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榮
在演講活動中,演講者主要借助口頭表述去表情達意,聽眾主要是用聽覺器官來接受信息。在演講稿的寫作中,應盡量選擇通俗的口語詞匯,以利于演講者“講”得清晰易懂,保證聽眾“聽”得清楚明白。
1.在演講稿中選用口語化的大眾詞匯,既能使演講者講起來生動自然,又能使聽眾感到親切熟悉。這樣的詞匯在老舍先生的演講稿中隨處可見,俯拾即是。例如:
(1)報告中有好多問題應作專題研究,可是我們只帶手兒表述,未能深入。
(2)這樣,讀一本書就往往須花費讀兩三本書的時間,因為念著念著就得“返工”啊。
(3)這回改了招了,有點東西啦。
(4)非把積極分子弄得不積極了不拉倒的辦法是不科學的。
一般說來,以上加點詞語大都有相應的書面規范用語:帶手兒/順便,返工/重新去做,改了招/改變辦法,拉倒/作罷。如果換用這些規范用語,表達的意思當然不會改變,但會使演講變得呆板,聽眾聽起來費勁,演講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2.在演講稿中選用一些生動詼諧的俗語、歇后語,有助于演講者營造一種輕松幽默的演講氛圍,增強演講的表達效果。在老舍先生的演講稿中,俗語、歇后語信手拈來,為演講增色不少。例如:
(1)作為一個文學家,就應該有自己的特點,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2)不下一番功夫,而死抱怨我們的言語太簡單,就是拉不出屎怨茅房。
(3)北京在多少年來便是文化之城,是個能人背后有能人的地方。
(4)如何采取民間文化遺產的精華,去使新文藝成為結實的土生土長的東西,不再像先前那樣“狗長犄角,充羊(洋)”!
(5)當然,這可能是驢唇不對馬嘴,可也不妨試試看。
這些俗語、歇后語本身就來自民間百姓之口,具有活生生的口語氣息,有著廣泛的群眾使用基礎。運用在演講稿中,不僅可使演講者更形象地表情達意,而且能活躍現場氛圍,使聽眾情緒放松,利于聽眾對演講內容的接受。
3.可以選用語氣詞來增強演講稿的口頭表達效果。語氣詞的使用不僅可以使演講聽起來抑揚頓挫,更具口語氣息,而且可以配合演講者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更好地抒發感情。在老舍先生的演講稿中,就高頻率地使用語氣詞。例如:
(1)我們現在生活都過得很好,究竟能做出些什么工作來,實在可憐得很哪!
(2)他們打仗,我們為什么不出面阻止呢?打仗死的不是黨委啊!不是大官啊!而是你和我啊!
(3)現在我們自己來寫啦,我們的稿子也登在《人民日報》上啦。
(4)我有空就寫打油詩,干什么呢?練嘛!
例(1)中的“哪”是語氣的強調,表現出一種惋惜之情;例(2)中的“呢”表現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聽眾的思考,接連三個“啊”則表現出強烈的憤怒之情;例(3)中的“啦”涌現出自豪的情感;例(4)中的“呢”突出了疑問的語氣,“嘛”則加重了肯定的意味。在其他應用文體的寫作中,為保持行文的規范,一般不會如此多地使用語氣詞。而在演講稿中,這些語氣詞的使用可以使演講者表達出疑問、強調等語氣,引起聽眾的注意,恰當地表現出演講者的情感,增強了口頭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