CT 等常規檢查,術中密切監測生命體征。
1.3.1 開顱組 采用傳統開顱手術。 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依據頭顱CT 檢查結果,避開腦重要功能區、血管區,結合血腫量最大部位,確定手術切入口,可選擇馬蹄形切口、直切口,顱骨部位鉆孔形成骨窗,長度3~4 cm;硬腦膜切開后使用腦穿針等手術器械行血腫穿刺,顯微鏡放大,血腫使用細吸引器頭吸引干凈,切口使用生理鹽水清洗;血腫沖洗干凈后縫合頭皮各層、肌肉層,關閉切口。 術后密切觀察患者切口和顱內壓情況,避免發生意外事件。
1.3.2 微創組 采用神經內鏡微創手術。使用德國蛇牌Aesculap 神經內鏡系統,避開腦重要功能區、血管區, 結合血腫量最大部位, 作一40 mm 直切口和15 mm 骨窗;分離腦組織,使用腦穿刺套管進行穿刺,確認血腫部位,拔除內芯,建立微創通道;神經內鏡輔助下清除血腫,沖洗血腫腔,紗布覆蓋;依據患者實際情況, 在確認無問題后行吸收性明膠海綿填充止血,術畢,常規縫合。血腫腔引流管一般留置3~14 d 后拔除。
1.4 觀察指標 (1)圍術期情況:對比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血腫清除率、ICU 住院時間。(2)神經功能: 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評估兩組術前及術后 1、2、3 個月神經功能,總分42 分,評分越高,神經功能越差。(3)預后情況:采用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OS)評估兩組預后情況。1 級為死亡;2 級植物生存僅存最小反應;3 級重度殘疾且日常生活需照料;4 級輕度殘疾可獨立生活, 可在保護下工作;5 級恢復良好可正常生活,但存在輕度缺陷。GOS 分級越高預后越好。(4)并發癥發生率:統計兩組腦積水、硬膜下積液、感染、疼痛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 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 微創組手術時間、ICU住院時間較開顱組短,術中出血量較開顱組少,血腫清除率較開顱組高(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

表1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
ICU 住院時間(d)微創組開顱組組別 n 手術時間(h)術中出血量(ml)血腫清除率(%)37 37 tP 1.15±0.17 3.69±0.21 57.184<0.001 87.65±14.54 170.51±17.36 22.055<0.001 96.13±1.24 82.69±2.03 34.368<0.001 6.98±1.23 11.34±1.41 14.174<0.001
2.2 兩組 NIHSS 評分比較 術前, 兩組NIHSS 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 1、2、3 個月微創組 NIHSS 評分均較開顱組低(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 NIHS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 NIHSS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術前 術后1 個月 術后2 個月 術后3 個月微創組開顱組37 37 tP 23.61±4.25 24.08±4.30 0.473 0.638 11.31±1.15 14.09±1.23 10.042<0.001 10.07±1.09 13.28±1.18 12.155<0.001 9.25±1.02 11.95±1.07 11.110<0.001
2.3 兩組GOS 分級比較 微創組GOS 分級優于開顱組(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 GOS 分級比較[例(%)]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微創組并發癥發生率5.41%較開顱組21.62%低(P<0.05)。 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高血壓腦出血為危重腦血管疾病,局部腦血管破裂出血、血腫占位效應易誘發病理生理改變,血腫部位大小和病情嚴重程度具有相關性[3]。 早期清除血腫、解除占位效應并降低對機體的損傷,對改善患者預后尤為關鍵。
傳統開顱手術在臨床應用時間較廣,但手術時間較長,且創傷大,易增加手術風險,降低手術效果。神經內鏡微創手術為新型術式,與傳統開顱手術相比,有以下優勢:(1)神經內鏡下術野開闊,利于徹底清除血腫,提高血腫清除率;(2)神經內鏡引導,可提高手術效率,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安全性;(3)能明確辨別血腫和正常腦組織,確認腦出血責任血管并及時電凝止血,可避免術后再出血,強化手術效果[4~7]。本研究結果顯示,微創組手術時間、ICU 住院時間較開顱組短,術中出血量較開顱組少,血腫清除率較開顱組高(P<0.05),提示神經內鏡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提高血腫清除率,促使患者及早恢復,縮短ICU 住院時間。
本研究數據顯示, 微創組并發癥發生率5.41%較開顱組21.62%低(P<0.05),可見神經內鏡微創手術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這是因為神經內鏡微創手術可及時清除血腫,阻斷繼發性病理損害,并能通過微創減輕手術創傷,降低腦積水、感染、疼痛等并發癥發生風險[8]。 同時,本研究術后 1、2、3 個月微創組NIHSS 評分較開顱組低, 微創組GOS 分級優于開顱組(P<0.05),提示神經內鏡微創手術可改善神經功能,提高預后效果。 分析原因在于,神經內鏡微創手術通過建立微創通道實施血腫清除, 微創操作可減輕手術侵襲對機體影響,術野清晰可精準操作,能確保血腫清除的有效性,降低對正常腦組織干擾,改善患者預后,加快神經功能恢復。但在實施神經內鏡微創手術過程中應注意, 因該術式對操作者技術水平要求較高, 術者需具有較高專業能力和豐富臨床經驗,以進一步確保手術安全和治療效果,促使患者臨床獲益。綜上所述,神經內鏡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提高血腫清除率,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縮短ICU 住院時間,促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