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敏 肖順文 陸曉燕 楊湲


摘 要:針對地方高校傳統電子信息類專業面對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與新產業發展契合度不髙等問題,開展面向“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的地方高校電子信息類傳統專業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提出并實施“電子專業基礎+新工科模塊+工程實踐”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地促進了傳統工科專業與新產業對接,提高了專業建設水平和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新工科;電子信息專業;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21.02.004
本文著錄格式:江敏,肖順文,陸曉燕,等.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多方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J].軟件,
2021,42(02):015-017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Multipart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JIANG Min, XIAO Shunwen, LU Xiaoyan, YANG Yuan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ditional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not a good fi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es in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ersonnel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multi-aspect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about the traditional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arried out.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 foundation of the electronic specialty + the module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tion + the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 was put forward and implemented, 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new industries, improved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level and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new engineering personnels.
【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cooperative education
隨著科技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我國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新工科建設是我國工科教育整體改革創新的必由之路。地方本科高校主動對接新工科人才培養需求,探索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新工科建設模式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舉措。
針對地方高校傳統電子信息類專業面對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與新產業發展契合度不髙、匹配度不強等問題[1-4],圍繞國家新工科戰略,尤其是電子信息產業創新發展需要,立足“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根據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改造升級傳統的電子信息類工科專業,積級開展面向“新工科”建設的地方高校電子信息類傳統專業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
1改造創新傳統專業,創新協同育人模式
面對地方高校傳統電子信息類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新工科建設人才需求匹配度不強的問題,實施 “電子專業基礎+新工科模塊+工程實踐”人才培養模式[1-4](圖1),將新經濟、新產業及新政策納入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和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在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中植入行業特色課程。
圍繞國家戰略政策和電子信息產業創新發展需要,學校行業企業協同,在培養模式中切實貫穿五個原則:(1)課程體系的跨學科性;(2)培養目標的應用性;(3)教學內容的工科型、綜合性;(4)培養過程的重實踐性;(5)就業去向的工程師性。
通過教學大綱、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課程建設、實踐基地建設、教學方法手段改革應用、素質培養、教學效果測評、教學質量監控等,著力解決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1)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相對狹窄,不符合新興產業對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2)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滯后科技發展產業升級;(3)培養模式單一,缺少因材施教;(4)工程應用能力不強,創新能力薄弱。
2 精準把握新工科內涵,系統實施新工科建設路徑
注重以新產業需求為導向,建設面向新工科建設的人才培育模式、課程體系等,基于新產業發展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以強工程創新能力化、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為核心,突出學科交叉和學創貫通[5-6]。
2.1 樹立協同育人理念,將多主體協同育人貫穿新工科人才培養全過程
兼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優良傳統,進一步完善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將協同育人理念貫穿新工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全過程,進一步增強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匯聚“政產學研用創”協同育人合力統籌推進“政校合作、校企協同、學科交叉、學創貫通”融合發展,以“政產學研用創"協同合力推進新工科建設。
2.2 加強面向新工科建設的頂層設計
加強與政府行業企業的對接,成立由學校行業企業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指導委員會,定期召開學科專業規劃與人才培養模式論證會,進一步明晰了面向新工科發展方向和建設路徑。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將教師教學創新評價和社會評價作為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內容,充分激發教師進行新工科教學改革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3實施了“兩面、三層次、多模塊”的“專業基礎+新工科模塊+工程實踐”課程體系
從培養學生的電子專業知識和工程技能實踐兩個方面著手,將培養課程分為通識教育層、專業基礎層、實踐發展層三個層次;將專業課程分為:理論基礎模塊、技術基礎模塊、專業選修模塊、綜合應用模塊,最終形成一個有機立體式課程體系[1-4,7](表1)。
4 實施立體型實踐教學體系
為加強新工科建設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與相應的企業共同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整合校企優質資源,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和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基地,構建并實踐“電子技術專業技能實踐教學”和“工程技能實踐教學”兩大實踐教學體系,實施課內實驗實訓和課外創新創業相結合,校內課題創新實踐和企業項目工程實踐相結合的二環節的實踐模式,實踐環節分為基礎層、綜合層和創新層三個層次,形成一個立體型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不斷提升。
5校企協同組建雙師型教學團隊
注重教師團隊建設,建設新工科雙師型隊伍。注重從企業行業引進具有高級技術職稱、實踐工作經歷和技術專長的高素質人才,鼓勵教師赴企業行業頂崗實習和掛職鍛煉,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建成一支與新工科教育相適應的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教育教學水平高的師資隊伍。
6新工科因時而新的專業建設成果突出
按照新工科理念,完成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等2個傳統工科專業的升級和改造,新工科特色進一步彰顯,服務產業轉型升級能力進一步增強。2017年以來,學校與地方共建了“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學校與企業共建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建設了“電子技術專業技能實踐教學”和“工程技能實踐教學”兩大現代實踐教學體系。
目前工科專業雙師型教師占比達48%,建成了一支與新工科教育相適應的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師德高尚、富有創新精神、教育教學水平高的師資隊伍,學生對教師課堂授課的滿意度提升至 95%以上。第三方評價機構調查顯示,學校畢業生專業對口率達87%,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達到92%。
7 小結
開展面向“新工科”建設的地方高校電子信息類傳統專業多方協同育人模式在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實施以來,對學校新工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平合建設等方面注入了強大動力,有效促進了學校傳統工科專業與新產業對接,提高了專業建設水平和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孫同福,許瑞波,楊雪英,等.基于新工科建設的“產教學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8,16(5):122-126.
[2] 姜春林,吳時蘭,葉安珊.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背景下的地方應用型大學產學深度合作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
2018,23(5):24-27,48.
[3] 陳興文,劉燕,邵強.校企協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構建及其實踐策略的研究[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6,18(1):92-96.
[4] 王興,周金霞,秦曉鵬.新工科實踐中多主體協同育人新模式的構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05-107.
[5] 陳孟威,陳興明.“新工科”理念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教育探索,2018(6):37-40.
[6] 周曉晶,于曉秋,袁媛.多方協同育人視角下農林院校理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路徑探析及機制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18):100-101.
[7] 沈建新,陸勇.“新工科”理念下的地方本科高校校本課程開發[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7,37(4):116-119.