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 歐陽春暉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功能性腸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多以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為主要癥狀,與排便相關或伴隨排便習慣如頻率和(或)糞便性狀的改變。在消化科門診病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患者都有共同的癥狀表述:一旦食用生冷食物或者辛辣食物就會立刻出現腹痛,排便急迫感,大便不成形,排便后癥狀可以緩解,不影響食欲,不影響體重,常伴有睡眠不佳;有的病人或是反復便秘,或者一會兒腹瀉,一會兒便秘。這樣的患者往往做了很多檢查都沒有陽性發現,病人卻常常擔心有隱性疾病而輾轉多家醫院重復檢查,藥物治療效果欠佳或持續時間短。這時候我們會給病人下IBS的診斷。
經常會有IBS的患者說“醫生醫生,我肚子又脹了”“醫生醫生,我肚子又痛了”“醫生醫生,我又拉稀了”“醫生醫生,我又解不出大便了”……有的患者會提出疑問“為什么吃了那么多的藥,還是有癥狀啊”“除了藥物治療外,還有特別需要注意的沒”等。當然,IBS的藥物治療很重要,但國外及國內專家們認為,在導致IBS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人體的腦-腸功能的紊亂,因此提出,除了規范化、個體化的藥物治療外,還應強調生活方式的干預和心理的調整。
這里說的生活方式是指個人日常生活的活動方式,包括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如吸煙、飲酒、飲茶、早餐習慣、飲食因素、睡眠情況、運動情況等。“煙癮者”經常會標榜“每天能抽煙,快活似神仙”來誤導或蠱惑他人,但吸煙已經是全世界公認的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一,除了嚴重危害自身健康,導致肺癌及慢性支氣管、肺部疾病等發生風險增高外,也對周圍吸入二手煙的家人、朋友的健康造成難以逆轉的損害,在這里呼吁大家不要吸煙、不要吸煙、不要吸煙(重要事情說三遍)。飲酒、喝茶是很多人的心頭好,認為可以渲染氣氛、陶冶情操,但是大量的飲酒可能導致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胃出血、胃癌的發生。長期飲用濃茶也可能影響鐵的吸收,導致缺鐵性貧血。那么,吸煙、飲酒、茶與IBS的關系怎么樣呢?有學者對105例IBS患者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吸煙、飲酒、飲茶均易導致IBS癥狀發生,其中飲酒、飲茶更易引起腹瀉型IBS(IBS-D)發生。其中的分子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是因為煙草中含有尼古丁,可興奮交感神經,進而抑制胃腸道的運動,引起胃腸功能紊亂,產生IBS癥狀;而飲酒、飲茶可以破壞腸道上皮細胞,造成腸黏膜損傷,引起腸道運動及吸收障礙,誘發或加重IBS患者的胃腸道癥狀。
良好的早餐習慣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降低胃部疾病和膽囊結石的發生率外,也可以幫助IBS患者改善癥狀。一項基于大規模人群的調查研究顯示,有良好早餐習慣的人群IBS發生率同無早餐習慣人群相比明顯降低。對于IBS人群,保持良好的早餐習慣更容易幫助控制IBS癥狀。
飲食種類在IBS癥狀的誘發和緩解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不同的飲食具有不同的調節胃腸道運動的作用。有研究發現,高脂食物可以通過刺激膽囊收縮素和胰高血糖素樣肽-1的分泌,導致胃腸運動加快,從而誘發或加重IBS癥狀,特別是引起IBS-腹瀉型癥狀加重。其次,不同的人對不同的食物不耐受存在差異。我們都或多或少有類似的生活經驗,別人吃牛肉沒啥不適,而自己一吃牛肉就會出現腹痛、腹瀉。這種現象在IBS人群更為常見。就大部分IBS人群而言,蔬菜水果是保護因素,可能因為蔬菜水果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有助于腸道毒素代謝,緩解IBS癥狀。但也有少數IBS患者不能耐受某些蔬菜、水果,進食后誘發或加重IBS癥狀。觀察發現,部分患者對牛奶不耐受,飲牛奶后出現明顯腹脹、腹痛,可能是因為缺乏乳糖酶,乳糖在小腸不被分解和吸收,到結腸后產生氣體,引起胃腸道癥狀。此外,生冷食物(如冰激凌、涼菜等)、辛辣食物等均可能誘發IBS癥狀。可能原因為生冷食物和辛辣食物均可刺激胃腸道,增加其神經敏感性,誘發胃腸道功能紊亂。總而言之,IBS患者需要個體化飲食,詳細記錄食物種類(為幫助患者記錄,筆者設計了一個簡單的飲食日記表格,見表1),幫助找到可能誘發或加重IBS癥狀的食物,避免再次進食可疑食物。
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對IBS癥狀的控制也有幫助。充足的睡眠除了身體放松休息外,也讓胃腸道處于休息狀態,有助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體質,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提高免疫力,減少感染的發生,同時,適當的運動也可以幫助調節胃腸道功能,緩解IBS癥狀。國外一項研究顯示,IBS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等,可以幫助減輕IBS癥狀,特別對于IBS便秘型更為明顯。但過度的運動反而會誘發或加重IBS患者的腹痛、腹瀉癥狀。
寒冷的冬季,IBS患者的保暖非常重要。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受涼、感冒后容易出現腹痛、拉稀,一方面是天冷的時候容易發生胃腸道感染而誘發IBS癥狀,另一方面,寒冷的刺激可能使交感神經興奮,胃腸道功能紊亂。
心理的調節也是IBS治療的關鍵。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心情好的時候做事都容易成功些”“我一緊張就胃疼”“每次一考試,總想著先去解大便”等,這些都是心理因素的體現。那么,IBS的患者怎么進行心理調節呢?
首先,對IBS這個疾病了解了,熟悉了,就不怕了。IBS的本質是一種功能性腸病,是和器質性疾病相對應的。相信很多IBS患者在確診之前因為腹痛、腹瀉、排便困難而擔驚受怕,甚至產生“是不是得癌癥了”“是不是活不久了”等想法,直到去醫院診治才明白是IBS,不是癌癥,而是一種不會影響人的壽命、不會使人死亡、可以治好的比較常見的良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的不同之處在于,IBS具有復發性,受飲食、環境、心理等多因素的影響出現癥狀復發。但也不要太擔心,繼續治療就行。一項國外IBS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IBS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高于健康人群。焦慮和抑郁在IBS患者中的發生率很高,且精神癥狀與腸道癥狀的嚴重程度和發生頻率均呈正相關。而我國的調查研究發現,IBS患者普遍存在抑郁、恐懼、悲觀,情緒波動大、認知不足,精神衰弱、意志力低、失眠多夢等。
心理調節的第二步是學會減輕壓力,放松心情,工作之余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如讀書、看電影、養花草植物等,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要多和周圍的朋友交流、相處,保持良好的心態。
心理調節的第三步,多和醫生溝通交流。充分的溝通交流是彼此信任的基礎。信任醫生,堅持治療,是IBS癥狀控制的重要因素。
心理調節的第四步,出現了精神心理障礙的臨床表現(包括抑郁、焦慮和軀體化癥狀等),要及時和心理專科醫生取得聯系,加用神經遞質調節藥物可以有效幫助控制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