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文明
(河南省溫縣人民醫院老年科 溫縣454850)
冠心病(CAHD)是由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造成心肌缺氧缺血或壞死而引發的心臟病[1~4],致死率較高。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指通過外周動脈將特制帶氣囊導管送到冠脈狹窄處,擴張狹窄管腔,從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情況[5]。 但PCI 會對冠脈狹窄處的血管內皮造成損傷,激活血小板,導致支架內血栓形成[6],所以臨床上常采用阿司匹林(ASP)聯合氯吡格雷(CLO)進行抗血小板治療。 不過長期應用ASP 會出現抵抗現象,還會增加胃腸道出血的概率。 吲哚布芬是目前唯一可逆的選擇性多靶點的抗血小板藥物,可通過抑制多種血小板因子的釋放來起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本研究分析吲哚布芬、ASP 分別聯合 CLO 在 CAHD 患者 PCI 術后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 1 月~2020 年1 月我院行PCI 手術的86 例CAHD 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簡單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 對照組男 25 例, 女 18 例; 年齡 42~75 歲, 平均年齡(58.63±6.08)歲;高脂血癥 14 例,高血壓 13 例,糖尿病 10 例。 觀察組男 26 例,女 17 例;年齡 41~75歲,平均年齡(58.56±6.04)歲;高脂血癥 15 例,高血壓12 例,糖尿病11 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納入標準:符合CAHD 診斷標準[7];均已接受PCI 手術治療;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先天性出血;對本研究藥物過敏;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合并潰瘍病或腐蝕性胃炎;妊娠期或哺乳期; 合并惡性腫瘤; 合并凝血功能障礙。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ASP 聯合CLO 治療,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20065051),100 mg/ 次,1 次 /d, 硫酸氫氯吡格雷片 (國藥準字J20180029),首次給藥 300 mg,然后 75 mg/次,1 次 /d。觀察組患者應用吲哚布芬聯合CLO 治療,口服吲哚布芬片(國藥準字 H20163311),100 mg/次,2 次 /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用法同對照組。 兩組患者連續服藥至術后1 年。
1.3 觀察指標 (1)凝血功能指標: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德國拜耳公司)測量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水平;(2)血小板聚集率:比較治療前后血小板聚集率;(3)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后1 年內發生心源性死亡、腦卒中、心肌梗死、支架內血栓、心絞痛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情況;(4)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兩組用藥物期間出現的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胃腸道出血量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表示, 采用 χ2檢驗。 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治療后,兩組 PT、FIB 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血小板聚集率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血小板聚集率(%)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PT(s)治療前 治療后FIB(g/L)治療前 治療后43 43 tP 11.29±2.03 11.26±2.01 0.069 0.945 14.57±2.59*14.49±2.55*0.144 0.886 3.58±0.67 3.55±0.66 0.209 0.835 4.16±0.82*4.11±0.85*0.278 0.782 69.71±9.34 69.63±9.29 0.040 0.968 24.61±8.18*38.44±8.54*7.669<0.001
2.2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總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藥物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3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PCI 可以擴張狹窄的冠狀動脈管腔,促進心臟血液供應,緩解病情[8]。 但PCI 會損傷血管內皮,導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增大, 所以術后需進行抗血小板治療來保證PCI 治療效果和改善預后[9]。吲哚布芬、ASP、CLO 是臨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 ASP是使環氧化酶失去活性, 減少血栓烷素A2生成,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生成。 CLO 是通過選擇性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與血小板受體的結合來抑制血小板聚集。 吲哚布芬是通過抑制ADP、血小板因子4、β-凝血球蛋白等多種血小板因子的釋放以及抑制環氧化酶、活性來達到抗小板聚集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PT、FIB 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血小板聚集率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這表明兩種抗血小板方案均可顯著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但吲哚布芬聯合CLO 治療對血小板抑制效果更顯著。 推測是由于吲哚布芬可抑制ADP, 阻止ADP 與血小板受體結合引發的血小板凝聚過程, 同時還能可逆性抑制環氧化酶活性,減少血栓烷素A2生成,阻止因血栓烷素A2引發的血小板凝聚過程,并且還可降低血小板因子4、β-凝血球蛋白水平,降低血小板黏附性作用。吲哚布芬可多靶點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更強。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明兩種抗血小板方案均可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風險, 效果相似。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藥物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應用吲哚布芬聯合CLO 治療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 吲哚布芬與ASP 分別聯合CLO 均可改善PCI 術后CAHD 患者的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但吲哚布芬聯合CLO 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更顯著, 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