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
(江蘇省無錫市青山高級中學 214000)
高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在教學中,就要打破傳統,從學生主體出發,由原本單一的講解拓展為多元的互動,以此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在良好的氛圍中積極思考,主動交流,突破固有的認知局限.與此同時,要注重教學策略的改善,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平臺,下面我就從不同方面具體闡述優化策略,拋磚引玉.
在高中物理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概念,這些知識看似簡單、基礎,實則在根本上統領物理教學,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觀的形成.因此,就要加強重視,從單一的講解轉變為是理解思考,以此激發學生,引導其深層理解,扎實掌握.
以“質點”的概念教學為例,教材上明確:質點是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在這一概念上,就可適當拓展,給出以下描述:1.當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所討論的問題來說影響不大時,就可以忽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將物體看作是質點;2.在研究物體運動時,就可不考慮物體的大小與形狀,將其看作是一個質點;3.當物體上各點的運動情況都是相同的,也就是不動的物體,可以看成是質點;4.在研究地球的公轉時,地球可以看成是質點,然而在研究地球的自轉時,地球就不能看成是質點.對于這四種描述,就可提問學生:哪一個是質點的概念?學生思考、交流后發現::這四種描述都是正確的,但關于“概念”,只有第一個是正確的,其他都是事實描述.經過這一環節,學生對于“質點”的概念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能抓住“可以忽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這一特點去理解.在這一基礎上,就可給學生提供一些生活現象,引導其從不同感官去構建質點的概念,并運用自身理解去討論分析剛剛的事實描述,以此加深認知,充分把握現實中的“理想化模型”,嘗試運用到之后的解題中,促進對這一要點的運用,實現舉一反三.
在以往的教學中,對于概念,大多數教師習慣直接講解,之后就布置“死記硬背”任務,讓學生自主消化.然而,學生對很多概念的認知都是抽象、陌生的,僅借助文字難以理解,更無法消化,對此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導,幫助其掌握.
在物理課堂上,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會運用知識,在問題解決中發揮知識價值,做到學以致用.意識到這一點,在教學中就要注重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學科綜合能力的提升,深刻領會學科內涵.

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更要引導其運用,鼓勵其對學科概念和原理進行深入的理解,并嘗試著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以此提高物理教學的實效性,有效提高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談及物理,尤其是高中階段的物理,大多數學生都覺得難,這是為何?學科具有抽象性,本身存在難度是一方面,學生在探究中缺乏科學的思維方法是主要原因.對此,就要圍繞核心素養,加強方法引導,鼓勵學生運用方法展開探究,逐步分解,有效解決.
在探究“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時,就可圍繞內容提出問題,給其營造挑戰的氛圍,激發探究欲望:準備打點計時器、復寫紙、小車、一端附有定滑輪且標有刻度的長木板、小盤、砝碼、夾子、細繩、低壓交流電源、導線、天平(帶有一套砝碼)、刻度尺、坐標紙,借此探究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合外力及質量之間有什么定量關系.在開展這一實驗時,就要組織小組進行,按照“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導學”的順序展開.這樣一來,就能幫助學生明確探究思路,即運用“控制變量法”,先控制小車的質量不變,改變小盤及其中砝碼的質量,探究加速度與合外力的關系.隨后,控制小盤以及盤中砝碼的質量不變,也就是合外力不變,改變小車質量,以此探究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逐漸得出定律關系: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和其質量成反比.在這一基礎上,就可導入正題:借助這一實驗過程,清楚驗證了哪一個物理定律?學生隨即發現是“牛頓第二定律”.這樣一來,學生在實驗中就能收獲很多,不僅是前人已知曉的物理規律,更重要的是思維方法、探究方法.
實驗探究是高中物理課堂至關重要的一環,直接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讓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獲得科學思維方法,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并逐步領悟運用控制變量研究物理規律,借助圖像研究數據之間的關系,最終實現學生思維的提升.
有效的高中物理教學離不開課堂的多元互動,作為引導者、組織者,就要最大限度優化教學諸要素,利用其相互的關系,開展多元互動,以此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升.在具體實施時,就要從不同方面展開,力爭切實、有效.
首當其沖的是教學目標,在設計時要將其與學科核心素養有機結合,從學生角度展開敘述,以此明確認知方向,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目標、有計劃地探究學習.以“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合外力及質量的關系”實驗為例,就可這樣設計:1.會運用“控制變量法”探究物體的加速與物體所受合外力及質量的關系;2.能用圖像研究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合外力及質量的定量關系;3.能結合本次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和基本方法.當然,在設計時不能忽略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及“探究科學規律的意識與能力”等目標.其次是問題導學,問題是教學的線索,也是思維的起點,善于運用問題啟發學生就能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設計問題時,我們要盡可能地“精”、“活”、“少”,以興趣為基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剖析物理問題,才從中獲得啟發.最后,不能忽略的就是課堂生成,要想讓課堂活起來,就要善于發現并運用教學中的有效資源,調動學生思維,讓其在探究中培養核心素養.在探究“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合外力與質量的定量關系”時,就可針對出現的錯誤提問:小車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繩對小車的拉力嗎?隨即,學生就會發現還有“長木板的摩擦力”,對此進一步追問:如何消除?隨后學生在實踐中就發現,只要“適當抬高長木板的一端”就可解決這一問題.
可見,只要善于發現,靈活運用,就要實現教學要素間的互動,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活起來.長此以往,不僅能激發學生,讓其在興趣引導下主動思考,積極交流,還能不斷積累經驗,在錯誤中發現有價值的資源,在思考中獲得素養提升.
總之,高中階段的物理核心素養培養,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課改的目標.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就要積極滲透,引導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在不斷提升中發展思維水平、實踐能力,讓其深刻領悟到學科的本質,以此適應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