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粉
(河南省焦作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 焦作454100)
痙攣型腦癱可致患兒出現攣縮、畸形、疼痛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兒的正常運動及身心發(fā)育。 因此,痙攣型腦癱早期需積極實施康復訓練,以促進機體功能恢復[1]。 綜合康復鍛煉是針對患兒機體癥狀制定出一系列可改善機體功能的訓練措施并實施。 正常交替半跪運動擺動訓練是通過交替半跪訓練方式改善患兒踝關節(jié)及骨盆控制能力的方法,可建立正常運動模式,促進機體運動功能恢復[2]。 將正常交替半跪運動擺動訓練與綜合康復訓練聯(lián)合應用至痙攣型腦癱患兒臨床干預中,對患兒身心發(fā)育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本研究旨在分析痙攣型腦癱患兒采用正常交替半跪運動擺動訓練聯(lián)合綜合康復訓練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 6 月~2020 年6 月我院收治的痙攣型腦癱患兒60 例,根據干預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 對照組女14 例,男16 例;偏癱19 例,單癱 3 例,三肢癱3 例,截癱 5例;年齡 5~12 歲,平均(8.61±2.16)歲。觀察組女12例,男 18 例;偏癱 18 例,單癱 4 例,三肢癱 2 例,截癱 6 例;年齡 6~12 歲,平均(9.07±2.12)歲。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兒科學》第8 版[3]中痙攣型腦癱的相關診斷標準;肌張力在Ⅰ+~Ⅳ級;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癲癇、認知功能損害;存在自發(fā)性出血傾向;其他類型疾病引發(fā)的運動功能障礙。
1.3 干預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綜合康復訓練干預。(1)采取一對一方式進行跟腱與內收肌前伸訓練、運動功能訓練、 認知知覺訓練、 手功能訓練等,40 min/次,6次/周。(2)協(xié)助患兒進行翻身、坐、爬、站立等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并用言語、玩具等方式誘導患兒完成練習,60 min/次,2 次 /d。(3)協(xié)助患兒進行肢體大關節(jié)伸展運動,上臂肘關節(jié)伸展時,患兒需維持坐或站立姿勢,握緊患兒關節(jié)活動部位,并作為作用力支點,另一只手協(xié)助患兒完成伸屈運動;下肢膝關節(jié)伸展時,協(xié)助患兒采取床上平坐或平臥位,下肢放松,將雙手分別置于膝關節(jié)上方及踝部, 協(xié)助患兒完成膝關節(jié)伸展運動,20~30 min/次,2 次/d。 共干預6個月。
1.3.2 觀察組 采用正常交替半跪運動擺動訓練聯(lián)合綜合康復訓練干預, 綜合康復訓練方式方法同對照組。 正常交替半跪運動擺動訓練方式如下:(1)協(xié)助患兒取高跪位,雙臂自然下垂,膝關節(jié)90°屈曲,髖關節(jié)自然伸展,聽到“開始”時,責任護士引導患兒單側足向前邁一步,并放平,膝關節(jié)及髖關節(jié)均90°屈曲,再次聽到指令時,責任護士引導患兒將該側的膝、髖關節(jié)恢復至高跪位,并引導患兒另一側以同樣方式向前邁進,每側重復2 次,5 次/周。(2)針對患兒年齡及認知水平進行分組引導, 協(xié)助患兒進行各項訓練。課堂時間:協(xié)助患兒進行坐立、手部、步行等動作程序課程及音樂、常識、溝通等教育課程,40~45 min/次,1 次 /d。 常規(guī)時間:責任護士引導患兒將課堂上所學知識運用至日常生活中,如起床、穿衣、進食等,并督促患兒反復練習,直至其養(yǎng)成正常生活習慣。讓患兒家屬參與訓練過程,告知患兒家屬引導式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其對患兒病情好轉的益處,鼓勵患兒家屬多了解患兒的需求及其潛力所在,并告知其將引導式教育應用至日常生活中, 指導患兒家屬學習及掌握日常功能活動的輔助技巧。 共干預6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粗大運動功能及足背屈角:干預前、 干預6 個月, 采用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 GMFM)[4]評估, 共 88 項條目,5 個能區(qū), 采用 4 級評分法(0~3分),總分為5 個能區(qū)原始分所占各自區(qū)域總分百分比之和除以5,共100 分,得分越高,患兒粗大運動功能越好;采用量角器測定兩組足背屈角。(2)日常生活能力:干預前、干預6 個月,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5]評估,共包含進食、上下樓梯等11 項條目,共100 分,評分越低,患兒日常生活能力越差。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3.0 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粗大運動功能評分及足背屈角比較 干預6 個月后, 兩組GMFM 評分及足背屈角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粗大運動功能評分及足背屈角比較()

表1 兩組粗大運動功能評分及足背屈角比較()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角(°)tP 3.198 0.002±5.56±5.51±5.73*±5.84*3.120 0.003
2.2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干預6 個月后,兩組MBI 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 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

表2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30 30 10.160 7.760<0.001<0.001 tP干預前 干預6 個月后 t P 60.49±5.94 60.11±5.97 0.247 0.806 78.28±7.53 73.42±7.49 2.506 0.015
痙攣型腦癱的病變部位在大腦皮層及錐體系,常導致患兒運動發(fā)育遲緩、運動姿勢異常,致使患兒正常運動功能受損,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其喪失肢體活動能力[6]。 目前,臨床上針對痙攣型腦癱患兒多采取綜合康復訓練干預,綜合康復訓練通過對患兒關節(jié)活動度、跟腱等進行訓練,可提高患兒的運功功能,利于病情好轉[7]。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6 個月后,兩組GMFM評分及足背屈角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痙攣型腦癱患兒采用正常交替半跪運動擺動訓練聯(lián)合綜合康復訓練,可改善粗大運動功能,增加足背屈角。綜合康復鍛煉采用一對一方式協(xié)助患兒進行關節(jié)活動度、手功能、運動功能訓練,可以針對患兒個體差異性調整干預力度、方式等,且協(xié)助患兒進行肢體大關節(jié)伸展運動, 可以促進粗大運動功能恢復,針對患兒上下肢進行針對性伸展訓練,可有效促進患兒肢體運動功能恢復,促進足背屈角改善[8~10]。正常交替半跪運動擺動訓練中協(xié)助患兒取高跪位及膝關節(jié)屈曲90°,并在聽到指令時進行單側足向前邁出放平等前擺運動,收回恢復至高跪位等后擺運動,可刺激脛前肌,改善患兒尖足步態(tài),激活脛骨前肌、腓腸肌等肌群,促進患兒尖足、膝反張等改善,促進粗大運動功能及足背屈角改善。兩者聯(lián)合應用,可激活患兒前端肌群產生正常反應,促進正常運動發(fā)育,抑制異常運動及姿勢, 進而有效提高患兒粗大運動功能,改善足背屈角。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6 個月后,兩組MBI 評分較干預前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 提示正常交替半跪運動擺動訓練聯(lián)合綜合康復訓練可提高患兒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其原因:綜合康復訓練可促進患兒肢體運動功能恢復, 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而正常交替半跪運動擺動訓練通過引導式教育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可降低神經肌肉興奮性,協(xié)調四肢運動,促進患兒養(yǎng)成正常生活習慣,進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 痙攣型腦癱患兒采用正常交替半跪運動擺動訓練聯(lián)合綜合康復訓練, 可提高粗大運動功能及足背屈角,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