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山 歐陽洪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中醫院 廣州511400)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內科常見疾病,臨床可表現為腹痛及反復黏液膿血便,西醫治療以美沙拉嗪腸溶片為主,但是治療效果欠佳,部分患者治療后仍反復發作[1],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及心理健康。 中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多由脾胃運化失司、濕熱邪氣內蘊大腸所致[2],日久可導致脾虛腸損,泄瀉反復發作,治療多以調和脾胃、祛濕清熱、消積化滯中藥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有望提高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 近年來我院采用自擬補脾益腸湯聯合美沙拉嗪常規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效果良好,本研究進一步研究二者聯合應用對患者療效、血清致炎因子及生命質量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 6 月~2020 年8 月于我院治療的70 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4 例與試驗組36 例。對照組男 20 例, 女 14 例; 年齡 24~42 歲, 平均(33.45±2.21)歲;病程 2~5 年,平均(3.92±0.44)年。 試驗組男 21 例,女 15 例;年齡 25~42 歲,平均(33.81±2.24)歲;病程 2~5 年,平均(3.95±0.37)年。 經分析,兩組性別分布、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3],且自愿參與研究;(2)認知正常且服藥依從性較好。 排除標準:(1)既往存在治療所用藥物過敏史患者;(2)合并腸道腫瘤患者;(3)合并其他嚴重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或妊娠、哺乳期患者。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美沙拉嗪腸溶片(國藥準字H19980148)三餐后口服,每次1.0 g。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自擬補脾益腸湯早晚250 ml 口服。 方劑組成:白術 15 g、枳實 10 g、柴胡 10 g、黨參15 g、木香 10 g、黃芪 20 g、肉桂 10 g、甘草 10 g、黃芩3 g、白芍15 g、黃連3 g、茯苓15 g。水煎服。腹痛嚴重患者加延胡索及五倍子各10 g, 脾胃冷痛虛寒患者加干姜10 g,大便稀溏臭穢患者加白頭翁15 g。兩組均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療效,治療前后血清白細胞介素 -1β(IL-1茁)、白細胞介素 -8(IL-8)、腫瘤壞死因子 -琢(TNF-琢)水平及生命質量評分。(1)兩組患者均根據臨床癥狀及結腸黏膜檢查評估療效, 大便完全恢復正常, 不伴有其他癥狀且結腸黏膜檢查正常為顯效; 結腸鏡檢查提示黏膜潰瘍面積減小但是臨床癥狀部分緩解為有效; 臨床癥狀無緩解甚至加重為無效[4]。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 周抽取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檢測血清IL-1茁、IL-8、TNF-琢 水平。(3)兩組均于治療前后采用IBDQUC 特異性量表評估患者生命質量,具體包括情感能力、腸道癥狀、社會能力及全身癥狀4 項內容(每項內容分值范圍均為0~50 分),總分為200 分,得分越低表示生命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檢驗。 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 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44%,高于對照組的7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致炎因子水平對比 兩組治療前血清IL-1茁、IL-8、TNF-琢水平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治療后試驗組血清 IL-1茁、IL-8、TNF-琢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致炎因子水平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致炎因子水平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TNF-琢(ng/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試驗組組別 n IL-1茁(pg/ml)治療前 治療后IL-8(ng/ml)治療前 治療后34 36 tP 115.11±9.09 117.37±9.07 1.041>0.05 102.16±4.38*90.99±2.26*13.293<0.05 1.23±0.05 1.22±0.07 0.691>0.05 0.94±0.22*0.39±0.09*13.546<0.05 127.56±8.13 