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龍
(河南省鄭州市骨科醫院CT 室 鄭州450052)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臨床外科的一種常見疾病, 主要是由于患者突出椎間盤組織對脊髓造成壓迫而引發,主要臨床表現為坐骨神經痛、腰痛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 臨床上一般需要予以針對性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但手術創傷比較大,嚴重干擾患者椎管,可能存在各類嚴重并發癥,術后恢復效果欠佳。 非手術治療更易被患者接受,具有無創性的優點,但臨床效果不確切。 隨著微創介入的發展,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而言,需要尋求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以適應當前臨床需求。 CT 導引下靶點藥物注射治療是一種高效治療方案,其將藥物直接作用于靶點,從而發揮療效。 本研究選取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8 例, 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案分組,探討CT 導引下靶點藥物注射治療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 3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8 例,按照不同的治療方式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4 例。 實驗組男21 例,女 23 例;年齡 22~68 歲,平均年齡(48.5±3.1)歲;病程 3 個月 ~8 年,平均病程(6.2±1.9)年。 對照組男 22 例,女 22 例;年齡 23~70 歲,平均年齡(49.3±2.8)歲;病程 4 個月 ~9 年,平均病程(6.5±2.2)年。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1)經CT 和 MRI 確診腰椎間盤突出癥;(2)保守治療 3 個月以上無效。 排除標準:(1)對研究藥物過敏;(2)馬尾綜合征;(3)游離型椎間盤碎片;(4)處于妊娠期;(5)惡性腫瘤。
1.2 治療方法
1.2.1 實驗組 采取CT 導引下靶點藥物注射治療。 患者俯臥于CT 掃描床上,進行腰椎掃描定位,確定椎間盤突出的椎間孔層面,根據患者腰椎間盤解剖結構和突出靶點確定進針點,測量進針點到靶點的距離和角度,在穿刺點進行浸潤麻醉,采用21G的PTC 針依據測量角度進針穿刺,待針尖抵達靶點附近時會出現腰部酸痛和患肢酸脹等現象。 完成穿刺后,注入造影劑,經CT 掃描發現造影劑抵達靶點即表明注射成功,然后注入由甲鈷胺注射液(國藥準字 H20055382)2 ml、 丹參注射 液 (國藥準字Z51022021)8 ml、 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國藥準字J20140160)2 ml、生理鹽水 8 ml 組成的混合液。在治療完成后,取俯臥位2 h,讓藥物在靶點周圍滲透并發揮作用,3 周內避免體力勞動。
1.2.2 對照組 采用常規治療。 采用臥位牽引法,腰椎牽引套牢固固定在患者腰髖部, 牽引力一般為1/3 體質量,可根據患者耐受情況、主觀感受調整重量,每次 20 min,每周 5 次,連續治療 4 周。
1.3 觀察指標 (1)治療總有效率。 根據Mancnab療效評價標準對患者臨床效果進行評價。 優秀:患者疼痛癥狀消失,運動功能未受阻礙,能夠正常工作和生活;良好:患者疼痛癥狀減輕,運動功能有所改善,能夠做一些輕度工作;較差:未達到以上標準或臨床癥狀加重。 總有效率=(優秀例數+良好例數)/總例數×100%。(2)疼痛評分。 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 評價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 1、3、6、12 個月后的疼痛情況, 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癥狀越嚴重。(3)生活質量評分。 以QOL 生活質量量表評價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后的生活質量, 分值范圍0~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以χ2檢驗。當P<0.05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疼痛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各時段,實驗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同時期相比,#P<0.05。
治療12 個月后實驗組對照組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1 個月后治療3 個月后治療6 個月后44 44 8.4±1.4 8.6±1.3 1.7±1.2#2.8±1.3 1.5±1.2#2.2±1.1 1.4±0.9#1.9±0.3 0.4±0.2#1.0±0.1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生活質量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1個月后,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同時期相比,#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1 個月后實驗組對照組44 44 68.50±4.55 68.55±4.52 88.25±4.28 76.48±5.52#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一種臨床常見的外科疾病,既往以非手術治療方式為主,包括牽引治療、推拿治療、理療等,但非手術治療周期往往較長,大部分患者難以堅持,導致臨床療效不確切[3~5]。 對于病程較長、反復發作患者而言,可行髓核摘除術治療,但是創傷性比較大,還會對患者椎管造成干擾。 而通過CT 導引下靶點藥物注射治療, 可以根據患者腰椎解剖特點,經硬膜囊間隙將藥物注射到突出的椎間盤位置,使藥物直接作用于靶點,有效緩解腰椎炎性癥狀,獲得的治療效果與手術療效相當,并且能促進吞噬細胞的自我調節[6]。 CT 導引下靶點藥物注射治療不但操作簡單實用,而且醫療費用相對較低,臨床醫師也更加容易掌握。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椎間盤已經產生鈣化的患者而言,不建議使用此方法,建議仍開展手術治療[7~8]。 本研究采用CT 導引下靶點藥物注射治療, 將藥物直接注射到硬膜外腔及神經根周圍,并浸透到間盤纖維環周圍,通過藥物作用改善炎癥環境,促進血液循環和纖維環修復,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治療后疼痛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CT 導引下靶點藥物注射治療有以下優點:(1)定位準確,使藥物與突出部分的椎間盤充分接觸;(2)有利于提高藥物利用率,發揮顯著藥效。
綜上所述, 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而言, 通過CT 導引下靶點藥物注射治療, 能明顯提升患者臨床療效,并進一步對患者疼痛癥狀進行改善,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