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建立起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在此基礎上力爭再用10年時間,基本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基層治理制度優勢充分展現。
《意見》始終緊扣“人民”二字,處處體現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在“指導思想”中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工作原則”中強調“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釋放了增強群眾參與度的強烈信號,傳遞了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新格局的堅強決心。
基層事務面廣量大,由政府包攬,好心未必能辦成好事。《意見》在“加強基層政權治理能力建設”部分提出“增強鄉鎮(街道)議事協商能力”,要求圍繞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開展議事協商”,并“注重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作用”。為此,要進一步完善議事協商機制,積極向群眾問計問策,匯聚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的群眾智慧,使各項決策更加符合實際、貼近群眾。
基層事務千頭萬緒,基層黨員干部再盡力,力量也終究有限,而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意見》提出:“引導群眾積極參與、依法支持和配合基層治理”。實踐中,如何發揮群眾力量,畫好基層治理同心圓?基層治理“北京樣本”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朝陽群眾、西城大媽、海淀網友……活躍在基層的大街小巷,投身于治安巡邏、環境治理、文明勸導、社區共建,充分發揮群眾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多個區級基層治理品牌。
各地應學習借鑒北京等地的先進經驗,積極探索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建立完善激勵表彰機制,充分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將基層政府的“我治理”變成全民共治的“我們治理”,以共治求善治,用善治求長治。
(摘自《北京青年報》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