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寬敞明亮的機房里,矗立著一個紅黃兩色相間的大機柜。這就是我國自行設計和研制的第一臺每秒運算速度達億次的巨型計算機——“銀河-Ⅰ”。它的誕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第三個能獨立設計和研制巨型計算機的國家。
“‘銀河-Ⅰ巨型機的誕生,凝聚著小平同志的深切關懷。”當年參加“銀河-Ⅰ”研制的計算機專家黃克勛教授說,“多年來,小平同志的關懷與勉勵一直是我們攀登科技高峰的不竭動力。”
黃克勛回憶說,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拉開,發展我國先進計算機迫在眉睫。在當年年底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上,小平同志把研制巨型計算機的任務鄭重地交給了國防科大。他對有關人員說:“中國要搞四個現代化,不能沒有巨型機!”成立才幾個月的國防科大能擔此重任嗎?一些同志表示出了擔心。然而,鄧小平了解這支隊伍。早在1958年,國防科大的前身“哈軍工”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時,鄧小平曾親臨學校視察,幫助學校解決研究開發高性能科研成果遇到的問題。
由于歷史原因,1966年“哈軍工”退出軍隊序列,1970年學院主體南遷長沙,更名長沙工學院。但鄧小平始終關注著這所著名院校。
1977年7月23日,剛剛恢復工作不久的鄧小平在家里接見學校臨時黨委負責人,他以戰略家的遠見卓識,提出在“哈軍工”的基礎上成立國防科技大學。鄧小平說:學校要搞科研,教學、科研分不開。只有把科研搞好,才能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1978年6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了《關于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的通知》。
面對小平同志的信任與重托,時任國防科大計算機研究所所長的慈云桂教授立下軍令狀:每秒運算一億次一次不少;研制時間一天不拖;預算經費一分不超。以慈云桂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沒有辜負小平同志的重托,于1983年12月22日提前一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銀河”億次巨型計算機。
消息傳到北京,身為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非常高興,他簽署命令,為研制者記集體一等功,稱贊他們是一支“國防科研戰線上敢于進取、能打硬仗的先進集體”,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大膽創新,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回憶起鄧小平對我國巨型機發展的關懷與勉勵,著名計算機專家楊曉東心情十分激動:“正是小平同志的關懷與勉勵,才使我國的巨型機技術不斷邁上新臺階。‘銀河-Ⅱ十億次巨型機、‘銀河-Ⅲ百億次巨型機相繼在國防科大誕生,我們同時掌握了研制更高性能巨型機的技術,我國巨型機技術已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巨型計算機的研制成功與推廣應用,再次印證了這一真理。國防科大計算機學院政委劉喬一介紹說,“銀河”系列巨型機如今廣泛應用于天氣預報、空氣動力實驗、工程物理、石油勘探、地震數據處理等領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國家氣象中心將“銀河”巨型機用于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發布5~7天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的國家之一。
“銀河”閃爍,思緒綿綿。“銀河人”永遠銘記鄧小平對發展我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關懷與期望。(摘自《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