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先 霍柱根 章玲 張小平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公共衛生醫院手足外科 佛山528226)
手是人類生活勞動的重要運動器官,斷指是由于外傷等因素導致手指離斷,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 斷指再植術是對斷離或未完全斷離的手指重新接回原位,恢復血液循環,使之成活的手術。 隨著現代顯微外科技術發展的應用,斷指再植術走向了高、精、細的發展道路,斷指再植手術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2]。 但是手部解剖結構復雜,很多患者術后手功能恢復存在一定限制,且容易出現感染、組織水腫、肌肉萎縮、手指感覺反應遲鈍、關節強直、肌腱粘連、骨折延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發癥。 再植術后手指功能的要求是從患者的整體出發,針對患者的傷情,運用多種方法制定全程功能康復措施,消除或減輕再植術后手指功能障礙,幫助患者盡可能提高生活質量[3]。 物理功能鍛煉有助于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改善手指關節活動度,但是療效持續性不強。 斷指屬中醫“痹證”范疇,氣血受阻,脈絡受損,導致手指活動受限。 中藥外洗療法屬于中醫藥外治方法的一個分支,在熱效應持續刺激下,能有效發揮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疏通腠理等作用,有助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本研究探討了中藥外洗方在斷指再植術后功能康復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 9 月~2020 年9 月于我院診治的斷指再植術后患者80 例。 納入標準:順利完成斷指再植術,術中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再植時限為8 h 以內,手術方式一致;年齡17~58 歲;能夠遵醫囑進行中藥外洗方外洗和功能鍛煉; 對研究所用中藥無過敏; 愿意參與此次研究, 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心、腦、肺等嚴重并發癥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患有精神病者;有陳舊性損傷,腕、掌、指關節被動活動不良者。根據隨機信封抽簽原則將80 例患者分為中藥組與對照組各40 例。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損傷側別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組別 n 性別(例)男女年齡(歲)損傷側別(例)左手右手中藥組對照組χ2/t P 40 40 36 4 31 9 2.296 0.130 35.96±0.32 35.75±0.78 1.575 0.119 20 20 26 14 1.841 0.17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理療、功能康復鍛煉,功能康復鍛煉包括關節定位訓練、握拳訓練、掌指關節屈曲訓練等。 中藥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配合中藥外洗方治療。 中藥外洗方組成:細辛10 g、蘇木30 g、透骨草30 g、花椒30 g、秦艽30 g。將上述藥材制作成藥包,將藥包浸泡在100℃的開水中,先用蒸汽熏蒸患處,待水溫自然冷卻至35~45℃后,外洗患處。 傷口拆線后, 每天1 包藥包, 每日外洗3~4次,冷卻后重新加熱外洗。 兩組都以2 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6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感覺功能療效:差,神經支配區感覺完全喪失;良,痛覺、觸覺存在;優,感覺正常,實體覺存在。 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2)在治療前后對患者進行握力與肌腱活動度的評定。(3)記錄治療期間血管危象、肌肉萎縮、關節強直、肌腱粘連等并發癥發生情況。(4)在治療前后進行手指腫脹指數評估,參考《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 中斷指再植功能評定試用標準[4]。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20.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 采用 χ2檢驗, 檢驗水準為 琢=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感覺功能對比 所有斷指在治療期間都成活,中藥組感覺功能優良率為97.5%,高于對照組的 85.0%(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感覺功能對比
2.2 兩組治療前后握力與肌腱活動度對比 兩組治療后握力與肌腱活動度均大于治療前(P<0.05),且中藥組大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握力與肌腱活動度對比()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握力與肌腱活動度對比()
組別 n中藥組對照組40 40 tP握力(kg)治療前 治療后 t P 0.40±0.03 0.41±0.04 0.133 0.878 10.56±2.11 8.76±1.45 6.335 0.027 76.833 70.014 0.000 0.000肌腱活動度(°)治療前 治療后 t P 122.10±15.68 123.09±18.42 0.422 0.678 225.02±10.47 187.76±18.02 9.886 0.001 27.044 16.024 0.000 0.000
2.3 兩組手指腫脹指數變化對比 兩組治療后手指腫脹指數低于治療前(P<0.05),且中藥組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手指腫脹指數變化對比()

表4 兩組手指腫脹指數變化對比()
組別 n中藥組對照組40 40 17.773 9.372 0.000 0.001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7.82±0.11 7.78±0.13 0.103 0.921 2.22±0.14 4.48±0.17 8.113 0.003
2.4 兩組并發癥對比 中藥組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為5.0%,低于對照組的30.0%(P<0.05)。 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對比
創傷性手指離斷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手部外傷, 處理不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 目前國內斷指再植無論是數量還是成活率均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也基本使患指獲得再生并盡可能恢復原有的外觀和功能[5]。 但是斷指再植成活并不代表手術成功, 在斷指再植術后仍需醫患積極配合促進手指功能的恢復。 功能康復鍛煉需要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理療、被動訓練、牽伸運動等,這些都有利于手指功能的恢復。 但是部分患者術后患處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固定、 制動, 局部血液循環不暢, 導致鍛煉依從性較低, 很難達到很好的鍛煉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所有斷指在治療期間都成活,中藥組感覺功能優良率為97.5%, 高于對照組的85.0%(P<0.05); 兩組治療后握力與肌腱活動度均大于治療前(P<0.05),且中藥組大于對照組(P<0.05)。 中藥外洗方中,細辛、蘇木具有清熱解毒、活經絡、祛風濕、溫經止血、除濕消腫等功效;透骨草、花椒能發揮強筋骨、通痹止痛、溫經止痛、消腫生肌等功效;秦艽具有祛風濕、通絡止痛、退伍熱、清濕熱的作用,可用于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筋脈攣急。諸藥合用能發揮活血散瘀、祛瘀止痛、疏通經絡的功效。 因此,中藥外洗方在斷指再植術后功能康復中的應用可以快速恢復患者感覺功能,改善肌腱活動度、握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藥組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為5.0%,低于對照組的30.0%(P<0.05); 兩組治療后手指腫脹指數低于治療前(P<0.05),且中藥組低于對照組(P<0.05)。 中藥外洗方具有良好的抗炎、鎮痛、消腫作用,能使患指毛細血管擴張,加強藥物吸收,使藥物從外到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發揮活血化瘀、瘀去新生的功效。并且中藥外洗方能刺激皮膚的神經末梢感受器,破壞原有的病理反射聯系,通過神經系統形成新的反射,促進新的神經感覺恢復,從而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中藥外洗方還可以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可通過增加纖溶酶活性,發揮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且可改善微循環, 阻止鈣離子跨膜進入血管平滑肌細胞內,也可通過降低游離雌激素的生物學活性,維持骨代謝正常,從而改善患者的腫脹指數。
綜上所述, 中藥外洗方在斷指再植術后功能康復中的臨床應用可快速消除手指腫脹, 恢復感覺功能,改善肌腱活動度、握力,促進骨折骨痂生長,加速斷指再植后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納入的病例數偏少,觀察時間也較短,將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進行大樣本長期驗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