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蜀東
72歲的李大娘,去年發現右側乳房有一個核桃樣大的腫塊,摸起來不疼不癢,所以沒有在意。直到有一天腫塊突然破潰,流出含有臭味的分泌物,這才前往醫院診治。最后確診為乳腺癌。因為李大娘體質較差,患有冠心病、高血壓、肺氣腫等多種疾病,醫生決定采取保守療法。為她開了一種藥物,詳細交代了用藥常識,囑其居家服用。
服藥可以控制乳腺癌嗎?李大娘將信將疑地離開了門診。三個月后,李大娘前來復查,檢查發現乳房上的腫塊變得又小又軟,前期破潰處亦痊愈了。她信心大增。又服了半年的藥物,乳房腫瘤萎縮到近乎摸不到的程度。在此期間,李大娘主動治療了她的心肺疾病,體質有了較好改善。見時機成熟,醫生便給她開展了保乳手術,手術進行得十分順利。手術后無須化療,持續服用前面的那種藥物即可康復。
之后,李大娘的朋友張女士也前來治療。張女士已是乳腺癌晚期,身體多處骨轉移,不僅承受著劇烈的疼痛,還面臨著潛在的骨折風險。針對她的情況,施行了與李大娘相同的治療方法。通過一段時間藥物治療后,張女士的腫瘤顯著變小,又配合其他方式治療,解決了她的骨轉移問題。醫生認為張女士康復得很好,無須手術,起碼可以帶瘤存活10年之久。
在患者的口口相傳下,這一療法甚至多了些神秘的色彩。其實,這一療法就是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
這些年來,由于環境污染,生活方式變化,加上飲食結構不合理,女性罹患乳腺癌的越來越多,使得乳腺癌已變成女性健康的第一號“殺手”。長期以來,一提到癌癥,大家聯想到的就是手術刀,以及令人恐懼的放療和化療。不錯,這些也是乳腺癌的常規治療手段。但是不是乳腺癌患者就必須做手術,連帶承受其后放療和化療所帶來的痛苦?實則不然。除了眾所周知的手術治療之外,乳腺癌還有一個常規的治療方法,那就是內分泌治療。
內分泌治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激素治療。作為內分泌細胞分泌的一類化學物質,激素會隨著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各個部位,能夠對特定的細胞或者組織起到特殊的效用:①對機體的新陳代謝進行調節;②使機體的應激能力提高,可以更有力地與有害刺激相對抗,與快速改變的環境更相適應;③對機體的生長、發育、生殖機能進行調節和控制;④對細胞外液的量及組成成分進行調節,以使機體內環境理化因素處于動態平衡的狀態之中。
在內分泌治療中,李大娘和張女士服用的能夠消解腫瘤細胞的小藥片,被稱作芳香化酶抑制劑。雌激素是乳腺癌細胞生長的營養素。從基本原理上來看,內分泌治療即為借助對體內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或者對其阻斷的作用,使腫瘤的生長受到阻抑。早在100多年之前,醫生就對晚期乳腺癌患者運用了切除卵巢的方法,改善內分泌狀態來進行治療,不過如今則以藥物為主。有研究指出,內分泌藥物使細胞的內環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癌細胞的凋亡。只要做到對病例的科學挑選,此方法的治療效果同化療相差無幾,而且服藥治療也更簡單,不良反應亦相對較少,患者的生存質量比較高。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到目前為止,雌激素受體拮抗劑、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雄性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劑、孕酮制劑等均可作為內分泌治療藥物。不僅是年紀較大、身體較弱的老年乳腺癌患者能夠在手術前運用此方法,而且術后也可以對患者進行有效的保護。除此以外,該方法在對晚期乳腺癌的治療、對高危健康婦女乳腺癌預防等方面,都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當然,內分泌治療并非適用于所有的乳腺癌患者。其對于乳腺癌的治療成效和患者體內雌、孕激素受體情況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癌細胞胞漿及胞核內激素受體含量愈高,則此方法的療效愈佳。因而,我們僅推薦病理檢查結果中雌、孕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對此方法加以運用。
同其他治療方式一樣,內分泌治療亦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如三苯氧胺,因為服用的時間比較長,患者或許會產生乏力、皮疹、靜脈血栓、陰道干燥等癥狀;服用芳香化酶抑制劑的患者或許會出現骨質疏松等。但這些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都比較低,而且可控、可耐受,所以患者無須過度緊張。相較于對疾病的療效而言,這些都不足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