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軍
(河南省濟源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 濟源459000)
退行性脊柱側彎是指患者在無脊柱側彎病史的情況下因脊柱退行性改變而出現的脊柱側彎,常發作于腰段與胸腰段,典型臨床表現為腰椎間盤、椎間小關節等部位發生嚴重退行性病變或椎體側彎,病情嚴重時可導致脊柱失衡等癥狀[1~2]。 臨床常通過手術治療,其中單純椎管減壓術應用較為廣泛,但矯形效果一般,而經后路半椎體切除術則有較好的矯形效果。本研究分析經后路半椎體切除術與單純椎管減壓術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的臨床療效。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6 年 5 月 ~2020 年 12 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82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 例。 觀察組男 24 例,女 17 例;年齡 50~70 歲,平均(60.22±8.26)歲;脊柱旋轉畸形:0 度 8 例,Ⅰ度 12 例,Ⅱ度21 例。 對照組男 23 例,女 18 例;年齡 51~69 歲,平均(60.41±8.13)歲;脊柱旋轉畸形:0 度 9 例,Ⅰ度12 例,Ⅱ度20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根據《脊柱退變與畸形》[3]中相關標準,并經正側位X 線、CT 等檢查確診;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證;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患嚴重軀體疾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單純椎管減壓術,術中取俯臥位,行硬膜外麻醉,保持腹部與腰部后凸懸空,于棘突上后部正中縱行切口, 單節段切口大約4 cm,雙節段5 cm,將受壓神經充分松解,若患者為廣泛中央型椎管狹窄,則行一側一半椎板減壓,盡可能保留側方關節突,切除椎板深面骨質及黃韌帶。觀察組行經后路半錐體切除術,術中氣管插管,行全身麻醉,患者取俯臥位,采用自體血回輸,以頂椎為中心沿棘突連線后正中線行切口,充分剝離兩側椎旁肌,充分暴露棘突、椎板、關節突與橫突。 經椎弓根植入螺釘,先利用小型定位針定位,然后行開口、開路與釘道擴展,盡量保持釘道周圍與底部骨質結構完全,最后植入4~5 mm 螺釘。 于胸段或胸腰段切除3~5 cm 與半錐體相連肋骨, 使半錐體級椎間盤充分暴露,然后完整切除椎板、半錐體棘突與關節突,直視下切除半錐體與上下椎間盤,刮除椎間盤上滲血,安裝矯形棒,采用平移、加壓等方式矯形。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與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手術效果,分別于手術前 1 d 與手術結束 1 個月后隨訪期間, 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調查表(ODI)評價腰背部功能,滿分50 分,得分越高則腰背部功能越差[4];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測量腰椎前凸角與側凸Cobb 角。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 采用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對照組41140.68±8.78226.42±24.1226.21±5(d)觀察組41 tP 58.34±6.02 49.472 0.000 103.42±20.98 24.637 0.000.65 18.21±5.43 6.537 0.000
2.2 兩組手術效果對比 術后隨訪期間, 觀察組ODI 評分與側凸Cobb 角低于對照組, 腰椎前凸角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效果對比()

表2 兩組手術效果對比()
注:與同組手術前比較,*P<0.05。
側凸 Cobb 角(°)手術前 手術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ODI 評分(分)手術前 手術后腰椎前凸角(°)手術前 手術后41 41 tP 38.14±3.35 38.25±3.37 0.078 0.938 30.15±3.42*20.05±3.56*4.426 0.000 18.35±4.53 18.48±4.62 0.138 0.891 22.03±3.95*27.18±3.18*2.057 0.043 32.82±0.34 32.74±0.28 0.073 0.942 28.24±0.65*24.08±0.41*3.665 0.000
脊柱側彎是一種脊柱三維畸形,包括矢狀位、冠狀位與軸位上的序列異常。 輕度脊椎側彎不會導致明顯不適癥狀與外觀上的軀體畸形,嚴重時則會導致身體變形,甚至影響心肺功能或累及骨髓[5]。 退行性脊柱側彎是由椎間盤與椎間小關節的嚴重退變引發,通常集椎間盤突出、椎間盤變性、椎管狹窄與椎體滑落等多種病癥于一體,呈現多節段退行性改變,通常伴隨嚴重的多節段椎間盤突出與椎管狹窄,并且除常見矢狀面椎體滑落導致的腰椎前凸缺失與節段性后凸外,還伴有冠狀面椎體側方滑脫和旋轉性半脫位,故臨床上遠比其他腰椎退變性疾病復雜[6]。
外科手術是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的主要方式,治療目的是充分減壓并重建腰椎矢狀面序列,其中單純椎管減壓術應用較為廣泛,能夠有效改善臨床癥狀,但是術后難以長期維持療效。 退行性脊柱側彎的臨床癥狀以腰背疼痛為主,退變加重會引發椎間盤突出及神經壓迫癥狀,長期退變則會導致脊柱失衡。 相關臨床研究表明,因為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故手術治療的矯正效果較為一般,難以保障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7]。 近年來,經后路半錐體切除術開始被廣泛應用于退行性脊柱側彎臨床治療中,且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 而側凸Cobb 角是評估脊柱側彎嚴重程度的常用指標,Cobb 角低于25°則只需通過后續的康復訓練進行矯正即可[8]。腰椎前凸角與腰椎退行性變化的關系尚無定論,相關臨床研究指出, 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腰椎前凸角較小,本研究也認為,較小腰椎前凸角會引起腰椎壓力增加,加快腰椎間盤退變[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 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小,且術后隨訪期間觀察組ODI 評分與側凸Cobb 角低于對照組,腰椎前凸角高于對照組。 這表明經后路半椎體切除術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恢復腰背部功能。 分析其原因為,此術式具有手術切口小、術后并發癥少的特點,對保障老年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術中通過暴露半椎體側壁及其前方組織,可以實現不牽拉硬膜囊即可完成后外側至前內側的切除治療, 且治療時能夠刮除半錐體及上下椎體,進而充分松解半錐體前方組織,提高治療效益。
綜上所述, 經后路半椎體切除術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的臨床療效優于單純椎管減壓術, 能有效提高腰背部功能,改善腰椎前凸角與側凸Cobb 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