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為此國家廣電總局引導規范劇集創作生產,調度重點劇排播,先后發布《關于做好慶祝建黨100周年廣播電視節目創作播出工作的通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慶祝建黨100周年廣播電視節目創作播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開展建黨百年優秀影視作品展播等活動。在剛剛過去的上半年,劇集市場實現多類型百花齊放,“現實題材”“主旋律”“擁抱主流”等更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關鍵詞。
下半年,根據各大廣電視聽平臺的待播劇片單可以看出,主旋律劇集仍將持續引領行業風向,占據熒屏主流,劇集市場也將繼續呈現減量提質、垂直細分等趨勢特征。
主旋律尋求年輕化表達
主旋律電視劇一直是劇集市場的剛需,結合今年特殊的歷史節點,主旋律劇集從年初開始就高潮迭起,不少優質劇集收獲流量口碑雙豐收。在2021上半年破8分的9部劇集中,主旋律占了4席,其中脫貧攻堅劇《山海情》及革命歷史劇《覺醒年代》豆瓣評分均為9.3,形成熱議話題。
梳理各大電視臺、視頻平臺片單發現,待播的主旋律劇集對革命歷史、扶貧建設、時代變遷等多角度各有側重,并采用年輕化的敘事手法,使得嚴肅題材可感、可品,多樣化、年輕化特征明顯。比如《大浪淘沙》以當代青年陳啟航做黨史專題為引,借助現代人的視角,用年輕人所熟知的敘述方式講述黨史;《功勛》將8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人生華彩篇章串聯起來,表達對“忠誠、執著、樸實”的崇高精神品格的禮贊;《人民警察》以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公安工作為創作背景,聚焦近年來全面深化警務改革的進程;《埃博拉前線》根據2014年我國醫療隊援非的真實故事改編,體現了中國的國際主義精神,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近年來一直忙于主旋律劇集創作的導演高希希,也在努力探索主旋律的創新化表達和年輕態呈現,“為什么年輕人這么愛看《覺醒年代》?實際上,當今青年面對一個共同的問題:我們生逢盛世,但是我們不知道這盛世是怎么來的。《覺醒年代》就是生動、真實、有溫度、接地氣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創作上,我們也走這條路,在人物的鮮活上下功夫,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同時在細節上著力。細節是歷史的表情,通過細節,讓觀眾觸摸到歷史的溫度。”
在愛奇藝副總裁楊蓓看來,主旋律劇集收獲大量年輕用戶的關注和喜愛,向行業和市場證明:年輕人并不排斥主旋律,他們排斥的只是懸浮的、粗糙的、不嚴謹的作品,“真實、可親可感,尊重觀眾的審美和智商,秉承這樣的原則進行創作,是主旋律觸達年輕人的第一要義。”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內容版權購銷部副主任陳其慶表示,隨著電視劇發展與觀眾審美趣味的提升,主旋律電視劇的“年輕化、商業化、當代化”表達,不僅是與時俱進,也是互聯網傳播環境下的必然創新,“時代主題下融入情感、青春、商業等元素,注重反映當代青年精神風貌、家國情懷及創業故事的內容,助力劇集在年輕人中成功破圈。”
陳其慶認為,創新創優,為主旋律電視劇帶來了新時代的精氣神,必將助推主旋律劇集的精品化之路。可以預見的是,聚焦時代主題、反映時代精神的重大主題劇目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現實題材劇目,將長期成為市場上的熱門類型;這些作品也將在人物塑造立體化、表達方式年輕化、呈現品質精品化等方面持續升級。
劇場化運營探索深入
隨著中國電視劇、網絡劇產業步入高質量發展之路,打造針對細分市場的定制化、類型化內容成為新趨勢,各家平臺紛紛將“劇場化”擺到重要位置。
去年,愛奇藝“迷霧劇場”以幾部高質量、高口碑的懸疑題材劇集,以及整體的運營模式,成功助推“劇場化”成為劇集市場的關鍵詞之一。今年,各平臺的劇場化運營繼續深入,愛奇藝目前擁有“迷霧劇場”“戀戀劇場”“小逗劇場”,聚焦懸疑、甜寵與喜劇這三大類別;優酷則設置了“寵愛劇場”“懸疑劇場”“港劇場”“合家歡劇場”“都市劇場”,成為劇場數量最多的平臺。今年5月,由湖南衛視與芒果TV共同布局的國內首個臺網聯動周播劇新樣態“季風劇場”正式亮相,內容涵蓋從都市職場到家庭話題、情感懸疑等多元現實題材。
愛奇藝高級副總裁陳瀟在2021愛奇藝世界·大會影視內容創新策略論壇上,曾對“劇場化”做出解讀,“希望更集中地把垂直內容聚合起來,能夠在短期內形成更大的宣傳和共振效應,讓用戶獲得帶狀滿足,并通過這樣的設置,接近圈層用戶的口味,拍出更當下的作品。”
