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衛東
(廣東省中山愛達康康復醫院疼痛康復科 中山528437)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SHS)為卒中后繼發性并發癥,為一組癥候群,表現為癱瘓側手腕肩部疼痛、功能障礙,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嚴重者可影響患者癱瘓側肢體功能康復, 導致永久性功能障礙[1~2]。針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及時給予有效治療,對患者預后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選取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觀察星狀神經節阻滯對患者肢體疼痛及功能康復的影響,為臨床相關治療方案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 1 月~2021 年1 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86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電腦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 對照組男 20 例,女 23 例;年齡 61~70 歲,平均(64.34±5.15)歲。 觀察組男 18 例,女 25 例;年齡60~71 歲,平均(64.41±4.92)歲。 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 經正側位X 片、CT、MRI 檢查、 結合臨床表現確診為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為卒中恢復期,生命體征平穩;肩手綜合征分期為Ⅰ期;均為單側阻滯治療。 排除標準:伴有失語或認知功能障礙;既往有肩部病變或損傷史;顱內占位性病變引起的肩手綜合征;合并心、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疾病;存在神經阻滯禁忌證;中途出現嚴重并發癥或病情惡化;有出血傾向。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改善腦血管微循環及綜合康復訓練, 馬來酸桂哌齊特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73235)320 mg+0.9%氯化鈉注射液 250 ml,靜脈滴注,1 次/d,持續給藥2 周;綜合康復訓練包括良肢擺放、關節主動及被動運動等。 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物理或藥物止痛,根據疼痛程度給予治療,疼痛輕度者給予冷熱水浸泡法、紅外線照射、向心性壓迫纏繞等物理止痛;有明顯疼痛點者給予利多卡因封閉治療;疼痛中重度者給予口服止痛藥物。 觀察組給予星狀神經節阻滯,協助患者去枕仰臥位,墊高患側肩部,于胸鎖乳突肌前緣、環狀軟骨水平面垂直進針,注意避開頸總動脈,感覺觸及C6橫突時回退穿刺針2 mm, 給予1%利多卡因5 ml 緩慢注射,注射完畢后拔出穿刺針,穿刺點按壓15 min,隔日1次,持續治療2 周。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肩手綜合征評分,采用SHS 評估量表進行評估,包括感覺、自主神經、出現疼痛時肩部外展、外旋運動范圍等,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以8 分為分界線。(2)比較兩組關節活動度,采用術后關節活動度(ROM)評估患者肩關節屈曲方向活動度。(3)比較兩組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 評定法中上肢運動功能部分進行評估,55~64 分為輕度功能障礙,44~54 分為中度功能障礙,33~43 為明顯功能障礙,33 分以下為嚴重功能障礙。(4)比較兩組疼痛情況,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分值為 0~10 分,分值越高,患者疼痛越明顯。(5)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關節活動度、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關節活動度、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關節活動度及運動功能評分均明顯升高,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關節活動度、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

表1 兩組關節活動度、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
組別 n 關節活動度(°)治療前 治療后運動功能(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tP 43 43 79.02±5.10 78.82±4.96 0.184 0.854 109.10±4.13 86.37±4.24 25.181 0.000 32.95±3.47 32.87±3.51 0.106 0.916 51.36±2.75 40.15±2.88 18.459 0.000
2.2 兩組肩手綜合征、 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肩手綜合征評分、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肩手綜合征評分、疼痛程度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肩手綜合征、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肩手綜合征、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肩手綜合征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疼痛程度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tP 43 43 12.10±2.35 12.04±2.17 0.123 0.902 5.17±1.42 8.73±1.32 12.040 0.000 5.15±1.24 5.10±1.37 0.177 0.860 2.07±0.92 3.98±0.76 10.495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廣泛認為是中樞神經受損導致血管運動中樞受到影響,引起血管痙攣反應,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使患側肢體局部組織出現營養障礙,肩-手泵機制受損,肩胛周圍、手腕等部位出現疼痛、水腫,疼痛刺激又進一步引發脊髓神經異常興奮,加重痙攣程度,如此惡性循環。因此,改善肢體運動功能,維持血流、淋巴循環通暢,恢復正常肩-手泵機制為治療關鍵[3~5]。臨床常見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中醫治療等,但單一治療方式效果均不顯著,需聯合治療。
星狀神經節阻滯為交感神經節阻滯的一種,臨床適用范圍較廣, 通過解除星狀神經節過度緊張狀態和功能亢進,調節植物神經系統,抑制阻滯點周圍節后、節前纖維功能,增加同側肢體、胸部、頭頸等血流量,減少自由基,改善細胞供氧;還可調節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調整自然殺傷細胞和淋巴細胞功能,同時通過丘腦調節內環境平衡,增強抵抗能力,促進炎癥滲出以及致痛物質的吸收, 減輕纖維結締組織粘連以及炎性反應,改善組織缺血,使肩-手泵機制受損惡性循環中斷[6~8]。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關節活動度、運動功能評分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肩手綜合征、疼痛評分均明顯降低,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給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 可明顯減輕患者疼痛, 改善關節活動度,促進肢體功能康復。 此外,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說明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方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星狀神經節阻滯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疼痛及肢體功能康復療效顯著, 可明顯減輕患者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促進肢體功能康復,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未做長期隨訪,觀察患者復發情況,今后將擴大樣本量作進一步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