126.84±8.20 0.369>0.05 92.33±5.48*81.67±4.32*9.004<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生命質量評分對比 兩組治療前各項生命質量評分及總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試驗組治療后各項生命質量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命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命質量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總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試驗組組別 n 情感能力治療前 治療后腸道癥狀治療前 治療后社會能力治療前 治療后全身癥狀治療前 治療后34 36 tP 33.47±5.26 34.11±5.25 0.509>0.05 37.28±3.50*42.33±3.26*6.237<0.05 30.24±2.71 30.22±2.63 0.031>0.05 35.50±2.85*40.17±2.42*7.369<0.05 35.66±2.09 35.14±2.08 1.043>0.05 40.58±2.61*44.50±2.39*6.542<0.05 36.22±3.58 36.10±3.47 0.142>0.05 42.51±2.07*45.68±2.34*6.011<0.05 135.59±4.88 135.57±4.72 0.017>0.05 155.87±11.24*172.68±10.69*6.413<0.05
潰瘍性結腸炎發病多與黏膜免疫系統、飲食結構改變及腸道內環境破壞相關,潰瘍發生后可釋放大量致炎因子刺激腸道黏膜,進一步加重破壞。 西醫治療以修復保護腸黏膜、抑制炎癥反應、調節機體免疫、改善腸道菌群為主,臨床常采用美沙拉嗪腸溶片口服,但是經臨床實踐,單一美沙拉嗪治療后部分患者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仍反復發作,治療效果欠佳,因此臨床亟需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案提高療效。我院自擬補脾益腸湯中白術、黃芩、黃連、甘草可清熱瀉火、祛濕和中,抑制多種炎性反應并緩解腸黏膜局部水腫;黨參、木香、枳實可健脾理氣,改善胃腸動力,減少排便次數;白芍、延胡索可緩急止痛,減輕患者疼痛感;黃芪、肉桂可溫脾補氣,改善免疫功能并促進潰瘍愈合。 諸藥配伍可改善腸道傳導及氣機通降,清利腸道濕熱。 吳東升等[5]的研究也表明中醫藥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肯定。
本研究中,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44%,高于對照組的76.47%(P<0.05), 說明自擬補脾益腸湯聯合常規西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可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 一方面自擬補脾益腸湯中白術、黨參、黃芪、茯苓四味藥可補益脾氣。 現代研究表明黃芪中多種黃酮、皂苷可提高機體免疫水平,改善患者臨床癥狀[6],而黨參可增強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及淋巴細胞轉化能力,臨床應用有利于機體免疫功能恢復。 另一方面,延胡索、黃芩、黃連及柴胡可清熱祛濕并幫助腸道清理積滯,配合甘草可抑制機體炎癥反應,從而改善療效。
兩組治療前各項血清致炎因子水平比較, 未見明顯差異(P>0.05); 試驗組治療后血清 IL-1β、IL-8、TNF-α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自擬補脾益腸湯聯合常規西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可明顯改善患者致炎因子水平。 IL-1β 及IL-8 屬于促炎細胞, 可刺激上皮細胞加強炎癥反應;而TNF-α 屬于調節因子,可影響腸道上皮細胞的凋亡與增殖,并協同增強炎癥反應[7~8]。 自擬補脾益腸湯中各藥配伍兼顧祛邪與固本, 有利于腸內營養物質吸收并恢復免疫功能, 從而改善腸道內環境抑制炎癥反應。 研究表明黃連中有小檗堿可抑制血清IL-1β 及 IL-8,從而產生抗炎抗潰瘍效果[9];黃芩可產生氨基水楊酸并滯留在結腸內發揮抗炎作用,從而改善血清致炎因子水平。
兩組治療前各項生命質量得分及總分比較,未見明顯差異(P>0.05);試驗組治療后各項生命質量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自擬補脾益腸湯聯合常規西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可提高患者生命質量。 一方面自擬補脾益腸湯中肉桂可溫補脾陽,助其運化水谷,黃芪、黨參可補益氣血[10],白芍可緩急止痛, 甘草調和諸藥, 全方可改善致炎因子水平,并促進潰瘍修復,改善臨床癥狀,提高腸道癥狀評分及全身癥狀評分;另一方面,精神心理與疾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11],自擬補脾益腸湯中白芍、柴胡可理氣、解郁、疏肝,有助于改善患者情志[12],提高情感及社會能力評分。
綜上所述,自擬補脾益腸湯聯合常規西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效果良好,可明顯降低患者血清致炎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