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謝穎也認為,平臺的劇場化運營可以讓用戶更便捷地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也讓創作者對平臺需求有更清晰的認識,從而保障平臺形成優質內容排播帶。因此,未來一長段時間內,“劇場化運營”仍是優酷發力的重點。
在凡影咨詢創始合伙人李湛看來,“劇場化”的形式本身并不新鮮,但對觀眾與平臺而言都有益處。首先,劇場化并非同品類劇集的簡單集納,而是通過高度的類型化、精品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以滿足不同用戶的觀劇需求。同時,平臺通過劇場化可以實現內容整合與品類細分,不僅能夠提高用戶黏性,也有助于平臺實現拉新維穩的核心發展目標,吸引、聚集、挖掘更多的圈層受眾。另外,劇場化也有助于劇集從開發、生產、制作到營銷形成閉環,令平臺內外多種內容資源交叉推廣,獲得更大聲量,引發品牌效應。
李湛認為,各大平臺的劇場化運營符合劇集市場圈層化和細分化的發展趨勢,劇場化中的類型化也體現出我國劇集發展追趕工業化水準的趨勢,這對劇集的結構化探索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但李湛強調,“內容永遠大于形式”,“用戶最在意的還是內容,也只為優質內容買單,因此平臺和創作者還是要更加關注觀眾對故事和情感的真實訴求。”
類型與形態多元創新
互聯網融媒語境下,場景式、非線性傳播機制加速了主流影視創作思維模式的變更,使得劇集類型與形態創制不斷在包容開放中吐故納新。
在劇集樣態方面,一些新的形式令觀眾耳目一新。從去年的《在一起》到今年的《功勛》,這種多個劇組同時開機,拍攝不同單元故事,組合成一部完整作品的生產組織方式,被業界定義為“時代報告劇”。SMG 副總裁、東方衛視中心總監王磊卿認為,時代報告劇不斷豐富電視劇的樣態和形式,“在這樣一個新的電視劇樣態之下,在一個重大主題之下,把多個單元劇和多個中篇劇進行集束式的、資源重整式的重磅性推出,對推動中國的短篇電視劇和中篇電視劇發展非常有意義。”
微短劇、豎屏劇、中視頻、互動劇等新品類也集體涌入觀眾視野。隨著去年8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正式定義“單集時長10分鐘以內的劇集作品屬于微短劇”,微短劇之風迅速蔓延,抖音、快手兩家短視頻巨頭,以及“愛優騰芒”均已入局。據云合數據發布的《2021H1連續劇市場網播表現及用戶分析》顯示,2021上半年上新微短劇128部,同比減少93部,但內容質量有所提升,正片有效播放同比增長66%。5月在湖南衛視首播,且在多家視頻平臺同步播出的《理想照耀中國》則以中視頻的形式與觀眾見面。該劇每集僅25分鐘,講述了“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時期、復興時期”四個階段的40組人物和閃光故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尹鴻認為,這些互聯網化的影視新品種,不僅僅是在技術條件達標基礎上的概念先行,也將實際帶動視覺文化的形態嬗變,引領新的內容藍海和需求風潮。
在李湛看來,長短共存是現狀,但劇集“短化”一定會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短化已經在視頻網站開花結果,大屏電視劇也出現了短化端倪,但濃縮的不一定就是觀眾所喜歡的那種精華。判定一部劇集的優劣,從來都不是時長問題,而是品質問題。”微短劇、豎屏劇、中視頻、互動劇等品類劇集,目前存在總體數量少、題材局限、用戶滲透率較低,以及受眾仍未培養常規化的觀看習慣等問題。李湛建議,“遇到創新的需求,可以通過專業方式深度了解觀眾和市場反饋,把握創新邊界,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題材內容方面,“多元化”是劇集市場,尤其是網絡視聽領域的另一顯著趨勢。《2021H1連續劇市場網播表現及用戶分析》統計顯示,上半年愛奇藝都市、喜劇、劇情類有效播放占比70%,其中劇情類主要涵蓋奇幻懸疑、古裝等題材;騰訊視頻都市、傳奇、玄幻題材占比64%;優酷都市、武俠、劇情有效播放占比54%,農村題材成為平臺獨特優勢;芒果TV主打都市、青春,有效播放占比75%。在下半年待播劇片單中,都市情感現實類、諜戰軍旅涉案類、精英職場勵志類、古裝傳奇歷史類領域都將有眾多新作推出;演員陣營則是實力派、流量派與新人三分天下;一線衛視和視頻網臺對于劇集的排播,也將根據平臺自身特性繼續呈現差異化特點。
正如尹鴻所說,中國的電視文化,不應該僅僅是一種被平均化、單一化、模式化的“大眾”文化,而應該是一種多元的、豐富的現代文化。其不僅要滿足人們認識世界、參與社會、變革現實的創造性需求,要適應受眾已經形成的主流觀看經驗和文化接受習慣,而且要提供新鮮、生動的前衛和邊緣的文化經驗,以促進人們文化接受水平和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